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久华: 让生活美学浸润苏城

苏州日报 20161111 B第01版

■赵焱

  11月18日,苏州高新区文体中心将正式对外开放。它坐落于太湖大道小龙山畔,浒光运河之滨,占地300余亩,建筑面积达17万平方米。下设“三馆三中心”,分别是图书馆、文化馆、体育馆、全民健身中心、影视中心和商业中心。
  作为一个公共文化、体育服务平台,苏州高新区文体中心融合传统与现代,以科技为手段,以人文为内核,散发着独特魅力。它既是一座健身、养生、修身之所,传承吴地芳泽,融合儒学六艺,演绎苏式人文生活旨趣,又处在真山真水之间,是高新区的人文庭院。走进它,如果想体验体育潮流,可以前往电竞中心;如果想追赶科技前沿,又有VR(虚拟现实)空间、“声音图书馆”;如果想感受艺术氛围,可以欣赏传统手工艺及各种展览;如果只想放慢脚步,还有“合方书坊”等等。
  这一切,不管是空间还是内容,都在定义“一座城市的生活美学”。苏久华认为,当下,苏州人最大的精神需要,就是对“科技”“人文”和“生态”的追求。每个人都需要不自觉地被“生活美学”浸润,然后潜移默化,融入生活,化为内在的人文气质。

  高新区文体中心谋划之初
  就冲着不同而去

  苏周刊:作为苏州又一座文体地标,高新区文体中心有哪些与众不同之处?
  苏久华:在谋划之初,我们就是冲着不同而去的。因为听到文体中心,很多人的印象就是它是一个比较low(低端)、老态龙钟的空间,功能已经被固化了。而我们希望高新区文体中心有更多创新,它可以集体育健身、休闲养生、文化修身等各种功能于一体,填补苏州城市西部高端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的空白。
  高新区文体中心不仅处在山水环抱之中,在定位上,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首先,它将成为一个健身、养生、修身之所。其次,结合地域,针对新生代的文化诉求,要建设成苏州高新区的人文庭院。最后,在理念上,坚持打造“一座城市的生活美学”的宗旨。
  苏周刊: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定位?
  苏久华:这是在一步步思考和探索中形成的。我从2015年5月开始参与筹建苏州高新区文体中心,当时正处在场馆建设的后期。空间虽然已经有了,内容还是空白。说实话,一开始我也有点焦虑和困惑。因为采用了全新的运作模式,通过现代企业的方法,来运作这样一个提供公共文化、体育服务的平台,面临着很多前所未有的挑战。
  但这种体制机制的突破,推动了创新,把我们逼到了市场最前沿,直接面对消费者。直白地说,场馆建好之后,谁会来?谁会再来?谁会乐意带着他的亲戚朋友一起来?如何建立消费者对场馆的黏性,需要首先考虑。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说,企业的唯一目的就是创造顾客。这个理念道出了我们追求的目标和真谛,创新创造是企业的灵魂,我们打造这个平台也不能因循守旧。
  我认为,无论是文化还是体育,都是以人的发展作为最终追求的。每个人,除了基本的生存需要,都有对艺术、美学的追求。打造文化标杆,要从人的需求出发。回归传统,我们祖先提出人要具备“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它刚好跟我们的业态精准契合,于是想到可以做一个“六艺”的现代表达。因此,我们首先打破体育与文化之间的壁垒,立足于不同层次的个性发展需求,建设健身、养生、修身之所。其次,由于服务主体将是伴随着互联网一起成长的新生代,思维方式、文化诉求、消费偏好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通过建设一个当今语境下的“人文庭院”,来唤醒每个人心中对美好生活的期待。而我们最终要找寻的,是结合当下苏州人的生活状态,倡导一个可以触摸、可以感知、可以引领新风尚的生活理念。它就是“一座城市的生活美学”,这是我们中心打造产品、提供服务的终极方向。

  传承创新苏工苏作
  让传统回归生活

  苏周刊:图书馆业怎样推陈出新?高新区文体中心图书馆有什么独特亮点?
  苏久华:在碎片化阅读的时代,图书馆的功能需要重新定位。现在,走进图书馆安静阅读,享受这种与自己对话式状态的人群已经越来越少了。高新区文体中心图书馆分为上、中、下三层,包括图书和电子阅览室、研究室、多功能阅读区、棋艺和美术培训室等,并独辟一个供读者享受室外阅读乐趣和娱乐休憩的露天庭院。在这里,既可以便利地借书、读书,也可以休闲娱乐、书法绘画、对弈观棋、调养身心。
  图书馆业发展最重要的就是差异化、数字化。除了与苏州图书馆建立“总分馆”的合作模式,共享图书资源,我们努力通过项目化,把创新思维融入其中,形成自己的特色。首先,我们打造了“湖上书舟”项目,搜集苏州作家撰写的书及反映苏州的书,在藏书上实现差异化。沿着这个方向,我们可以找到时间跨度很长、范围很广的书籍,将来打造一个“最苏州”的图书馆,成为苏州文人的心灵家园。而且,在这一基础上,可以延伸到作家年谱制作、各种专题研究上,意义深远。我们还同步与“书格”网络平台合作,对古籍进行数字化处理,然后公益推送。
  其次,我们打造了“手艺苏州”项目,依托本地文化,高度特色化。高新区是苏工苏作的中心地之一,周边存在着以苏绣为代表的一大批传统手工艺的文化遗存和产业形态。我们不仅要系统地归纳和展示苏工苏作的相关资料,如图片、实物、专门书籍、中外纪录片等,还要将全球各个地区优秀的手工艺成果搜集在一起,进行数字化处理,以便于传统手工艺从业者和爱好者检索、阅读,推动他们拓宽视野、发展创新。最后,我们还设计了“合方书坊”项目,将茶文化和书结合起来,做一个特色书店。
  目前,我们正在跟喜马拉雅FM平台合作,准备建设一个“声音图书馆”。到时,我们将探索关闭视觉这扇门,让读者完全依赖听觉来阅读和感知这个世界,获得全新体验。
  苏周刊:文化馆有哪些创新?
  苏久华:文化馆里设置了小剧场、美术馆、非遗展示馆。小剧场主要呈现不同时期和不同国家的优秀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诗歌朗诵会、小品等艺术作品。美术馆将会持续展出不同流派的雕塑、素描、版画、插画、摄影、陶瓷艺术等美术作品。非遗展示馆则主要展出苏州传统的缂丝、苏绣、桃花坞木版年画、宋锦、家具,及其他各种吴地传统习俗文化。
  为实现差异化,在文化馆内,我们也打造了三个特色项目。一是与同济大学合作搭建“创客空间”,让苏州本土资源和国际知名品牌相结合,助推传统手工艺创新。另一个是“琴岛计划”,围绕钢琴主题,进行艺术展览、培训、赛事和演出。目前,已经承办了中国国际钢琴艺术节伯牙奖全国总决赛。希望借助这个公益项目,实现让每一个苏州孩子都学会一首钢琴曲的目的,提升艺术修养,萌发音乐种子。最后,我们还建设了“寒山美术馆”,它拥有两个独立展览场地,展览面积近3000平方米。今后将通过举办展览,以艺术把人们聚集在一起,带来人文的关照、美学的感知和创新的灵感。
  这里要说,我们把苏州传统文化尤其是手工艺摆在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上,并不是为了挖掘资源而挖掘资源,为了传承而传承,而是要让传统回归生活,为生活服务。打造“一座城市的生活美学”,始终是我们的中心理念。
  苏周刊:正式开放以后,高新区文体中心将推出哪些重大活动?
  苏久华:近期,我们策划了一系列重大文体活动。本月,将有国际剑联女子重剑世界杯赛苏州站比赛、第10届苏州市小戏小品大赛总决赛、第九届中国刺绣艺术节、“生活美学”创客大赛。12月,将举办苏州太湖国际马拉松、“手艺苏州”系列活动、“萌宠映像”主题动漫展映、“笔墨终结之后·中国式风景”美术展。明年1月,将举办谭盾交响音乐会、冬天的美丽·高新区儿童系列活动等。
  为市民提供公共文化、体育服务,是我们的出发点。今后,会不断举办特色鲜明、符合大众需求、具有引领作用的文体活动,提升公共服务的水平和层次。同时,我们也打造了智慧系统,包括“智能场馆”和“智能导航”等,来提高服务效率。场馆将采用全方位智能化管理,实现无现金消费。而且,用户一进入文体中心,只要安装了官方手机APP,系统可自动识别用户信息,查询空闲停车位,指引其到达指定的场馆。

  文化供给不能一厢情愿
  要重视亚文化

  苏周刊:为什么要建设电竞中心?怎样看待新兴文化?
  苏久华:撬动场馆资源,解决闲置难题,几乎是每一个文体中心都在思考的。在场馆布局时,我们就想提前谋划,做特色场馆,找到解决这一难题的突破口。首先考虑到了电子竞技,它的爱好者正是伴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新生代,有自己的亚文化圈。一厢情愿式的供给,他们不会买账,我们必须关注这个群体积极的、合理的、健康的需求,重视他们。
  电子竞技作为一门新兴体育运动,正在吸引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江苏地区参与者众多,形成了一大批成熟的观众群与追随者。而电竞赛事的快速发展,需要更多电子竞技中心提供场地和设备支持。为了满足社会大众对电竞场馆的需求,我们将打造电竞中心,建设大型电竞赛场,为电竞选手和电竞迷创造良好的练习、观赛、体验场所。
  今后,我们还要打造电竞学院,培养输出职业队员、解说员、主播、战术分析师等各种电竞人才。在社会上,推动网吧转型成为电子竞技运动的训练点。目前我们正与阿里体育展开合作,计划在2017年重点推动这一项目,探索出一条苏州电子竞技的创新发展之路。
  苏周刊:今后,在VR空间内,观众能享受到什么?
  苏久华:其实,无论是电子竞技还是VR空间,都与苏州高新区“科技、人文、生态”的发展理念紧密相关。新兴运动、新技术所凝聚的人群非常年轻化,而且越来越广泛,对产业发展有巨大的助推作用。发展电子竞技和VR空间,不仅是为了打造特色,也是因为对它们的发展前景十分看好。
  2016年被誉为“VR元年”,利用VR技术,可以生成一种模拟环境,呈现三维动态视景,让用户沉浸到该环境中。我认为,依托这项技术,可以颠覆公共文化、体育服务的供给方式,极大地提升服务水平。我们将致力于打造全国首家最大的3R(VR、AR、MR)及人工智能(AI)技术产业园,专注于3R+AI商业生态系统平台的建设。今后,不仅让VR技术应用在游戏娱乐上,还能进入日常生活。
  比如,我就假设,大家到了高新区文体中心游泳馆以后,不是戴着普通泳镜,而是戴着VR眼镜在游泳,感觉就像在大海中潜水一样,周围能看到珊瑚甚至鲨鱼。这如果能实现,就是一个全新的体验,我对此十分期待也十分有信心。

  追求科技、人文、生态
  就是“生活美学”

  苏周刊:作为“生活美学”的提倡者,您认为当下苏州人具有哪些精神需要?
  苏久华:苏州是一座文化非常厚重的城市,人们追求精致、典雅的生活。我认为,到了当下,苏州人最主要的精神需要,其实正是可以概括成“科技”“人文”和“生态”。
  首先,科技是当今文化最具特性的东西,任何领域回避不了科技,它彻底颠覆了人们的生活状态,深深地影响了文化。享受科技尤其是高科技所带来的成果,不仅是生活需要,也是精神需要。倡导“生活美学”,先要让科技进入生活。其次,人文是苏州城的根基,是核心竞争力。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文化基因,建立更多的通道让它滋润当今苏州人的生活,可以提升涵养,培养现代人的气质。人文精神,生生不息,当下苏州人需要广泛接触和发扬。
  而人与自然的交融,是一种很高的境界。我想,如果把万物看做是有生命的,是有情的,按这种心性去理解世界,会形成全新的世界观、人生观,从而改变自己为人处世的态度和方法。这种对“生态”理念的认识,需要人们重新审视和注重。
  苏周刊:生活美学”有什么好的推广方法?“
  苏久华:除了每个人自身的培养,社会应该构建一种文化氛围,让每个人受到“生活美学”充分的熏陶。在高新区文体中心,引入电竞中心、VR空间,建设智能系统,这是对科技的追求。在图书馆、文化馆中,我们又提供高层次的文化服务,让传统回归,令人充满收获和回味。
  最重要的,只有让美学借助于各种载体,进入日常生活,才能渐渐推广开来。除了空间、活动,在文创产品上,我们也积极探索“生活美学”的研发。比如,我们采用“场景营销”的理念,把场馆打造成一个处处皆有卖点、处处皆有故事,实现“线下展示、线上销售”的高品质、体验式服务区。以各类手工艺产品、独具风格的家具设备、装饰摆件等为载体,实现传统手工艺文化的现当代表达和创意呈现。而在“互联网+母婴室”项目中,也将标准化母婴室的设计装修、数据采集、机器人互动、数据运营、场景营销等汇成一体。通过这些,慢慢将精致的现代人文生活样本,渗透到当下人们的生活中。
  苏周刊:透过高新区文体中心,您希望引领怎样一种生活之道?
  苏久华:我们并非希望只通过一门艺术、一个项目、一种方法,去灌输某种生活理念,而是希望通过方方面面具象的东西,把“生活美学”浸润到每个人的心中,产生一种由内而外、令人感到舒服、温文尔雅、崇尚美好生活的独特气质。
  “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我希望每一位来到高新区文体中心的人,都能像在品尝“糖水”一样,尝到这样的甜味。高新区文体中心外景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