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一岁老人妙手“救”古籍

姑苏晚报 20161011 A第12版

■张健

    ①修补的古书,往往破烂不堪,需要一张一张小心撕开。
  ②装订时使用的纸钉,用于固定打孔后的纸张不移位。
  ③装订打洞,用木板垫底,用木榔头敲打,用特制的铁钉穿孔。
  ④修复后的古书像新书一样漂亮,完全不是之前的模样。
  ⑤修补时,需要使用浆糊。浆糊的粘稠要适度,需要人为控制。
  ⑥江澄波老先生的工作室,珍藏了不少线装古书,很多需要慢慢修复。
  ⑦修补后的纸张,要慢慢观察,哪怕是一点细小的破损都不能放过。

  本报记者 张健
  在平江街道钮家巷社区,有一位擅长修复古籍的老人。虽然今年已经91岁高龄,但是老人耳聪目明,修起古籍来一坐就是好几个小时,一点也不觉得累,陶醉在纸香之中。在他的家里,有一间藏书阁,堆满了各种收来的线装古书。这些古书多数已经破损,需要修补,老人每天除了必要的休息外,就是和这些残损的古书打交道,让它们复原,重获生命。
  老人叫江澄波,最近他正在修复一本叫《尊生八鉴》的古籍,这本古籍是明代万历年间的刻本线装书。书已经损坏严重,每张纸都有粘连现象,需要小心撕开,分离。分离后的纸张破洞满目,大小不一。江老先生把破损的书页摊放在八仙桌上,用毛笔蘸上浆糊,在破洞处涂抹,而后快速拿起毛泰纸,覆盖在破洞处,用报纸压在纸上用手掌来回压抹几次,破洞处就被新纸粘合了,再撕去周围多余的纸,一个破洞就这么补好了。如此往复,直至所有大小破洞均被填补后,这一页才算补好。一本书几十页,每页都需要这样耐心的修补,得花上十几天甚至二十几天的时间,这样,整本书才算补好。补好后的书页,需要重新装订。装订中,江老先生使用了一种叫纸捻钉的方法,在打孔处,用这种纸钉穿入固定书页,最后再粘上封面,用真丝线装订起来。旧书换新颜,残损的破书成了崭新的书本。江老先生介绍:“手工修复古籍需要选用古法制造的纸,即仿造古时候的原材料、帘纹、工艺生产的纸张。修书不是选择最贵的纸,而是要选择最恰当的纸。修补过程中所选用的浆糊必须是去筋的小麦淀粉所调制,这样的浆糊一则浆性温和、稳定性好,而且具有操作的可逆性。修补完的书页,需要进行压平处理。在书页上喷上水,放在吸水纸内压平,等书页干燥、压平整之后,再拿出来折页,修剪书页上多余的补纸。最后理齐、打眼均是细致活,每一针下去都要对准古籍原先留下的钉孔,不能有丝毫误差,否则会对古籍造成新的损害。”
  江澄波一辈子与古书为伍,在古籍鉴赏修复、版本研究领域也深有建树。明嘉靖年间的《震泽先生集》印本、万历年间的《西汉事略》手抄本、清乾隆年间的《扬州画舫录》印本、《江苏活字印书》、《古刻名抄经眼录》等著作极具学术价值。谢国祯曾赋诗赠云:“性眈搜讨到吴门,历识君家数代人。发潜彰幽君独秀,蜚声卓越在书林。”而文物鉴赏家江洛一则评价江澄波为苏州一宝,书界的“活字典”,“肚子里古籍的知识恐怕没几个人能及得上!”
  “我这手艺是祖上传下来的。”江澄波说,早在光绪年间,江老的爷爷就在苏州古城内开了一家旧书店,开旧书店讲究“文武兼备”,“文”是熟悉古籍,一眼就能看出书的来历和年代,“武”就是补书。江老回忆,自己十几岁时,就在书店里跟着爷爷和父亲学习如何补书,如何鉴赏古典。当年人民路上赫赫有名的“文学山房”旧书店就是其祖辈开设的。如今,江老先生在钮家巷口附近恢复旧店名,开设了一家古书店,由于藏品众多,被修复的珍贵古籍也很多,吸引了全国各地前来淘书的人士。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