澹台灭明与澹台子祠

苏州日报 20160520 B第02版

■记者


  澹台灭明(公元前512-?),复姓澹台,名灭明,字子羽,春秋时鲁国武城(今山东省平邑县南)人,孔子七十二贤弟子之一。但当初拜孔子为师时,他却因相貌丑陋而不为孔子器重。
  澹台灭明受到冷遇后,更加发奋学习,严谨修行。
  孔子的南方学生、常熟人言偃(前506-前443,字子游)为孔子得意弟子。他在出任鲁国武城宰时,因用礼乐教化士民,使境内到处有弦歌之声,而为孔子所称赞。
  有次孔子问言偃:“汝得人焉尔乎?”言偃说:“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后来,澹台灭明南游至吴地及江西南昌,设立书院讲学,他的弟子有三百余人,声名远扬各诸侯国。
  孔子听到后懊悔地说:“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澹台灭明南行至吴地,办学授道主要是在今姑苏城南的澹台湖畔,湖因其命名。在那里,澹台灭明开启了兴学易俗之风,使乡民大受其益,对整个吴地影响很大,人们尊称他为澹台子。
  史载,北宋元丰年间澹台湖畔已属长洲县尹山乡管辖,后在明、清及民国间,那地也一直为尹山镇、乡所辖。为纪念这位先贤,人们便在尹山之巅建造了澹台子祠。志书对该祠作了如下诠述:“澹台子祠在葑门外郭巷镇,旧在尹山巅,祀先贤澹台灭明。宋南渡后尹和靖读书其中,遂以和靖先生祔祀。明练埙设义塾于其中,改名澹台书院。后毁。清康熙中尹山寺僧明宗谋重建而未成,至雍正初始落成焉。乾隆十六年高宗南巡诏以明姚安太守施悌配享。咸丰十年毁。同治中移建今所。施氏后裔主祭。”(民国《吴县志》卷三十五)
  据此可知,至少在宋代尹山就建有澹台子祠,并有南宋名儒尹和靖读书其中,明代乡贤练埙曾于祠中设义塾,该祠又被称为澹台书院。以后祠、院毁掉,在清朝雍正初年又行重建。乾隆十六年(1751年)高宗南巡时,诏令颇有建树的明朝云南姚安太守、郭巷人施悌配享澹台子祠。澹台子祠在咸丰十年(1860年)战火中毁坏后,于同治年间被移建至郭巷集镇,并由施氏后裔主祭。
  移建后的澹台子祠在郭巷老街中段港南。因同祭施氏先人(包括同为孔子弟子的施之常等),当地人亦称施家祠堂(一说施家祠堂是因为阊门外临濮侯祠亦移至郭巷,位于澹台子祠旁)。
  澹台子祠至民国中期还有些规模。16年前我编写地方志书时,采访到一位知情的董姓长者,当时他已85岁,今已离世。他描述的澹台子祠是:沿郭巷市河有面向北面的4柱石牌坊一座,牌坊之南为3间祭屋,祭屋两偏间再南分别是长厢房,中间天井面北设砖雕门楼,门楼外房屋面南装木栅门。祠堂南门外东边有祭台高墩,西南侧是鱼池潭,祠堂前直立大榉树3棵、槐树1棵。为此,我依他回忆,在新近出版的《双浜社区志》中绘了一张澹台子祠布局示意图。该祠堂在民国期间因倾圮而拆除,我年轻时常见的石牌坊亦于上世纪60年代建造郭巷木器社用房时被毁。
  需要说明的是,这祠堂牌坊东南数十米处鱼池潭边为我家祖屋,是我家先祖于清朝道光年间向施家族人买来土地造的4间平瓦房。民国年间,先父又从施家后人处买进祠堂东边约1.3亩空地(有些原是宅基地)和一个条石河埠。那个祠堂河埠较大,长方的基石下支满大木桩,我家屋前西通鱼池潭的数十米河浜,北岸也有石驳岸痕迹。再说,我家几代人在买来的空地上种菜劳作,不时会垦到大石头、平石板,都感觉那地上原是有建筑设施的。我推算,初时的澹台子祠在形制上还要大一些。
  如今,这座走完历史变迁的澹台子祠没了,但人们还有记忆,还有志书在记它。澹台灭明当年在吴地兴学重教的行为值得称道,他刻苦学习、努力修养,最终成为学有所成的高德之人,他的精神亦值得后人弘扬。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