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留痕 苏州印记——写在中国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三十周年之际

苏州日报 20150630 A第11版

■丹青

  □丹青

  回溯历史,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已经走过了30年而立之路,作为这一历程的见证与参与者,真可谓感慨万千。前些日子苏州园林同行向我约稿,虽然满口答应,但真要落笔,实在有太多的话要说。30年的岁月不算太长,而我国世界遗产保护的步伐却走得十分端正而庄严。从中国政府向国际社会作出了为全人类妥善保护世界遗产的庄严承诺时起,在党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髙度重视下,我们从零的突破到今天,中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项目已达47个,数量位居世界第二位,不仅成为全球拥有世界遗产类别最多的国家之一,而且在世界遗产保护事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举世瞩目。
  在30年前,我跟从中国文物界的泰斗单士元、周干峙、谢辰生、郑孝燮、罗哲文等前辈开始进入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从知之不多的青年文博工作者,逐步成长起来。回顾历史,我所经历的风风雨雨,几乎与祖国的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同呼吸共命运。我跟随前辈们走遍祖国山山水水,留下的美好记忆深深刻录在我心中,其中印记最深的恐怕就是苏州了。
  20多年前,苏州启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适逢我组织中国一批文博界著名专家学者到苏州召开首届古建筑保护“兰亭”叙谈会,正好及时为苏州园林的申遗工作出谋划策,由此开始了与苏州的联系。记得当时苏州市园林局的周苏宁、周峥等人因与我是同龄人,又有共同志向,渐渐我们交往甚多。后来,我虽然在北京工作,但只要是苏州园林界朋友所托之事均尽力去办,如果发现苏州在世界遗产方面所取得的每一件有价值的工作,我都想尽办法向国内同行推荐。特别是最近十几年来,苏州园林遗产保护管理者运用国际理念,结合苏州古典园林保护实践,在没有任何参照和经验的情况下,克难攻关,为全国的世界遗产在监测预警方面的探索与研究首开先河。
  苏州古典园林申遗成功后,苏州的遗产工作者们并没有停止探索的脚步。他们通过对《世界遗产公约》的学习和深刻领会,2005年,在园林局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全国率先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毎六年实施一次监测”的要求,开展了世界遗产监测,着手建设“苏州世界遗产古典园林监测预警信息系统”。以科学管理为目标,以信息化为手段,以预防在前为重点,对世界遗产苏州古典园林实施“全方位数据采集,全方位实时记录,全方位监测预警”,从而大大提高了世界遗产保护管理的科学化水平。经历4年多努力探索、检验,就基本建立起局、监管中心、各遗产单位三级世界遗产监测组织机构和监测站、点;制定了监测操作规程、监测手段和方法;确定了监测对象;完成了建筑类、构筑物类、陈设类、植物类、环境类、安保类、外部环境等11个大类的数据采集,将所有管理监测预警系统对象的基础资料进行数字化处理,不断完善监测预警系统档案数据库,并逐步建立起预警机制。
  从2009年开始,世界遗产苏州古典园林进入全面实时记录、监测和预警的工作阶段。同时初步建立了管理监测预警系统平台,进行了系统软件开发。整个监测工作己经初步达到预期目的,经得起国际组织的监测或反监测,可对照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时的各项内容进行对照检查,从而确保世界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之后,他们又反复研读《世界遗产保护公约操作指南》以及其它国际文件,反复进行专家论证,数易其稿,反复修改,2009年5月底前按时完成了国家文物局确定的试点项目《实施<世界遗产公约>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古典园林定期报告》,成为后来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新成果之一。紧接着,他们又用3年时间完成了国家文物局下达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动态信息系统和监测预警系统》课题研究,获得了部级科技进步奖。这些成绩,不仅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而且具有一定的示范价值,成为中国世遗监测的标杆。
  对这一系列成果,我每每为之振奋而感动,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写出了万言剖析、点评,在国家文物局核心刊物《中国文物科学研究》上发表,受到国家文物局高层领导及相关专家的一致认可,苏州的经验最终成为中国世界遗产监测的典范。
  最近,《中国文物报》主编曹兵武先生受国家文物局委托组织编写《中国特色文物理论体系研究报告》,请我和谢辰生提参考意见。看了全文,我综合谢老的意见,在肯定他们的理论成果的同时,也对他们提出了严肃的修改意见,其中就有如何把地方经验、地方标准上升到国家经验、国家标准的建议,特别是提到要吸收苏州世界遗产监测体系标准化建设的成果经验。曹主编等专家学者很快就采纳了我们的建议。
  当然,苏州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成绩还不止这些,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有他们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的态度和勇气、自信和坚持,确实也是硕果累累,影响力已经跨出国门,为世人知晓。具体的事迹不必一一说了,但有一点我特别想告诉大家,在世界遗产保护事业上,必须学习理解国际理念,才能了解世界,获得和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方法,才可能真正做好世界遗产保护管理工作。这一点正是苏州同行们勇于实践着的,也正是最打动我的地方,更是我极力推荐他们,希望全国的同行具备这种职业素质的心愿之所在。
  只有尊重科学,坚持实践,我们的道路才会越走越宽。
  我们的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从国际社会和国家对世界遗产保护事业的要求相比,我们还有很大的差距,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必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留住乡愁”的一系列重要指示,坚持保护第一,在世界文化遗产原真性、完整性保护方面下力气,花功夫,因此,要对保护管理者提出更加“严苛”的要求。管理者首先得学会对自己从事的遗产事业心怀尊重,方能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历史告诉我们:逝去的是永远无法补救的!尊重现实,就是尊重历史。
  (丹青:文博学者,研究员,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专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副会长。)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