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同龢寿辰的喜与悲

苏州日报 20161014 B第02版

■胡燮敏


  翁同龢在他的日记中记录了他几次寿辰的场景,反映了他不同的境遇。
  光绪五年四月廿七日,是翁同龢50岁正寿,同朝官员纷纷前来祝寿,“贺者纷纷矣,欲固辞而未得”。翁家的儿孙子侄及好友前来帮忙设宴款待,“松侄、斌孙、安孙来,俞、曾两师、李玉舟来料理账房”。“颂阁、忡华、覃叔来陪客。同乡诸君来帮忙,皆可感”。前来祝寿的人很多,前后分为三天,门庭若市,热闹非凡。
  身为帝师,光绪皇帝也派内务府官员带了寿礼来向师傅祝寿,“午初赐件至。正使武备院卿文壁、副师兆、文(皆内务府)。又笔政二人。余跪迎于大门外。入,北向立,使者以如意授余,跪接,陈于案,三跪九叩毕,请天使入座(正使厅正中,副使等两厢正中)。天使起,余仍跪送于大门外。客来者或让坐。或不及坐,薄暮散”。按照礼制,皇帝来旨,臣要具折谢恩,故“于阳矅门磕头谢恩”。
  光绪十五年四月廿七日,翁同龢60大寿。这是翁同龢一生中最辉煌的一个寿辰,翁同龢身为帝师,兼军机大臣、户部尚书等要职,可谓权倾一时,位极人臣。值此大寿,门生天子、王公大臣、亲朋好友前来祝寿,宾客盈门,热闹非凡。廿六日,翁宅厅堂布置一新,翁同龢激动万分,“投赠纷纭,平生未有,顾念时势,意怦怦然”。
  到了廿七日,前来祝寿者更是接踵比肩。如何接待?翁同龢早有安排:亲朋好友有侄孙辈来接待,文武官员则自己亲自接待。一天之中前来祝寿者五六十人。下午,光绪皇帝派出使者到翁府祝寿,“天使四位,陪天使者二人,福箴庭照料一切”。光绪皇帝赐送翁寿星的寿礼:匾一方,联一副,福寿字各一,三镶玉如意一柄,铜佛一尊,绣蟒袍一件,小卷八个。皇帝能在翁同龢寿辰赐送他这许多东西,是独一无二的,特别是寿对,一般大臣没有这礼遇。因而,翁同龢感动说:“生辰蒙赐寿有匾额对联,近来虽枢相无对联,散职得此盖异数也!”
  光绪二十四年四月廿七(1898年6月15日),翁同龢69岁寿辰。这个寿辰,是翁同龢最悲惨凄凉的寿辰,翁同龢被慈禧太后以光绪帝名义开缺回籍。
  这日,翁同龢像往日一样上朝,同朝大臣鱼贯而入,翁同龢被苏拉英海拦住,招呼在外暂时等待。一时许,朝见官员出来,荣禄、刚毅见到他时,招呼也不打,匆匆而过。翁同龢预感不祥,待入,光绪皇帝命读硃谕:协办大学士翁同龢近来办事多不允许,屡经有人参奏,断难胜枢机之任……翁同龢被开缺回籍,以示保全。
  翁同龢受此不白之冤,痛苦万分,但不敢有越规言行,“臣感激涕零,自省罪状如此,而圣恩矜全”。
  慈禧太后对翁氏家族的恩德不谓不重,翁氏家族对太后也不谓不忠。有后人推测:此事由庆亲王奕劻、兵部尚书荣禄、军机大臣刚毅而起,他们与翁同龢有隙,早有预谋弹劾翁同龢,并在翁同龢寿辰这一天宣读圣旨,可谓毒辣。
  清制,大臣无论迁升还是革职,接旨后的第二天必须要向皇上叩头谢恩。皇上不召见时,则面对皇宫,三跪九拜,这叫做望阙谢恩。中午时,翁同龢来到东宫门,冒着细雨跪在门外等候。光绪的车马队出来了,就在轿车从脚边碾过的时候,翁同龢抬起头来,睁大眼睛望了一眼。他清楚地看见皇上清瘦的脸庞。这日,翁同龢记:“午正二驾出,余急趋赴宫门,在道磕头。上回顾无言,臣亦黯然如梦。”
  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恢复训政,对翁同龢犹未解恨。又将“翁同龢著革职,永不叙用,交地方官严加管束”。从此,翁同龢的政治生命结束了,他带着悲伤的心情回到故乡常熟,过着半隐居的庐墓生活,而以后的寿辰日益暗淡,风光不再。
  光绪二十五年四月廿七(1899年6月5日),翁同龢70岁大寿。人生七十古来稀,本该庆祝一番,可此时的翁同龢已“交地方官严加管束”,哪敢庆祝70大寿呢!“同龢生朝,敬叩头墓下,七十之年依松楸以老,真天幸,亦天恩也。”这日,他泛舟唐市,“访好友张仁卿不值”,归家“日落鸽庐,悄无一人”,其境况可见一斑。
  以后几年的生日大多是在这种境况和忧悒心情中度过的。
  光绪三十年四月廿七,“生朝,未明起,祠堂叩头”,当翁同龢度过最后一个寿辰后的1904年7月4日,在风云变幻中饱经忧患的他,满怀抑郁和凄怆与世长辞了。

  □胡燮敏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