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顾氏修志

苏州日报 20160603 B第02版

■陈其弟


  顾氏为定居吴中最早的土著氏族之一,在苏州是源远流长的大族。康熙帝誉顾家是“江南第一读书人家”,读书人家当然必定有藏书楼,顾沅艺海楼,顾文彬、鹤逸祖孙的过云楼收藏之精,先后被称为东南之最。此外,嘉庆时期吴中大藏书家顾之逵,藏书室名小读书堆,多储宋元善本,有人称他“一握书论一斛米,黄金散尽为收书”。他们都在藏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之逵堂弟顾千里(1766-1835),乾嘉时期号称“万卷书生”,尤精校雠,被誉为“清代校勘第一人”。许多书经他精校都成为善本书,成为收藏家追逐的对象。
  顾氏家族对乡邦文献的贡献尤为巨大,如《吴郡文编》《吴门表隐》《清嘉录》《桐桥倚棹录》《丹午笔记》这些耳熟能详的书等都是出自顾姓人士编撰。苏州历代志书也不乏出自顾氏人之手。
  苏州早期的志书称地记,据后世文献引用可知,唐代以前就有顾夷《吴地记》、顾欢《吴地记》、顾徽(微)《吴县记》均是顾姓人士编写的。南朝顾野王,一般人只知道他编的《玉篇》为中国现存最早的楷书字典,是文字训诂学的重要著作。其实除此之外,他还编过一部《舆地志》30卷,从后人辑佚中我们可以得知,此书应该是历史地理类著作。
  明代顾元庆(1487-1565)原居黄埭,兄弟多经商,他独以图书自娱,迁阳山大石山房,藏书万卷。不但编刻《阳山顾氏文房小说》及岳岱《阳山志》等数十种,还自撰《阳山新录》,是有关阳山的一部志书。
  苏州传世的六七种有关虎丘的志书中,有两种是顾氏参与编修的:顾湄《重修虎丘山志》十卷首一卷。湄,字伊人,号抱山,太仓人,诸生,与黄与坚等称娄东十子,有《水乡集》《吴下丧礼辨》。顾湄曾《重编双凤里志》,参与修纂郡邑志,熟习吴中典故,遂折中王宾、文肇祉、周永年三人的《虎丘志》,芟芜订讹,捃摭遗佚,参以己见,编次成书,堪称考核精当之作。清周凤歧修,顾诒禄纂《虎邱山志》二十四卷。诒禄,字禄百,号花桥,又号瑗堂,清长洲(今吴县)人,贡生,沈德潜高足。沈德潜致仕后,顾诒禄权记室。他两纂乾隆《长洲县志》,又编乾隆《元和县志》(均与沈德潜合纂),堪称修志“老手”。
  还有几位顾氏子弟从事史志和地方文献的编撰,如顾嘉誉于雍正间撰成《横山志略》。嘉誉,字来章,号涧西,又号寓山。绩学著书,离远尘俗。寓横山下二十余年,所居曰涧西草堂。凡游览所及,多有记载,是志凡6卷。该志的人物、冢墓所占篇幅较多,杂记中关于倭寇的史料也较可观,足补正史及府、县志之阙。
  顾公燮,号丹午,所著《丹午笔记》多记明清之际吴郡掌故。道光顾承撰《吴门耆旧记》《金阊黄门祠志》《光福全真观志》《朝真观志》(以上两种与顾震涛合辑)。顾震涛(1750-1834),又名瀚,字景澜,又字默庵,一字小野,号非之、墨安,吴县人,布衣。以近卅年之力撰成《吴门表隐》,此书的得名,因“止载三邑境内,只录《志》所未及,间有虽载《志》中未能明晰者,重言申明,故名《吴门表隐》”。所作“意在阐扬,广采杂书,传闻故老,随时记录,不依次序,所见何书,所闻何人,每标条下,以昭传信”,“村谈野笔兼收,蒙昧无稽并采”(《例言》)。可见,是一部苏州方志的补充。吴云《序》称:“积三十年而后成编,凡史无传、志无纪者,网罗遗漏,斟酌尽善。博采群书之奥,兼听街巷之谈。荟萃廿卷,贯综万言,巨细兼该,雅俗共赏。”这个评价是不能算过分的。
  顾沅、顾禄对乡邦文献的贡献尤巨。顾沅(1799-1851),号湘舟,他编纂并刻印《吴郡名贤图赞》(沧浪亭内的五百名贤像就是根据他收集的像钩摹的)《玄妙观志》《沧浪亭志》《韩蕲王祠墓志》《今雨集》以及《乾坤正气集》等多种,又校印《赐砚堂丛书》近百种,还辑有《吴郡文编》246卷,不下400万字,比前人编纂的《吴都文粹》等三种同类书多至三倍。
  顾禄(1794-?),字总之,一字铁卿,自号茶磨山人,吴县人,附生。约廿四五岁开始撰写刻印《颐素堂丛书》17种,卅一岁左右就完成《清嘉录》《吴语源》《颐素堂古文钞》及丛稿十余种。他思路开拓,能注意到昔日士大夫及旧志所不屑或记述简略的社会生活史料,去补实。他的著作尤以《清嘉录》和《桐桥倚棹录》最著名。《桐桥倚棹录》是记述苏州虎丘山塘一带山水、寺院、古迹、市廛等的专著,共12卷。是书末3卷为最精彩处,足见虎丘在太平天国前之盛况。《清嘉录》是记述苏州风土的杂著,取晋陆机“土风清且嘉”句意为名,共12卷,每月一卷,按月份条记民间令节风俗,引录有关诗词,共242则。每则之末,搜罗群书,援以为证。王伯祥《废稼偶识》称:“读之如谏果回味,历久弥甘。”内容涉及面甚广,尤对社会情况反映真切,其间虽有迷信怪诞之处,而颇有助于了解嘉、道间社会状况及民情风俗,所记社会底层生活更为他书所少见。

 □陈其弟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