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回“画派鼻祖”,续写相城文脉

苏州日报 20160907 A第10版

■记者

    沈周是明代的一代画家,是明代最重要的文人画流派——吴门画派的开创者和领袖人物。
  让“画派鼻祖”成为新的发力点,这是相城区探索文化建设的新路径。上月,2016苏州市沈周文化研讨会在相城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研究沈周的近20位知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进一步阐发沈周所代表的“天人合一”的艺术追求、卓越的人文画贡献和“仁义孝爱”的传统道德精神,并就如何加强对沈周文化的研究保护,传承和弘扬好相城本土特色文化把脉献策。现特选登5位专家的发言摘要,以飨读者。

  充满世俗情怀的伟大隐士

  □吉林省白山市艺术研究会会长张衍

  沈周作为一代艺术大师,其光耀千古的艺术成就乃为后世景仰的典范。但作为一名伟大隐士,处闹市初心不移,居幽竹真情不冷,自始至终,保持着炽热的生命情怀以及积极阳光的处事态度,则是沈周更为闪光的一个侧面,也诠释了一代先贤的人文底蕴。
  笔者认为,真正的“大隐”归隐是为了修行自己的内心,舒展自己自由的心性,提升自己的人生品味,并由此实现自己泽被万世的存在价值,他们是无法与五味杂陈的世俗相忘于江湖的,他们隐遁而不忘世俗,幽居而情牵苍生,芸芸众生则会感受到他们生命肌里的热度。这一点,沈周做到了。
  首先,沈周把自己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展现在人们的面前。他即便到了命运多舛的晚年,也几乎不见伤感的痕迹,他对故土的热爱,对湖光山色的眷恋丝毫未减。在沈周的作品中,人们看到的是对人世间红尘生活的向往与表达,看到的是乐观向上,积极面对的蓬勃朝气。面对秋天落英,他浪漫地唱出:“醉他三万六千场,我与花神作要约。”沈周的心中,春去春会再来,花谢花会再开。
  其次,沈周的人品与画品以其独特的魅力征服了时人以及历史。沈周心胸坦荡、处事温和、待人宽厚、严格律己,同时不追腥逐臭、更不贪恋名利,这些使大多数人望其项背的良好品质,很好地融入他绘画的风格之中,更为此后的文人画标立了一个崭
  新的境界。在沈周看来,人品、画品、画风三者是相辅相承的,尤其人品为要,恰如他的学生文徵明所言,“人品不高,用墨无法”。沈周以自己宽仁的气度与胸怀,以自己饱经风霜酣畅淋漓的笔墨,为后人留下了一个时代的风和日丽,刻下了一段岁月的缱绻情思,更为茫茫红尘播洒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佐证人生如画的美丽源泉。

  沈周是位不可忘却的大师级人物

  □苏州大学社会学院历史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卫平

  沈周是明代的一代画师,是明代最重要的文人画流派——吴门画派的开创者和领袖人物。沈周在绘画方面的成就,无论同时代人还是后人,均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如《明史·沈周传》中称他“尤工于画,评者谓为明世第一”。明代书画理论家王穉登认为:“先生绘事为当代第一,山水、人物、花竹、禽鱼,悉入神品”,“国朝画苑不知谁当并驱也”。明代戏曲理论家何良俊《四有斋丛说》中说:“我朝善画者甚多,若行家当以戴文进为第一,……利家则以沈石田为第一”。戴文进即杭州人戴进,是画坛浙派领袖,承袭“院体”画风,而沈周是文人画的旗帜,两人实有一拼。
  但实际上沈周并不仅是一位著名画家,他的朋友王鳌在为沈周写的墓志铭中说过:沈周博学多才,“凡经传子史百家、山经地志、医方卜筮、稗官传奇,下至浮屠老子,亦皆涉其要”。说明沈周的兴趣很广,视野开阔,学识渊博。从各种资料的记载来看,除了画家的身份以外,沈周至少还可以说是一位书法家,一位诗人,一位文学家,一位鉴赏家,一位收藏家,一位隐士等。目前,学术界对沈周在这些方面的贡献虽然多多少少有些关注,但总的来说研究是非常薄弱的。
  关于沈周的书法成就。明代李应祯曾有评论说:“相城沈启南妙于诗画,然字不甚工。后乃仿黄山谷书,辄得其笔意,盖书画同一机也”。关于沈周的文学及诗歌方面的成就。沈周的诗歌创作数量众多,但因为散佚不少,已难窥全貌,现存诗歌约有1400首左右。在苏州市委、市政府的关心主持下,我们将沈周的诗文整理汇为一编,《沈周集》上、下两册,现已正式出版,为人们了解沈周、研究沈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我相信,如果细细阅读和思考,我们还能发现沈周不为人知的面相,还原一个立体的沈周,从而将沈周研究不断推向深入。

  沈周是重振文人画的中流砥柱

  □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朋川

  朱元璋的画院提倡南宋的画风,元代画家备受冷落。自永乐至成化,画坛一直以朝廷画院为中心,画风仍主要承继南宋院画。苏州文人画坛虽然也受到画院的影响,但在文人圈中仍延续着元代晚期的以隐逸为主体的雅集之风,元末黄、吴、倪、王等画家的画作,在苏州地区仍然得到推崇和流传,继续发扬着文人画诗、书、画为一体的特色。
  在宣德至正德年间,苏州地区产生了继往开来的大画家沈周,他成为重振文人画的中流砥柱,这与沈周的家学、师承分不开的。沈周学画师从杜琼、刘珏。杜琼,人称东原先生。明经博学,旁及翰墨书画俱精。山水画远宗董源,近学王蒙。杜琼自题画作《萝萱堂水墨山水》称:“余学黄鹤(王蒙)最精。”杜琼画山水层峦秀拔,开吴门画派之先声。
  沈周的绘画是在元代文人画的基础上发展的,并且在早、中、晚期对元四家仿作的对象有不同的变化,早年受到家学和老
  师杜琼的影响,绘画上追董源、巨然,近仿元末黄公望、吴镇、倪云林、王蒙四大家,其中主要宗法王蒙,笔法细密而多变,即后人所谓的“细沈”风格。沈周继承和发展了元代文人画诗、书、画、印相结合的艺术特色。沈周基本上每画必题,而且出现了大段的文字题跋,如《庐山高图》的题跋文字长达300字之多,而且题跋、图像、印章的位置高低大小都十分讲究,诗、书、画、印的结合,有着更成熟的体现。
  沈周虽然秉承了元代文人画的传统,但他不是一味地模仿,而是融会贯通而变化出入,最大的区别在于绘画思想和绘画题材的不同,元四家的绘画反映的是出世思想,画的是深山野岭、荒木疏树,往往空山不见人。沈周的绘画反映的是入世思想,多画文人园林、农耕渔乐、山居雅聚,更有以没骨画法绘成的禽鸟花卉,显得生意盎然,开创出明代文人画的风貌和格局。

  沈周对文人写意花鸟画的杰出贡献

  □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周积寅

  明代成化至嘉靖一百多年间,以苏州为中心的江南地区,以沈周为开山祖、文徵明为领袖的吴门画派,扭转了明代前期忽视文人画的局面,为重振文人画雄风起了很大的作用,结束了宫廷院体派和浙派的影响。沈周对中国绘画做出的重大贡献,不在山水画而在水墨写意花鸟画,无论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与前代画家有明显的变化。
  在花鸟画题材方面,沈周一变传统院体奇花怪石、珍禽异鸟,大多是庭园、大自然中常见的动植物。他平时喜莳花种竹,深入观察,进行写生与创作。因此,他笔下的花鸟姿态各异,神采翩翩。描绘的题材十分广泛,有梅、兰、竹、菊、牡丹、芍药等80余种,扩大了文人花鸟画的题材,在中国花鸟画史上是前无古人的。存世代表作有《花果二十四种》卷、《花果杂品二十种》卷、《乔木慈乌图》轴,《蚕桑图》扇页(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枯木鸜鹆图》轴,《花鸟图》册十开,《写生图》册十六开(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等。
  沈周对花鸟画的贡献,首先总结了自徐熙、两宋以来水墨表现花鸟的经验,用山水画的表现手法,也就是点线结合的表现手法来画花鸟,突破中国花鸟画长期停留在用线勾勒的僵化状态,别开生面,创造出新的程式,为中国花鸟画开辟了新的道路。同时还从浅绛山水中吸取经验,一改传统花鸟摹写自然色彩的调子,发展了徐熙“落墨花”的传统,就好像山水画一样,先用墨笔点线结合画好以后,再著浅绛或花青,使之形成素雅清逸的风调。
  可以说,中国画有三个主要画科,即人物、山水、花鸟。文人画是一个主要画派,这个画派的艺术观点,最初是在山水画上反映,约在中晚唐时代,董其昌认为王维是首倡者,王维、张璪,荆、关、董、巨都是代表作者,经五代、两宋而臻成熟。其次在人物画上反映,李公麟可为代表,出现在北宋熙宁、元丰间第二次文人画高潮。花鸟画虽然五代就有徐、黄异体,两宋华光、补之、牧溪等人都有倡导之功。而文人画派的花鸟画,在画坛上与院体花鸟画分庭抗礼,沈周则是开派者和奠基者。这一画派不断发展,推陈出新,至今还有着蓬勃的生命力。
  沈周的创作态度,是强调写胸中的花鸟,强调主观和客观的结合,偏重主观,反映到神与形的关系,虽然强调的是在形的基础上传神,但偏重于神。写胸中的花鸟,偏重于主观抒情,源出于唐代张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重点放在“心源”的衍变结果。北宋梅尧臣诗云:“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可见北宋文人画运动时,这种态度已经开始。到了元代倪云林发展而成为“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因为强调主观抒情,必然不能为形所囿,沈周的绘画已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好人沈周”品牌具有现实意义

  □苏州科技大学旅游研究中心主任、教授陈来生

  吴门画派作为一个新的文人团体,在传统文化的陶冶和时代风气的影响下,注重自我品格的修养与完善,张扬清高的人格精神,这在画派领袖人物沈周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自古以来,人品修养、人文情怀能如沈周那般高洁无私、敦厚纯正的,几乎绝无仅有。可以说,沈周不但是名副其实的“相城好人”,是相城精神文明建设的标杆,也是全社会提升现代文明素质的参照,值得大力学习和张扬。
  沈周是个孝子,51岁其父去世,一直留家照顾母亲,其母99岁去世后,他多次创作思萱题材以怀念母亲。古称父为“椿庭”,母为“萱堂”,他的《椿萱图》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对父母的眷恋之情。当衙役前来通知沈周去太守府绘画,他别无所求,只请小点声不要惊动老母亲。他的《三棵梓树》,也充分表达了自己的孝顺之道。“梓”与“子”谐音,枝条俯垂、结实繁多的梓树代表为子之道,象征孝顺。古人最重孝道,梓树是常见乡土树种,因此古人常将梓树种在房屋周围,认为屋边种梓能让子孙孝顺(宋郑樵《通志·昆虫草木》)。古人常在屋前栽梓,屋后栽桑,母亲种桑树以养蚕,父亲种梓树以作木材。《诗经·小雅·小弁》中有诗句曰:“维桑与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后人将“桑梓”一词,由指代父母转而扩大到指代故乡,代表恭敬和缅怀之情。
  沈周从小生活在尊崇儒家道德规范,宽厚行事,平易待人,胸襟廓落,不贪名利的环境里,习就了广博的诗、书、画才能,更孕育了高洁的人品、恬淡温和的性格,因此不但对父母侍奉至孝,而且对弟弟关怀备至、待朋友诚挚笃厚。
  相城区可以将沈周墓及周边资源加以整合、优化,整治、提升“沈周墓”环境,加紧修缮相关历史文化景点,完善沈周故里公园,精心策划和修复沈周故居有竹居,以沈周墓和有竹居为中心,以沈周小学为依托,打造苏州文化旅游的新亮点、文化建设的新高地。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