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湖帆与民国趣味

姑苏晚报 20161014 B第11版

■记者

    吴湖帆是我从小崇拜的画家,我受他影响很大。但小时候学画时,吴湖帆很不受人待见,其中原因就与“民国趣味”有关。
  那么,何谓“民国趣味”?民国是中国文化史上继秦汉、宋元、明清之后的又一个高峰。历朝历代文化高峰出现,与社会和时代密切相关,繁荣和痛苦的时代都能造成文化的繁荣,不幸的时代更容易造就文化的繁荣,比如魏晋、明清之交。国富民强造成文化繁荣相对好理解,社会痛苦造成文化繁荣,从文艺本身不难理解,文艺实际上是抒发个人情感。社会惨烈时代,人的情感更加极端,有句俗话国家不幸诗人幸,是最好的注脚。
  清末民初,中国人面对的是“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三千年来,中国人认同的文化理念在一夜之间似乎被推翻,这对于文化人来说,是一种没顶之灾,极其痛苦,于是王国维选择跳昆明湖自杀。
  明清之际,思想家王夫之提出很多重要观念,核心是国家灭亡不要紧,文化要丧失,整个国家民族就要灭亡。所以我们当时的困境是如果不废除传统文化,让科学民主进来,我们的国家就要灭亡。吴湖帆就出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旧文化遭遇巨大冲击,要强国,要自救,同时也面临王夫之所讲的文化困境。我们现在知道吴湖帆是一个大收藏家,承传元明清三代正统派文人画的责任从他出生那天就天然带着。吴湖帆的爷爷吴大澂是苏州人,原来是大官,做过兵部尚书,是清末江南地带文艺界领袖,有着极强的号召力。他在收藏方面颇有建树,收藏围绕元明清三代吴门地区。所以吴湖帆一出生就背上了责任,是天生的收藏家,继承祖上“四王吴恽”、沈周、文徵明等作品。等他结婚时,找的也是门当户对的苏州潘家,太太是潘静淑。吴大澂搞古文字,故与潘家交往很深。吴湖帆、潘静淑结婚时,把潘家大量的书画收藏带到了吴家。所以吴湖帆通过出身、婚姻两方面发了两笔财。吴湖帆学画也是从这方面开始的,基于他的收藏来学画成为顺理成章的事。吴湖帆从出生开始就肩负着维护传统的责任,代表旧文化的传承。
  从苏州走出去的吴昌硕、吴湖帆分别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和三四十年代成为上海滩的两位画坛领袖。吴湖帆带来元明清三代的文人画正统派,这条线包括元四家、明代吴门画派、清四家等,也造成另一种“家家大痴、人人一峰”的现象。另一方面,出现另一派文人画的反弹,称为野逸派,讲究个性。这条脉络指清初石涛、清中期扬州八怪、清末的赵之谦、吴昌硕。解放后,齐白石因出身好,受到推崇,把吴昌硕的传统也带起来了(齐白石师法吴昌硕)。傅抱石推崇石涛,其中石涛的理念“搜尽奇峰打草稿”与建国初的文艺精神很合拍,所以建国初期,齐白石、吴昌硕非常红。
  民国时期上海画坛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吴昌硕的野逸派成为画坛主流,到了三十年代之后吴湖帆把正统派重新推到重要的位置。吴湖帆的正统派在民国初年曾遭到徐悲鸿的老师康有为、陈独秀等的严重抨击。所以我们可以知道吴湖帆把正统派推到民国的主流位置,其作用很大;当然,正统派也有缺点,比如“四王”风格如同喊口号一样,有迟暮气,不敢张扬个性。
  吴湖帆来到上海受到了礼遇,首先他是吴大澂的孙子。其次吴湖帆本身绘画技法精良,临摹“四王吴恽”的画作可以乱真。当时社会上发生了一件事,促使他进行革新。这件事就是故宫博物院成立。清代乾隆皇帝是一个文艺青年,把天下名画全部收入清宫。现今只要有“石渠宝笈”印、入过清宫的名画就会拍出天价。原因是当时清宫网罗了世间几乎所有的好画。所以“四王”学清宫里的画学得比较好,民间又看不到清宫里的画,所以将王石谷、王原祁奉为经典。清末,溥仪将宫里的名画偷偷拿出去卖,被发现后民国政府将溥仪请出宫,成立了故宫博物院对外开放。吴湖帆看到宋元名画大开眼界。回沪后,画风转向宋画,画出代表作《云表奇峰》,从“四王”、董其昌的影响里跳出来,虽然仍有董的影子,但从画风可以看出学习赵孟頫、赵千里、王晋卿;水墨也转向青绿,这又是一个时代浪潮。现代人买画喜欢买有颜色的,古代文人画家是崇尚水墨。近现代色彩得到复兴,吴湖帆向高古找营养,也是有代表性。和他类似的还有张大千,为了学色彩远赴敦煌。
  吴湖帆的色彩不仅继承传统,我认为还有时代的影响。元明清三代也有画色彩的,如恽南田,是清冷的,没有烟火气。吴湖帆的画,格调很高,有一种让人喜欢的味道。吴湖帆用水综合元明清三代和宋古画的技法,比如荷花,首先从吴昌硕、八大山人入手,同时结合水分很足的色彩,开出新面目。我称吴湖帆的青绿山水为“摩登山水”。元明清的山水是清冷的文人气,吴湖帆在继承上做得很好,同时我认为他画里有大都市的摩登气,就是洋气。张大千的画也有这种味道,重彩与体制上的不一样,是一种现实文化的潜移默化,有一种被现代人欣赏的味道,既清冷又没有离开世俗。
  吴湖帆20世纪三十年代进故宫画风开始转变,四十年代技法娴熟,工稳较拘谨,五十年代升华了这种技法和画风,删繁就简,以前四五笔现在通过两三笔就完成。吴湖帆在民国自由松散的摩登都市里延续明清文人画正统,同时结合宋元,开创传统绘画的新风格,由此他从文化传承角度,面对中国“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交出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作者简介:
  汤哲明,1970年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萧山。2005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史系,获博士学位。曾任上海书画出版社副总编辑、副编审。现任教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国画系,为硕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美协上海分会会员。长期致力于山水画创作与中国绘画史研究,著有《多元化的启导》、《国画之江南》等专著。本文为汤哲明与为之堂艺术空间微信访谈整理稿,有删节。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