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根源访昆山徐氏兄弟墓

苏州日报 20161216 B第02版

■刘军

  1923年,李根源退出北洋政府,举家寓居苏州。1926年农历2月,他前往苏州西部山区访碑寻墓考古,前后三次在苏州西郊如天平山、穹窿山等几十座山考察的碑文古墓、名胜古迹,以日记形式,写成《吴郡西山访古记》,其中就有关于昆山徐氏兄弟墓葬的记载。
  徐乾学(1631-1694)是“昆山三徐”中的老大,顾炎武的外甥,字原一,号健庵,清代藏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康熙三十三年(1694)四月,徐乾学卒。据《昆新两县续修合志》(光绪版)记载:刑部尚书徐乾学墓在吴县十九都十六图盖字圩。《徐氏家谱》记载徐乾学墓在吴县十二都十二图盖字圩。民国《吴县志》记载,其墓在光福费家河头,这与《江南通志》《苏州府志》的记载相符的。
  康熙四十四年(1705)三月,康熙南巡,泊舟昆山,登马鞍山,游徐氏遂园,徐乾学之弟徐秉义在《谢恩表》中云:“又蒙上谕,察知臣兄弟之墓一在邓尉一在虎丘,俟回跸苏州时,遣官祭奠。闻命搏颡,感激涕零。”可见在康熙心中,徐氏兄弟是有一定分量的。
  诗人查慎行作诗《重过邓尉大司寇徐公墓与公子观卿话旧二首》,其一云:“昔会尚书葬,重来二十秋。好山增气色,高荫郁松揪。贱日蒙青眼,流年感白头。及门多著录,捡点几人留。”抒发光阴易逝,人生几何的感叹。乾隆年间金石家王昶受邀与友人同赴苏州西山看梅,作诗曰:“春林鸟乱啼,春山已及曙。遂由思翁祠,并瞻憺园墓(道旁经过董文敏徐健菴两公墓)”。嘉庆元年(1796),70岁的清代文学家、史学家赵翼应邀赴邓尉等山看梅,作诗《嘉靖元年元旦试笔》云:“想见名卿气力雄,要留爪跡雪泥鸿。黄金买得春山阔,死葬梅花万树中(山中有徐建庵墓)”。这两首诗的作者认为,徐乾学葬身青山丛梅之间,不失诗意。
  关于徐乾学墓葬具体情况的文字并不多见。1926年农历三月初二,李根源计划游光福山、邓尉山、吾家山、青芝山、弹山、铜井山、玄墓山等地,访徐乾学和徐枋等人墓葬,他这样描述徐乾学墓:“经张氏墓道、城隍庙、费家河,至凤冈峰,有昆山徐健庵尚书乾学墓,立双狮,外石坊、龟趺二桑田中仆碑一方,字磨损。有池,内石坊、石马、石虎、翁仲完好,亦最精伟。墓围刻画工致,惜半倾坍。”从以上文字可看出,徐乾学虽辞世二百多年,在当时看来,其墓保存还算完整。
  据新编的《光福镇志》记载:“原墓四周青石罗城,牌坊高大,翁仲、石兽雕刻精致。如今残存石羊、石马、翁仲,为明代遗构,其墓穴、月池尚存。”可见其墓尚未完全推平,还留有一些残迹。在茫茫西山的另一座山上,长眠着徐乾学的二弟徐秉义。徐秉义(1633-1711),字彦和,号果亭,徐乾学之弟,徐元文之兄,康熙十二年(1673)癸丑科韩菼榜进士第三人,官至吏部侍郎。
  康熙南巡至昆山时,徐秉义率子侄恭迎,康熙赐徐秉义御书“恭谨老成”四字匾额。康熙五十年(1711)春徐秉义卒。这年五月,康熙曰:“昨日礼部为赐恤徐秉义一本,朕批着给葬。徐秉义学问文章俱佳,任侍郎时并未有效力处。”康熙五十四年(1715)正月,康熙曰:“今之翰林迥不及昔之翰林。熊赐履、张玉书、张英、陈廷敬、徐乾学、徐元文、徐秉义、王世贞学问甚佳,朕尝与之讲学,故深知其所学。”可见在康熙心中,徐氏三兄弟的学问文章占有重要地位。
  许汝霖在《座主果亭徐公墓志铭》中介绍:徐秉义“以康熙五十年正月十九日终于故里,春秋七十有九,即以本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合葬于马夫人之墓吴县盖字圩新阡。”这和多种地方志的记载有出入。据《昆新两县续修合志》记载,徐秉义墓在吴县五峰山博士坞二十都下扇十二都三图阴乐圩;同治版《苏州府志》记载,其墓在五峰山博士坞阴乐字圩;民国《吴县志》记载,其墓在五峰山博士坞村外平原阴乐字圩。《藏书镇志》记载:其墓在五峰山博士坞。《徐氏家谱》记载其墓在吴县二十都下扇十二都三图博士坞阴乐圩。
  1926年农历三月初七,李根源计划游白阳山等地,“出博士坞村,得恭谨老成坊,有华表、翁仲、石狮、石马、石羝等,皆倾仆坟圮。乡人云,乃徐氏墓,四五十年无人来矣。昆山徐秉义,秉义,乾学弟,元文兄,顾亭林先生甥,官吏部右侍郎。康熙南巡,书赐‘恭谨老成’额。今坊刻此四字,可断为秉义墓。”
    □刘军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