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习远:因保护灵岩山被逼远走他乡

苏州日报 20161223 B第02版

■记者

  在木渎灵岩山“继庐亭”后,有处距今400余年的摩崖石刻,刻有“户部马捐俸赎山永禁开采”字样,它包含着围绕保护灵岩山生态环境、名胜古迹而引发的一段惊心动魄的故事。
  灵岩山是苏州古城西部著名的风景名胜,也是江南有名的佛教道场。明代弘治年间,灵岩寺毁于火灾,众僧离去,留下的和尚无以为生,把山卖给当地百姓,而“山麓居民与石户为奸,据为己有,日夜椎凿,巑元(山元)颓堕,非复旧观”(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十四)。山上“古迹刬削过半”(乾隆《吴县志》),著名的“灵芝石”“石马”就是此时被毁坏的。寓居吴中的江都人王醇愤愤不平,作《采石谣》讽喻,云:“朝采山暮采山,谁知鬼斧出人间。山灵夜哭向风雨,奇峰悔不先飞去。石芝昔含元气生,兹山始有灵岩名。石马之形绘不出,四蹄宛踏空中行。海水不枯石不烂,可怜神物翻成幻。九茎破作冷尘飞,五花分逐愁云散。香溪水浅沙砾淤,昔悲禾黍兮今复为墟。司户不问将何如?圣明开矿恩已宣,下民反窃官家权。累累古墓复何罪?伐来白骨横荒田。山僧坐视花宫废,野人畏触公府忌。宛上使君何暮来?黄金重赎归初地,吁嗟乎但愿千秋得廉吏!”山下的黄习远对此更是痛心疾首,“独心哀之,欲禁而无力”(沈德符语)。
  黄习远,字伯传,世居木渎山塘街。他嗜好读书,“工诗、古文”,以诗文往来于公卿名流间,曾为状元宰相申时行的门客,申时行亲自为他家中“萧萧斋”题词书额。万历间,他与隐居寒山的赵宧光校刊、增补、编定《万首唐人绝句》四十卷。他“好山水远游”,安徽黄山的始信峰就是由他题名而流传,并有《黄山纪游》(或作《游黄山日记》)传世。
  黄习远是当时吴中颇有名的文人,著有《萧萧斋稿》《朝鲜史略》《淋漓稿》《僦阁草》等。他熟悉当地历史文化,见灵岩山上这些不可再生的奇峰异石被毁坏,深感痛惜,寝食不安,四处奔走,呼吁保护。然而,县、府地方官因种种利益关系,根本不当回事。一介书生,无能为力,惟是忧心如焚,直至马之骏的到来,终于出现了转机。
  马之骏(1590-?),字仲良,河南新野人。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进士。少年得志,才华出众,沈德符称他“甫踰弱冠登第,当今才士翘楚也”(《万历野获编》卷二十八)。万历四十一年,朝廷选派他到苏州担任浒墅关榷使(相当于关长)。他喜欢访古寻幽,到任后即考察苏州的名胜古迹。黄习远陪他游览灵岩山,向他介绍山头被开采、山上古迹遭毁坏的情况。马之骏听了十分慨叹,黄习远“遂以禁采之说进”,马之骏欣然接受,“出厚价与居民,赎此山为官物,立碑刻文,永不许斧凿”(沈德符语),并撰写碑记。苏州文人杨廷枢也为此撰写了《赎山疏》。
  事情至此,似乎有了很好的结局。然而,因为赎山禁采触犯了某些人的利益,开禁双方于是展开了一场你死我活的较量。
  据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十四)记载:马之骏捐金赎山、勒石永禁后,“居民、石匠两失重赀,不胜恚恨”,损失了投资,断了财路,摔了饭碗,自然不肯善罢甘休,他们先是向吴县知县袁熙臣进赂,请县太爷出面阻止。“袁虽嗜贿,然为马所胁,未敢纳,第心衔之而已”。当时另有一位名叫周中石(名恭先)的木渎人,他是娄东宰相王锡爵的门客,“曾为诸生,去为山人,称诗流,寓襄阳”,马之骏少时即与他相识。周中石“顷暂归里”,对禁止开山采石感到很诧异,向石匠们承诺:“我能遏止使君马之骏,让你们售石如初。”大家听了大喜,集资为他做寿,周中石在家里“大张声乐”,邀请马之骏参加,“正乐饮间”,周中石便谈起禁山之事,劝说道:“马兄何苦爱这些顽石,怎么不为小民谋生计考虑?”马之骏听了“艴然色变”。正当此时,山上传来轰然巨响,“震动山席,坐中大惊”。一问,告知是“运斤转石者,从山顶椎下大峰,堕至山趾也”。马之骏顿时大怒,下令拘捕肇事者,却告知“悉已迸走”。他于是“即周席上以歌童偃蹇,扑之泄愤。不终宴而别”。周中石感到很丢面子,私底下“进谗于袁令”,说道:“马使君知道你以灵岩山为外府,这必将对你不利。”
  当时,周中石已是个“笃老”之人,不久突然病死了。周家儿子认为父亲死亡的起因是黄习远“谋复此山,以致乃翁受郁不起”,于是“讦之袁令”。袁熙臣原本恨死了黄习远,立即派人逮捕,“笞之三十”,并“囊三本于通衢”。周家儿子“又以不洁污其面,责其输货,以免”。当时马之骏“瓜期已满,方候代,亦无计脱之”。后来,申时行与吴中士人出面,“合词祈哀于袁令,黄始得释”。
  黄习远获释后,因“赎山见厄乡人”,无法再呆在木渎,被逼“走白下”,避居到了金陵。但是,他依然深深眷恋灵岩山,“搜辑古今题咏及诸遗迹”,纂成《灵岩山志》八卷,“志成而伯传卒”。一介书生以自己的生命,并以志书的形式保留、传承了灵岩山的历史文化。黄习远死后,棺材竟不能归葬故乡,“寄榇他方,客至争以诗哭之”(乾隆《吴县志》)。这就是一位文人为保护苏州名山而付出的代价,令人长叹而深思。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