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日谈展览

苏州日报 20140529 A第14版

■吴琛瑜

□吴琛瑜 文/摄
  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藏品架起沟通的桥梁”。言外之意,就是要考虑如何更好地发挥博物馆藏品的功能。博物馆藏品,是一种媒介,是将过去、现在与未来联系起来的媒介,是将各种文化、各种文化背景下生活的人联系起来的媒介。正因为它的功能如此重要,所以才不断地去思考如何更好发挥的问题。博物馆的各项工作,都是围绕藏品来开展的,日常对藏品的保管与维护,策划展览来讲述藏品背后的故事,围绕藏品开展专业研究,以及关于藏品设计面向社会公众的教育宣传工作等。
  曾经有老园林人带着疑惑跟我说,苏州园林博物馆的藏品应该是一座座的苏州园林,但园林都是实体的,不可能完整搬到博物馆来,所以园博只能是展示造园艺术的展示馆。也有老园林人意味深长地对我说,苏州园林都是博物馆,应该用博物馆的眼光去看园林,而不能仅把园林当成景观看待。
  结合前人的经验,不妨天马行空一番,将苏州园林整体看作是一个大“博物馆”,而目前的园博则是这个大“博物馆”的展厅之一,准确一点说,相当于“临展厅”。如果大“博物馆”的概念成立的话,那园博的工作除了对造园艺术有基本展示外,就是通过策划展览,来讲述“藏品”——苏州园林背后的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提到,“对待不同文明,不能只满足于欣赏它们产生的精美物件,更应该去领略其中包含的人文精神; 不能只满足于领略它们对以往生活的艺术表现,更应该让其中蕴藏的精神鲜活起来。”这是站在观众的角度思考的问题,可同时也是对展览提出的深刻命题。苏州园林这个大“博物馆”,非常需要“临展厅”园博去深入挖掘“藏品”苏州园林背后的文化内涵,并通过各种展示手段与方法让这些文化内涵鲜活起来。
  苏州园林是可游可居的人文环境。上世纪50年代,许多私家园林收归国有,传统生活方式在园林里消失了,即使对其进行修复,也偏重对建筑物和植物花木的整修和研究,很少去挖掘和宣传园林传统生活方式。时过境迁,随着文化热的不断升温,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需求也日渐增加,苏州园林,不是只有建筑物的空壳子,不是只有美不胜收的组合景观,还曾经发生过很多事、驻足过很多人,创造了很多文化成就,这些活生生的“人文场景”、“文化场景”,才是园林命题中最应有之义!
  其实,要把这最应有之义展示出来,也不是那么容易的。观众看到的展览是表面的东西,展览前的策划需要对园林文化进行深入研究,配合展览需要设计相应的社会教育活动,还有展览纪念品策划等很多幕后工作。如果园博的展览办好了,不就可以把相应的研究、社会教育活动、纪念品策划等很多工作也一并考虑了么!也许,对园博这样的专题博物馆来说,就应该探索适合自己的工作模式,而不能像综合性博物馆那样去要求短时间内可以面面俱到吧。
  深入挖掘“藏品”苏州园林背后的文化内涵,依靠博物馆的外部资源与专业技能,思考将博物馆的展陈思路与展示手法引入苏州园林厅堂展示中,从而丰富和活化园林的厅堂展示。除了已经在办的“孙君良拙政园图画展”,今年还举办“拙政园深层文化之旅——西部(补园)园主家族文化特展”,侧重家族在园林里的生活和创作,将园林与家族紧密联系起来,还原展品所在的场景,赋予展品更多的文化背景和人文精神。
  园博还能办哪些具有自己特色的展览呢?通过深入挖掘苏州园林的文化内涵,结合园博和苏州园林大“博物馆”的藏品特点,园博将在未来几年中,逐步开展关于苏式家具和古盆的研究,并在研究的基础上,推出家具系列展和古盆展。
  博物馆日谈展览,希望园博能为社会公众推出好主题的好展览,也希望园博能为苏州园林这个大“博物馆”的发展挖掘出更多的文化价值!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