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致小巧的古庭之花──白描绣园

苏州日报 20040205 一卷90页

■葛大伟、李慧

苏州绣园坐落在马医科巷29号,原为庞家宗祠,1959年进行园林调查时,庭院部分保存完整,据苏州园林档案馆档案记载:“其建筑基本完好,有轿厅、大厅等,大厅南有园、有花厅、曲池、小石桥、湖石假山、石笋等,保存也十分完整”。1998年经修葺,已为私人购得此园,据园主人说,此园原为苏绣行会会址,故又称之为绣园。

    绣园是朵古庭之花,它以人和自然相融的和谐境域,是人类追求的理想的人居环境。

    绣园占地约一亩,坐南朝北,其住宅分成东西两部分。从东院入门,进入绣园的主体建筑——花厅。主人应季节不同需要,将堂分成南北堂。南端一溜花栏杆,前置花棂长窗,外开凭栏,眼前呈现出一派鸟语花香的自然风光。由厅堂内平视、俯视下,内外融合、自然流畅,给人一种心旷神怡之感。主人借用移天缩景的手法,表达对自然山水的向往之情,同时也为自己创造了舒适安逸的理想家居环境,这就是绣园的120平方米的后院。

    园内布局是以堂、轩、步廊等建筑构成,在堂下挖池,并以池为构图中心。堂、轩虽并列,但不同位,堂前轩后,以体现主次关系。从形体看厅高大,轩稍低,使在小园中起到主体赏景的功能作用。堂、轩、廊在统一木构的前提下,且注意色彩搭配。建筑整体结构轻盈流畅,使建筑与周围的自然景致相协调融合。绣园的步廊高低起伏曲折多变给人一种小园变大,庭深幽远之感。环池的小径,忽通小桥或引池滩,这种曲径妙趣设计手法,构成了延长游园时空小园变大的表现手法。

    堂下挖土,取土筑步廊于西南方向,造成建筑与水池的视平差,创造了俯仰效果,山石、植物、小品环池而组景,突出了水池为构图中心,并取得了均衡的美感。扇亭筑于高堆之上,自身成了被欣赏的主景点。也为人们提供了静观休息场所。出亭延廊西走再折向北行与轩相通。延廊东行的终结处,与花厅东墙的门刚好相接。在此设一巨镜,借镜反射光亮,改善环境并扩大了园景。在东南方向的池岸,形似藏尾水于廊桥下,水面被一座朴实无华的金山石小桥分隔;被分一端藏于周围嶙峋湖石中,四周爬遍藤萝,倒影斜动,虚实对比效果极佳。另一端水流至堂下,成坦荡一泓。池中设三小湖石,意为蓬莱仙境三岛,岛小则显池域阔,且水绕石,有声有形,被散放又流动不息。周游小园,俯仰得体,层次交叠,有山有水,始终给人有身处大自然中的感觉,这得益在对地形的合理的处理中。

    在绣园的庭院中,松、竹、梅、桃、李、石榴等常绿、落叶树种相配得宜,不失古庭院风韵;而园中无一株高大乔木,正符合小园的形体与比例的协调,有均衡感。然而植物是造园的生命要素,其主角地位不仅要遵循艺术、工程规律,还应考虑生命规律,这是每个园林工作者在造园过程中的共识。愿绣园的植物应与苏绣一样清新、活灵,而骨子华艳。

    在苏州众多的古庭院中,以太湖石堆叠似云堆朵的壁山当不多见,而绣园的太湖石横卧堆叠似沿阶踏朵,乱云飞渡,可显示太湖石瘦、皱、漏、透、丑的群体美。壁山园是个园中园。壁山园以壁山高度3倍之距,构成院落,此符合静观条件设置规律。壁山园的构筑,增加了绣园层次变化,不同意境相互渗透,给人以变化周折、形状变大、意境深远之感。

    从以上造园角度欣赏,绣园虽瘦小,而要素俱全,无局促拥挤之感;小中见精的技巧为我们今天的造园活动所借鉴,并为继承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作了一次成功的尝试。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