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字辈《狸猫换太子》轰动苏城——柳继雁苏昆之路(下)

姑苏晚报 20161225 B第02版

■柳继雁

  ▲柳继雁口述夏红珍整理

  汪双全教我们练功

  汪双全是苏州昆腔大班全福班的武戏演员。他的功夫了得,他来教我们的时候胡须长,头发花白。教戏是很严格,我们就跟着汪老师,天天练习下腰,虎跳、抢板、竖蜻蜓等。他主要是教我们“十个头”练功。后来主要是周荣芝老师教练功课了。
  培训期间,一早起来练功,上午9点俞老师、吴老师给我们一遍遍拍曲。下午学习身段。晚上看戏。领导与开明、新艺等各剧院电影院打好招呼的,我们学员什么剧院都让进,什么戏都给看。顾笃璜先生主张让我们多看好戏和电影。所以我们是经常看戏学习的,哪里有好戏、好演员,不管是在苏州还是到外地我们都要去观摩。观看前顾笃璜先生给我们讲解(或电影)剧情故事,艺术特色,表演特点等。让我们心里有个底再进剧院观摩。王南政老师(他京胡拉得非常好)经常陪我们看戏并介绍剧情、演员。培养我们的欣赏能力和分析能力。半年多的强化培训,我们每天都非常充实,天天有收获,日日有长进。我们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苏剧团青年演出队

  解放初,有苏剧老阿姨庄再春、蒋玉芳、朱容、尹斯民和丁杰、丁继兰、张继青的民锋苏剧团与清锋苏剧团合并。1955年底民锋苏剧团组织丁继兰、张继青、朱继勇、章继涓加上我们“十个头”下部队慰问演出。我们在《秋江》里出演小尼姑,为《春香传》伴舞。1956年“十个头”与民锋苏剧团的青年演员拉出来组成民锋苏剧青年演出队。1957年3月1日,民锋苏剧团改为苏州市苏剧团。艺术上是以昆剧打底,既学苏剧又学昆剧。故1957年10月27日在南京宣布成立江苏省苏昆剧团,并同时宣布成立继字辈。这个江苏省苏昆剧团完全是在省委关怀、苏州市委和文化局、钱璎、顾笃璜等老师直接培育出来的。我们在剧团,边学边演出,每年每人有明确的学习演出任务。那时候往往白天到某地,当晚就要演出夜场,第二天就要日夜两场戏了。先是演出苏剧——观众听得懂,喜欢看,到最后就演出昆剧。顾先生不但要求我们学戏,还要求我们学习掌握舞台管理的知识和技能——怎么样为演员服务。什么底幕、横栏、灯光、横幅、装台、卸台、戏衣熨烫折叠等我们都要学会并在演出过程中都要参与的。

  《狸猫换太子》轰动苏城

  《狸猫换太子》是继字辈演出的第一部苏剧上中下连台大戏。1957年下半年在昆山蚕种场开始排演。顾笃璜先生给我们讲解戏文,讲应该怎么演的理论,夏良民和王瑶琴教表演技巧,给我们做表演示范。我们先是读剧本、对台词。顾先生为了要我们演员突破自己的性格局限,拓宽戏路,
  特地让性格外向爽朗的张继青扮演苦命李妃。而我的性格比较内向、胆小、还不太自信,顾先生却要我扮演泼辣蛮横专制冷酷心肠的刘妃。光是一句刘妃的开场白——“身坐西宫,心在朝阳”。就苦苦练了好多天!从早到晚就练习说这8个大字的一句话。当时我对戏里的气氛、应该的语气都不懂。顾先生给我们讲解,要求我通过这8个字的念白,让观众听出刘妃夺权的野心和她的狠毒心肠。要念得咬牙切齿又符合人物心理而且要自然不做作。而李娘娘将产子后,刘娘娘关注郭槐实施“狸猫换太子”的阴谋诡计的那段戏,没有大段唱词,主要是靠形体动作和上上下下来回走动,特别是动坏脑筋时,眼睛紧张地转动来表演她的紧张、诡异、不安来……当她自己生养的儿子——小王子因为荡秋千夭折,老皇帝把八贤王的儿子过继到宫里来时,第一眼一看——怎么那么面熟,像一个人——李妃呀。她一吓,下去扶起小王子(尹继芳扮演)眼睛盯住小王子转了一圈。心里是非常紧张的。等小王子下去后叫来郭槐发问,好奇怪!小王子像谁?越发觉得这孩子像李妃。然后叫来寇珠女逼供……而寇珠撞墙而亡……大家都是很努力的。演出这部大戏我们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这部大戏的演员阵容是张继青演李妃、柳继雁演刘妃、高继勇演皇帝、凌继勤演陈琳、吴继月演寇珠、尹继芳演小皇帝、郭槐由范继信扮演。承字辈饰演8个宫女和8个太监。全新的戏装衣帽道具,一色朝气蓬勃的青年演员——真正是青春版的苏剧《狸猫换太子》啊。1958年春节期间,上中下连台大戏在新艺剧场一开演就轰动了苏州城。一连演出几个月,场场爆满。后来再到苏州周边市镇演出。同样引起了轰动效应。一时间苏剧红火了,一时间苏城茶余饭后都说《狸猫换太子》,都说继字辈了。

  送戏下乡有惊无险翻船

  50年代末60年代初,是我们继字辈的黄金时代。我们学了不少戏,也有大量的演出机会。使我们的演艺天天都有长进。我们成立了小分队,经常送戏到宜兴、昆山、吴江、江阴等地乡镇。大多是长途跋涉步行到演出点。每人除了自带行李外,还要背起演戏用的服装和道具。经常行走在是泥泞的乡间小路和田埂上。有一次到宜兴玉山村,当地农民非常欢迎我们,演出场地是个庙坛,还没有电灯,乡亲们找来了汽油灯,把汽打得足足的,点得灯火通明,男女老少早早地搬来小板凳放好坐位。演出时秩序是非常地好。为了解决我们的睡觉问题,乡亲们挨家挨户卸下大门,借来长凳,为我们搭“床”让我们安寝。演出结束后,很多乡亲到我们身边问寒问暖。不少上了年纪的乡亲对我们说,活了这么几十年,真人演的戏还是头一回看到呢,你们演得真好!说得我们心里乐滋滋的。我们还经常送戏到工厂、和矿山,例如我记得我们乘轮船送戏到西山元山煤矿;还参与辅导振华丝厂等工人排练习演出苏剧呢。
  大约是1963年金秋季节,我们送戏到吴江震泽一带演出苏剧本戏《孟姜女》、《十五贯》、《王十朋》、《敖珠配》等,到最后还总会演出一些昆剧折子戏。我们的演出多是“夜翻日”——例如到达演出地的当晚演《孟姜女》,第二天下午也是《孟姜女》,夜里就换新戏。这样轮流演出,几乎天天翻新戏。有一天在盛泽演出结束后连夜卸台。第二天要到坛丘乡去。大家忙着扛箱、抬布景、搬道具,把所有东西都搬到船上。翌晨,大家登上机帆船就开船出发。有几个小伙子,因为要看农村的野景,就登上了后面装布景服装的拖船上。正看得开心,当船从白龙港进入坛丘的小河浜时,一个急转弯,一瞬间后面的拖船倾斜侧翻,只几秒钟内,船上所有东西全部翻入了白龙港。说时迟那时快,说来也怪,一向有“慢半拍”的金继家正巧坐在拖船上,他以惊人的速度一跃跳到了前面的机帆船的船艄上,幸免遇难。正是11月份,初冬的寒潮突降,风大浪急,河面宽阔,一片狼藉,大家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吓得目瞪口呆!河面上到处漂流着各种物资,有面盆、大大小小的箱子、行李卷,道具……突然,我们的郭音阿姨大叫起来:头面箱、头面箱——她发现一只头面箱漂浮在河面上。话音未落,朱双元脱掉棉衣一跃跳入大河中,立即几位会水的同学也一个个跳跳入河中都奋不顾身地抢救失落物资。
  坛丘乡党委和政府部门得到消息后,一方面组织人员打捞物资,另一方面安排全团人员到吴江蚕种场安顿下来。
  抢救上来的服装道具盔帽等运到蚕种场后,全团演职人员,都顾不得疲劳惊吓,大家争先恐后积极地参与晾晒、整理工作。演出是紧张的,也是快乐的,翻船也翻出了令人终身难忘的故事啊!我们这个苏昆剧团真是好。

  继字辈从艺60周年纪念演出

  上世纪90年代,我退休了,但是离不开我心爱的苏昆艺术。心里最想的是把自己所学所会的戏传授给青年人。1996——1998年间,有幸到苏州艺术学校教苏昆班学生,当上了“小兰花”的老师,后来他们挑起了青春版《牡丹亭》的重任,如今是剧院的中坚力量了。我与凌继勤一起到昆山千灯中心小学开办了被白先勇美称的“昆曲仙乡小昆班”,教了8年,还培育出了好几朵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
  自2001年昆曲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后几年里,我被列为苏州市级、省级乃至国家级昆曲传承人,还列为市级省级苏剧传承人。
  2001年11月赴台湾向台湾同胞献演了昆剧《满床笏》,我在戏中饰师氏,后来还到香港演出,获得了好评。
  2011年赴京参加传字辈成立90周年、昆曲列为世界遗产10周年庆演出,我与朱继勇、徐玮演出了《西楼记·楼会》、尹继梅、薛年椿演了《双珠记·卖子》、朱文元、陈红民的《燕子笺·狗洞》。
  2015年1月4日,是我们继字辈永生难忘的日子!那天我们举行了继字辈从艺60周年庆贺演出。这次演出是在苏州文联艺术指导委员会亲切关怀大力持下才得以成功举行的。要说也真是“好事多磨”。原本是要演出昆剧《弥陀寺》的——这折戏是吕传洪传承给我们的。2008年大半年时间就开始搞这折戏。是朱继勇上门去请教的。尽管吕老师已经不认得自己女儿了。但吕先生看到放大10倍字的剧本时,立即精神抖擞起来,认真说戏教戏……这戏终于在2009年2月8日在苏州博物馆忠王府古戏台上演了。尽管这戏有待好好修改、琢磨。但这戏是乘着吕先生健在时抢救下来了。因为这戏中朱继勇和周继康扮演的两个小混混,在我扮演的赵五娘感化下改邪归正,有一定的教育意义,所以想向观众演示的。无奈,先是周继康病了,承字辈陈红民说他来顶上去,却不料,临演出了,扮演住持的张继霖住院了,只好不演出,再改成我与凌继勤的昆剧《阳关》,和苏剧《花魁记·醉归》。好在是熟戏。努力排演几天后就上演了。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