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楚伧:不许周庄改名“楚伧镇”

姑苏晚报 20161218 B第03版

■何大明

  在中国近代史上,叶楚伧之名不能不提。他是同盟会和南社重要的人士。其故居保存至今有两处:一座在他的故乡周庄古镇,现辟为叶楚伧纪念馆(南社百年书院)。另一座在苏州古城内“皇废基”(巷名)13号,现在住有几户居民。此外,在苏州公园内,曾经辟建纪念叶楚伧的“楚伧林”和“楚伧牌坊”。
  叶楚伧其人其事

  叶楚伧(1887-1946年),昆山周庄人。原名宗源,号“卓书”,笔名小凤、叶叶、单叶、湘君等。他是同盟会会员、南社骨干成员、国民党元老、著名诗人、我国新闻界先驱、现代著名政治活动家。他幼年聪明过人,才气纵横,文思敏捷。叶楚伧具有除旧立新精神,不作八股文,不应科举考试,提倡新思想新风尚,呼吁改革社会旧习俗。他早年就读于苏州高等学校,参加反清爱国学生运动,屡屡发表革命言论。后来,叶楚伧经陈去病介绍,认识孙中山先生后,加入同盟会积极从事民主革命,并与柳亚子等人开展南社活动。辛亥革命时,他投笔从戎,参与粤军北伐,任参谋长。中华民国成立后,叶楚伧来到上海,致力于新闻宣传工作,曾主编《民主报》、《太平洋日报》、《生活日报》、《民国日报》等,为讨袁和抨击北洋军阀的舆论先锋。民国十三年(1924年),在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叶楚伧当选中央执行委员,任中央党部上海执行部常委,主持上海地区党部改组工作。后来,他担任中央党部秘书长,参加北伐战争。抗战时期,叶楚伧担任国防最高会议秘书长、常委。在武汉和重庆时期,他与中共周恩来、董必武等人交往颇多,为国共合作与团结抗日作出了不小贡献。抗战胜利后,他任国民大会筹备委员会主任。
  叶楚伧身材魁梧相貌堂堂,是一个美男子。但在文笔风格上,却轻逸秀气具有阴柔之美。所以当时文坛上流传:“以貌求之不愧楚伧,以文求之不愧小凤。”他常对人说:“做人不可露锋芒,做文章却不可不露锋芒。”他擅长国学,精通诗词、小说和小品文。其作品常发表于南社期刊和其它报刊。主要著作有:章回体长篇小说《古戍寒茄记》、《如此京华》。此外还有《小凤杂著》、《世微楼诗稿》、《楚伧文存》等。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二月十五日,他病逝于上海,终年六十岁。1986年8月19日,江苏省政协和江苏省民革,举行“叶楚伧先生诞生一百年”纪念会,并且祭扫了他的坟墓。过后,有关部门出版了他的遗著诗文,编为《叶楚伧诗文集》,以资纪念。

  “叶宅”“严宅”引争议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国学大师章太炎去世。叶楚伧得知后,前来苏州吊唁。当时,在离章太炎西式洋房(址在锦帆路)附近的皇废基,恰巧有一处旧屋待售。于是,叶楚伧购下这处旧屋,翻建为西式别墅。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别墅才彻底完工。这座庭院别墅,由一座正楼(东楼)和一座附楼(西楼)组成。正楼为主人居住,附楼为佣人居住。当时,住宅周围都有小路环绕。叶宅内配备了上下水系统,水管安装入墙。楼上楼下都有配置抽水马桶的卫生间。
  由于当时公务缠身,叶楚伧没过多久就离开别墅,房子无奈转让给严宝礼。这也是别墅究竟是“叶宅”还是“严宅”,后人引起争议的一个原因。据解放后住在这里的耄耋老人周琦回忆:她在抗战结束后就搬进了这座别墅。当时的宅主,已不是叶楚伧而是严宝礼。严宝礼,民国时期著名的爱国报人,创办《文汇报》的总经理。上海被日军占领沦为“孤岛”时期,《文汇报》伸张正义,旗帜鲜明宣传抗日,发表了不少抨击日伪罪行的战斗檄文,极大地鼓舞了广大抗日军民的斗志。周琦一家因为和严宝礼有亲戚关系,才能租借于此。
  岁月沧桑,如今八十年过去,叶楚伧故居基本上还保留了原貌。别墅朝南一侧,围以高大厚实的外墙。墙基为花岗岩条石,水泥勾缝。墙体用清水砖扁砌。东西两侧围墙脚下,各嵌一方凿有“叶界”的界石。围墙上原有铁丝网,现在已拆除。南北两扇大铁门也不存(均毁于1958年大炼钢铁)。从东侧院门前的台阶拾级而上,迎面是一个小院。小院呈不规则的长方形。院内郁郁葱葱,甬道蜿蜒其间。翠竹、水杉、棕榈、枇杷等花木错落其间。高达五米的香椿树,生机盎然。可惜,当年叶楚伧手植的一株柏树,现在仅存一段枯死的树干。
  正楼和附楼,外墙均用清水砖扁砌,屋顶铺盖平瓦。两幢楼房,现在共住有九户居民。其中,正楼西侧部分为严家后人居住的私房,其余为房管部门的直属公房。正楼上下两层从东到西,各以四根罗马柱支撑。正楼底层走廊前,设置三级台阶。走廊铺以精美的地砖,地砖方格内的红黄蓝三色几何图案,至今艳丽如初。廊顶圆环形雕饰中,悬挂顶灯。正楼底层两侧,各六扇木格花窗,正中为六扇木构落地长窗。东西山墙上的木构玻璃窗,设置窗台,窗框勾勒装饰线条。正楼(东楼)上下两层,面积约五百平方米。底层中间为大厅,两侧各一排房间。大厅约三十二平方米,铺砌进口地砖。天花板上,中间和四角的磨砂玻璃顶灯已不存。卧室内的地板系从英国进口,已被岁月沧桑磨损。昔日的壁炉和外墙上的扁方形烟道,现在已不存。沿木楼梯拾级而上,可至二楼。朝南的阳台,已被住户封闭为居室。配置的铝合金窗,显然破坏了原貌。
  令人惊奇的是:正楼西山墙上,还有两处鲜为人知的“遗构”。其一,山墙的砖块中,有的侧面标注英文字母,说明这些砖块为舶来品。其二,山墙北侧原来有一个方洞,四周镶嵌木构边框,现在用砖块砌没。当时住在附楼的佣人,在厨房烹制一日三餐后,经过两楼之间的狭窄天井,将饭菜通过方洞,传给住在正楼的主人一家。主人有事情吩咐佣人,也可以通过方洞传话。
  附楼在正楼的西面,也是二层楼房。附楼为当年佣人所居,其形制小于正楼。附楼的二楼与正楼的二楼之间,用一座天桥相连。水泥结构的天桥,长约三米,两侧安装花瓶式栏杆。如今,天桥靠附楼一侧已隔断,失去了通行功能。天桥下的狭长天井内,有一口保存至今的水井,系自流井。井口由青石砌筑为方形。井圈用水泥砌出六十厘米的高度,以防小孩跌落井中。据住户吴先生介绍,该井为当年造房时挖掘,至今水位一直固定,不干不溢。当时,井边还有一座水塔。楼上楼下的生活用水,全部由水塔用水泵从井中抽取。这种自成体系的“自流井”,是当时民国时期高档洋楼的一个重要特征。2004年,在“古城寻宝大行动”中,叶宅的历史、人文和建筑价值受到文物部门的高度重视,被直接定性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不许周庄改名“楚伧镇”

  有关纪念叶楚伧的“楚伧牌坊”和“楚伧林”,鲜为人知。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叶楚伧因病去世。为了纪念叶楚伧,第二年,国民政府拨款,由苏州地方政府负责,在离叶楚伧故居不远的苏州公园(大公园)内,辟建“楚伧牌坊”,栽植“楚伧林”。就地取材的花岗石牌坊,形制为传统的“单门二柱”。二根高高矗立的冲天云纹柱,间隔有序典雅秀丽。“楚伧林”的树种,选择主人生前喜欢的雪松。当时,“楚伧牌坊”和“楚伧林”相映成趣,成为公园内的经典景点。但时过境迁,1953年,“楚伧牌坊”被拆除。如今,这些景点都已经不存。叶楚伧的墓地,原来在苏州郊外灵岩山下。文革”后,迁葬于东山华侨公墓。“
  叶楚伧出生在周庄古镇。作为出生地的故居,现在依然保存,已辟为叶楚伧纪念馆。故居建于清代,为传统的香山帮建筑民居。民居前后四进,依次为门厅(墙门间)、轿厅(茶厅)、正厅(大厅),以及上下两层的堂楼(楼厅)。每进建筑之间,以天井分隔。此外,还有一个幽雅的后庭院。粉墙黛瓦的厅室,配置精美的落地长窗和挂落。室内方砖铺地。木构柱脚配置古朴的石柱础。在那动乱的岁月里,除了楼厅基本保持完好,前面三进厅堂几乎夷为平地。周庄镇政府为了发展旅游事业,按照建筑的原来风格,对叶楚伧故居原汁原味修复,辟为叶楚伧纪念馆。厅堂内陈列叶楚伧画像、主人的著作、墨宝等,以及书画家为纪念这位名贤绘制的书画作品。堂楼内的家具陈设,多为清代和民国时期的风格,朴素无华。后庭院内,花木扶疏郁郁葱葱,环境十分幽雅。院内原来有一株栀子树,为叶楚伧手植。该树系当年日本友人赠送。可惜,故居在修复过程中,古树在移植后不幸枯萎而死。
  叶楚伧与周庄,还流传着一些有趣的轶事。其一,不许改名。民国时期,叶楚伧身居要职。一些好事者为了讨好叶楚伧,建议把他的故乡周庄镇,改名为“楚伧镇”。叶楚伧得知后,非常气愤,责令有关当事人立即收回决议。过后,还再三追问此事,直到听说周庄仍然保留原名,才放下心来。其二,不许赌博。叶楚伧考入苏州高等学校后,有一年放寒假回到周庄。当时,正逢春节期间,镇上不少人沿袭陋习以赌博为乐,有些人甚至倾家荡产也在所不惜。还有一些青年不务正业,染上了吸食鸦片的恶习。叶楚伧对此非常不满,自告奋勇管起“闲事”。他带领一批有志青年组织起“文明度年会”,向广大镇民宣传赌博和吸毒的危害性,呼吁地方政府禁毒禁赌。其三,不忘清贫。叶楚伧早年丧母,家境贫寒,常常寄住在镇上亲戚沈仲眉家。但他当上大官后却没有忘本,仍以清贫为荣。有一次,他回故乡探望亲戚沈氏,沈氏请他吃饭。叶楚伧说:“不必客气,家常便饭即可。”饭后,女佣王妈给她绞上一把热毛巾。叶楚伧连声感谢:“不敢当,不敢当。你老人家替我绞毛巾真是过意不去,应当让我这个年轻人给你绞毛巾。”王妈深受感动。其四,不徇私情。周庄镇上有一个唐姓文人,平时游手好闲。此人先前与叶楚伧有过一段交往。得知叶楚伧在南京当上大官,顿生攀附之意。于是,他兴冲冲来南京找到叶楚伧,要求谋取一官半职。叶楚伧推辞说:“我是负责宣传的,没有实权,你找民政部吧。”其五,捐资助学。叶楚伧平时省吃俭用,将节省下来的三千元作为助学基金。这笔钱存入周庄镇上的一家殷实商号,以每年的利息发给镇上的清寒学子作为学费。如此,解决了不少贫困生的入学难题。
  ▲何大明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