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杨绛生命中的重要驿站

苏州日报 20160526 A第04版

■施晓平



  昨天凌晨,著名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钱钟书夫人杨绛在北京病逝,享年105岁。
  苏州,不是杨绛的老家,但是她生命旅途中的重要驿站。这里,有她家的老房子,留下她许多青春岁月的痕迹。这里,曾是她和钱钟书先生举行订婚仪式的地方。昨天,苏报记者采访了一些与杨绛有关的地方和人员,用文字和图片为读者勾勒杨绛与苏州的不解之缘。

  青春留影:苏州庙堂巷

  杨绛心中的安徐堂,留下美好记忆

  养育巷庙堂巷16号沿巷,是一幢5层公寓。公寓北面的传统砖瓦结构房屋入口,赫然钉着控保建筑“忠仁祠”的铭牌。这里曾是祭祀晚明忠臣徐如珂(1562-1626年)的忠仁祠。相传,造房子的时候由百姓各出一文钱“众筹”捐建,所以被称为“一文厅”。
  “一文厅”曾被杨绛父亲杨荫杭买下,杨绛在这里度过了人生最美好的青少年时期。
  苏州图书馆研究咨询部主任张岚介绍,杨绛在《杨荫杭集》附录部分《回忆我的父亲》中提到,二十世纪20年代,在上海申报馆当副主编、兼营律师业的杨荫杭决定迁居苏州,但租赁的房子只能暂时安身,做律师也得有律师事务所,恰好“一文厅”已经歪斜,原房主要将房子出售,于是杨荫杭把这房子买了下来。此后杨荫杭请清末状元张謇题了“安徐堂”的匾额,又花钱对房屋进行修葺,扩大了后园,添种了花树,前后花了两年左右完成修建。
  杨绛随后迁居苏州。安徐堂给她留下了美好的记忆:偷烤年糕时年糕不小心掉在火炉里,发出乒乒乓乓的声响;与弟妹们抓鼻涕虫;在父亲的指导下成功做出了冰淇淋;在后园里生火制作“叫花蛋”……
  1933年,杨绛与钱钟书在苏州一家饭馆举办订婚仪式,两年后二人在安徐堂正式结婚,后一起从无锡出发去欧洲留学。1937年苏州沦陷后,杨绛母亲在逃难时病死于苏州西郊香山,三姑妈杨荫榆也因谴责日军的为非作歹而惨遭杀害,“安徐堂”劫后一片狼藉。张岚说,钱钟书在抗日战争时期写给杨绛的信中,附有“苦爱君家好苍坊,无多岁月已沧桑,绿槐恰在朱栏外,想发浓荫覆旧房”的词句,说的也是安徐堂。
  抗战胜利前夕杨荫杭突然中风去世,杨绛赶回苏州办理丧事,后将父母合葬于灵岩山。这次是她最后一次回到安徐堂。
  在《回忆我的父亲》中,杨绛还提到,后来杨家把安徐堂献给了公家。但安徐堂到底是哪里?张岚介绍,现在流传着两种说法,一种就是庙堂巷16号忠仁祠,认为忠仁祠是建在“一文厅”遗址上的;另一种说法是庙堂巷22号,目前该房屋门口钉有“杨荫榆故居”的木牌,杨荫榆曾执教于苏州,并因此把家安到了苏州。但根据《回忆我的父亲》等资料,杨荫榆只是曾借住在这里,后来就搬到了自己的住宅。
  据学者黄恽考证,杨荫榆在苏州的自有房子位于盘门内庙湾街1-4号。因此,庙堂巷22号如果确实是安徐堂,应该改称“杨荫杭故居”或“杨绛故居”较为准确。

  求学之地:苏州振华女校

  参与建造“己巳亭”并题词,留给母校作纪念

  苏州还是杨绛的求学之地。苏州十中校长柳袁照介绍,杨绛是振华女校(苏州十中前身)的毕业生,还曾担任振华女校的校长。杨绛曾说过,振华女校老校长王季玉先生“办学有方,延聘名师任教,教科书采用外国教科书最新的版本,学风朴实务实。”
  苏州十中校园西北梅岭上有座“己巳亭”。柳袁照介绍,杨绛曾多次说起,己巳亭是他们这届毕业生留给母校的纪念物,当年她也曾参与搬运建材建造这座亭子。
  2005年12月,柳袁照为筹备百年校庆,专门去北京拜访杨绛先生,先生还专门问起这座亭子还在不在,并用吴语普通话深情吟唱当年的《振华校歌》。临别的时候,他请杨绛为母校百年校庆题词。杨绛想起在振华学习时,王季玉校长向同学训话,开头第一句就是:“伲(苏州方言,我们)振华要实事求是。”于是,她走进书房,在纸上恭恭敬敬地写下了“实事求是”四个字,书明“季玉先生训话”,题款“杨绛敬录”。那一次,杨绛还说自己很想念母校,可惜不能赶去看看。
  柳袁照说,振华女校影响杨绛最大的四个字就是“实事求是”。如今,
  “实事求是”已经刻在苏州十中校园的石碑上,希望十中的学子们能牢记这一教诲。
  2009年为杨绛做百岁寿辰的时候,柳袁照又一次去看望先生,感觉先生谈笑风生,精神更好了,先生还说自己每天都在整理钱钟书先生和女儿的文集,在“打扫战场”。
  在柳袁照眼中,杨绛是个典型的江南女子,温文儒雅,有教养、有学问、有追求,不易受外界的影响,有着一种倔强的性格。她的生活很简朴,家里的地面是极普通的水泥地面,书桌也很普通,但她对慈善事业却出手大方。
  柳袁照告诉记者,为表达对先生的敬意,苏州十中之前就将西花园的一处廊亭命名为“季康亭”,并将新世纪建造的大型文体馆命名为“季康馆”。学校的闻道廊镌刻了一批著名校友、校董的姓名、头像,其中也包括杨绛先生。
  “现在先生已经离我们而去,但我相信,先生的精神将永远活在人们心中!”柳袁照说。
  杨绛,原名杨季康,祖籍江苏无锡,1911年7月17日生于北京。少年时代先后在北京、上海、苏州等地读书。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当年考入清华大学研究生院,为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生。1935年与钱钟书结婚,同年夏季与丈夫同赴英国、法国留学。1938年秋回国,曾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外语系教授、清华大学外语系教授。1949年后,调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