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大与昆曲的百年情缘

苏州日报 20040624 一卷35页

■周玉玲

青春版《牡丹亭》大陆首演在苏大,是苏大与昆曲的百年情缘所致。 

    据周秦教授介绍,苏州大学主要前身之一是东吴大学,早在建校之初的1905年,曲学大师吴梅(1884-1939)应聘来校授词曲,“批点宫商,携笛公然上课堂”。民国后,吴梅先后执教于北京、南京、上海、广州等地,将笛韵昆腔传遍大江南北。当代知名学者卢冀野、任中敏、赵景深、俞平伯等都出其门下,中国戏曲学的基础由此得以奠定。 

    1921年8月,东吴校友徐镜清作为主要发起人之一与苏州地方贤达共同集资建立了昆剧传习所,12人组成的董事会中有三人是东吴大学校友。东吴校友中演唱昆曲较有名气的是顾公可(1892-1940)。他是昆曲大师俞粟庐门下高员弟子,与俞振飞、俞锡侯齐名为“一龙二虎”。民国间,苏州谐集、道和等各大典社的活动都少不了东吴校友的参与,其中贝祖武、钱大赉、姚志曾等人还成为1952年成立的苏州昆剧研究会和1982年成立的苏州昆曲研习社的主要成员,除定期进行曲叙、同期活动外,还为苏昆剧团青年演员授课拍曲,为培养昆剧表演人才作出了贡献。更值得一提的是,1928年毕业于东吴法学院的中国首任国际大法官倪征先生96岁时仍亲临在扬州举办的江苏曲会和苏州虎丘曲会一展昆唱,他动情地说:“昆曲是我生命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 

    本着抢救、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强烈责任感,作为昆曲发源地的苏州大学大胆实践。1989年,苏大中文系在苏州昆剧传习所的协助下,开办了全国第一个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个昆曲艺术本科班。1991年,苏大昆曲班在校庆90周年之际首次公演,受到数百名东吴校友和曲界前辈的一致好评。昆曲班学生排演的20多个传统折子戏先后在苏、杭、沪、宁等地公演,社会反响巨大,被《艺术教育》、《中国戏剧》、《艺术百家》、《人民日报》海外版、台湾《国文天地》、美国《华人日报》等中外媒体称为“继70年前昆剧传习所之后在中国戏曲史上值得记载的又一新篇章”,“标志着昆曲艺术纳入高等教育的新纪元,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创举。” 

    苏州大学于1991年成立东吴曲社。 

    针对昆曲观众老化而带来的昆曲危机,苏州大学文学院每学期都要开办昆曲选修课程,讲授诗词格律、解析昆曲发展脉络,教唱昆腔南北名段,使学生在了解昆曲的基础上,发自内心地喜爱这一传统艺术。选修课人数越来越多,目前每班多达百十人。 

    为提高昆曲艺术魅力、提升昆曲研究的理论研究水平,苏州大学与苏州市政府整合苏州昆曲研究力量和有关资源,在2001年共同筹建了中国昆曲研究中心,该中心联络海内外热心昆曲事业的学者、艺术家和有关人士研究制定昆曲艺术保护、继承、发展规划和具体措施,整理出版昆曲文献。2003年12月中心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资助下,成功召开首届中国昆曲国际研讨会,并且将研究会成果汇集成65万字的《中国昆曲论坛2003》。苏州大学文学院研究生在第28届世遗会召开前夕正紧锣密鼓地筹建中国昆曲网站。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