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弹创作能否引入“众筹”

苏州日报 20161018 A第02版

■施晓平

  在昨天举行的磊蕾芳华——胡磊蕾评弹艺术原创作品研讨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畅所欲言,在肯定胡磊蕾成绩的同时,共同探讨苏州评弹创作的经验、做法。专家建议,不妨通过强化“众筹机制”等办法,进一步推动评弹创作。
  “胡磊蕾成功的一大因素,是她把握住了当下听众尤其是中青年听众的审美心理。”中国曲艺家协会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黄群认为,胡磊蕾创作的《赛金花》《雷雨》《徐悲鸿》,无论是曲目中的人物,还是选取的情感题材,都是年轻人的兴奋点所在,而且叙述上尽量按年轻人的思维方式和语言特点,赋予了作品鲜明的时代气息,在市场上、校园里广受欢迎。
  国家一级编剧徐檬丹、文艺评论家朱栋霖等专家说,苏州有评弹创作的传统,以前主要是评弹演员自编自演,当然也有票友、文人参与创作,但不可否认的是,如今这样的创作人员已经很少,胡磊蕾几乎是在“孤军奋战”。
  而受人员编制等因素制约,扩大专业创作队伍并非易事。上海大学博导张祖健教授对此建议,苏
  州评弹创作应强化“众筹机制”。
  他说,曲艺创作和欣赏方面有一种特有的“众筹机制”,这个“众筹”指的是表演同一部作品的不同曲艺家、不同听众,通过二度创作或反馈意见的办法,推动作品的修改,形成好的本子。如果能强化这种机制,不用增加人员编制,就可开掘苏州评弹的“活水源头”。
  江苏省文化厅剧目工作室主任、国家一级编剧李明华等专家也认为,苏州评弹受地域限制比较明显,在这种情况下,需要社会各界形成“大苏州评弹”的意识,树立资源共享、横向联手、互通互助的“众筹观”。在“众筹”的方式上,不但要吸引本地的评弹表演者、听众提供修改意见,还可面向他们征集创作题材;也可以接受外地宣传文化系统、游客提供的题材线索。在这一点上,胡磊蕾的《徐悲鸿》已经开了个好头。李明华说,今后,“大苏州评弹”应成为一种积极的常态,苏州作为苏州评弹的大本营,有条件、有责任进一步推动“众筹”,最终让更多优秀苏州评弹作品走上舞台。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