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弹的生命密码:携手市民文学

姑苏晚报 20161016 B第02版

■潘讯

    1843年上海开埠之后,苏州评弹艺人(女弹词为其先导)大举进入上海,古老的评弹艺术开始融入“上海摩登”。经过近百年的激荡与磨合,到上世纪20、30年代,上海已经取代苏州成为评弹艺术的中心市场。处在时代漩涡中的上海滩听众,已经不再满足于“私定终身后花园,落难公子中状元”这样老套的情节与人物。同时评弹艺人在市场刺激下,较之前辈有了更加清醒的“脚本意识”,他们需要依托新书闯荡书坛。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苏州评弹是幸运的,与评弹逐渐融入海派文化相伴随的是,中国市民大众文学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崛起了第二座高峰,那就是以苏州文人为主体的“鸳鸯蝴蝶派”风行文坛。鸳蝴派”文人继承了冯梦龙、凌濛“初等前辈小说家所秉持的“为市民立言”、“为市井细民写心”的创作宗旨,同时,又拥有了更加广阔的社会视野与内心图景。天虚我生、陆澹庵、严独鹤、周瘦鹃、许瘦蝶、徐枕亚、程瞻庐、李定夷、俞天愤、王钝根等人熟稔吴地风情,对于评弹等江南文艺有着天然认同,他们早年都曾借用弹词体写作通俗故事。有着敏锐市场嗅觉的评弹艺人很快发现,“鸳蝴派”文人是创作新书目的不二人选,于是不惜重金,争相聘请。这其中对弹词创作贡献最大、用力最勤的当属陆澹庵。
  陆澹庵(1894-1980),苏州人,做过教员、编辑,曾与朱大可、严独鹤、施济群等人合办《金刚钻报》。在小说界,他有“鸳蝴派三骑士”的雅号,代表作有《落花流水》、《游侠外传》等。1929年张恨水小说《啼笑因缘》在上海《新闻报》副刊《快活林》连载,小说瞬间发行数十万册,评弹艺人朱耀祥、赵稼秋等旋即在电台播唱,令陆澹庵刮目相看。在弹词艺人的坚请之下,他分别于1935年、1936年改编出版了弹词《啼笑因缘》及其《续集》。《啼笑因缘》等作品的问世是评弹走向近代化的重要标志。
  在成功改编《啼笑因缘》之后,陆澹庵又改编了小说家秦瘦鸥的成名作《秋海棠》。《秋海棠》不是平面地叙述某种风流韵事,而是直指封建军阀的荒淫残暴,以歌颂之笔描写了纯真的恋情和民间的侠义。由此再联系到对日抗战前后爱国主义高涨的政治氛围,《秋海棠》在主题上就已经超越了一般传统书目,博得了听众最广泛的同情。与“鸳蝴派”小说的结缘,还培育出一批具有时代风格的新型艺术家。女弹词艺人范雪君说唱传统书出身,但是她一经改习《秋海棠》,顿时蜚声书坛,俨然成为评弹界引领时尚的人物,就在这一年上海文艺界发起的一场票选活动中,范雪君赢得了“弹词皇后”的桂冠。
  当时甚至还有“鸳蝴派”文人干脆下海说书,其中最富传奇色彩的一位是姚民哀(1889-1939)。姚氏出生在常熟,原籍安徽桐城,为桐城派始祖姚鼐的后裔。在书坛上,姚民哀取艺名朱兰庵,以家传秘本《西厢记》享誉江南,他的台风大度豪放,说唱具有一股阳刚之气,语言丰富生动,叙事咏物往往旁征博引,尤其擅于将古人比作书中角色,据说他的《西厢记·游殿》一段书,竟可以连演两月之久;在文坛上,他又是近世著名的会党小说作家,著有《江湖豪侠传》《四海群龙传》《山东响马传》等长篇小说。
  “鸳蝴派”文学是20世纪初叶流行文化的重要色调,与“鸳蝴派”为代表的市民大众文学的合作,催生了评弹艺术近代化的转型,造就了苏州评弹在20世纪30、40年代的辉煌。
  回顾“鸳鸯蝴蝶派”市民文学对于评弹的作用,再反观当下网络文学的流行,21世纪的今天市民大众文学的链条并没有中断,冯梦龙们”与“鸳鸯蝴蝶派”的后身正是当下呈现“裂“变式”增长的网络文学、网络类型小说。“鸳蝴派”所开创的社会、言情、武侠、侦探、科幻、悬疑、神魔、宫闱等小说类型都为网络小说所继承,自然还有更加广阔的发展。正如著名通俗文学史家范伯群先生所指出的,“冯梦龙们”——“鸳鸯蝴蝶派”——网络类型小说,构成了一条绵延四百余年的市民大众文学链。我们试看一组数字,2014年,文学网站注册读者超过5亿人,整体收入突破65亿元。在最新发布的中国作家富豪榜上版税破千万元的作家中,网络小说写手已占据半壁江山。而且网络文学生产还构成一条完整产业链,不仅网络小说成为影视剧热衷的改编对象,而且还常常连锁推出漫画、手游等衍生产品。
  传统曲艺与网络文学,一个从历史深处走来,满面风尘,一个则是播弄风潮的时代宠儿,方兴未艾,二者看似相隔云壤,其实却有血缘联系。网络文学在线写作、在线更新、即时互动、持续连载的传播方式与曲艺表演如出一辙,而其所具有的以“草根文化”“江湖伦理”为核心的大众化审美范式,更是与曲艺天然契合。曲艺人大多出身底层,他们广泛联系着社会的末梢神经,尤其在艺术走向市场之后,他们与流行文化保持着紧密联系,他们常常在嬉笑怒骂中传递着时代气息。
  曲艺不是博物馆中的文物,它应该直面市场、融入大众,与时代的神经一起跳动。因此,曲艺人不应该漠视网络文学的云蒸霞蔚,不应该漠视迅捷而敏感地反映时代精神的流行文学、流行文化,借鉴网络文学及其运作机制,将有助于当代曲艺生产、消费机制乃至审美范式的回归与重构,尤其对于苏州评弹等说书艺术而言,与网络文学携手也许会孕育出一个崭新机缘。评弹艺人对市民文学深入而持久的改编与创造,与流行文化的紧密相随,已经成为苏州评弹的生命密码之一,这是我们从苏州评弹四百年发展史的回溯中得出的一个结论。
  ▲潘讯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