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春晚牵手“三朵金花”,勾起无数人的欣赏愿望——苏州评弹能否借机“孵育”新听众?

苏州日报 20160214 A第02版

■施晓平


  □苏报首席记者施晓平

  三弦琵琶轻拨漫弹,奏出“登格里格登”妙韵;吴侬软语浅吟低唱,讲述扣人心弦故事。400年的磨砺,早已让苏州评弹的醉人音律,成为江南水乡苏州的文化符号。
  “蜿蜒大河曲弯弯,巍峨的双肩沐朝晖。风在清唱对蓝天,唱着绿水爱青山……”今年2月7日的央视春晚上,苏州评弹牵手刘涛、林心如、梁咏琪这“三朵金花”,完美演绎《山水中国美》,成为整台晚会的一大亮点,勾起海内外无数观众的欣赏愿望,苏州评弹真好听”“评弹唱“得少、没听够”之类的评语不绝于耳。苏州评弹这一“中国最美声音”,能否借机“孵育”青年人、孩子等更多“未来听众”,成为业界亟待思考并为之行动的重要课题。

  走进书场,138名听众只有10名不是“银发族”

  昨天下午,苏城著名书场光裕书厅,传统书目《二度梅》正在这里上演。台上,来自苏州市评弹团的青年演员谢岚和黄梦怡绘声绘色弹唱;台下,听众们济济一堂,静心凝听,表情随故事情节或轻松或凝重。当演员说到精彩处,听众们都忍不住鼓起了掌。
  然而,与100多米外的观前街头大半是年轻人不同,这里的听客几乎全是“银发族”。细数之下,138名听众只有8名青年人、2个孩子,其中有的是外地来苏的游客,说是看了央视春晚,想到书场继续感受一下苏州评弹的。光裕书厅工作人员介绍,休息天年轻听众还算多一些,平时青年人、孩子更少,有时候甚至连一个也没有。
  苏城另外几处书场如中国苏州评弹博物馆“吴苑深处”书场大儒分场、和平里书场、梅竹书苑等,情况也大致相同。近日记者在“吴苑深处”书场大儒分场看到,54名听客里年轻人只有4名,均是利用休息时间到平江路一带游览的游客。36岁的北京游客刘晨曦告诉记者,他打车时说要去听苏州评弹,结果司机的一句话让他大跌眼镜:“我们苏州年轻人都不去听了,你咋还去啊?”当他走进书场时,发现在座的大多是“银发族”,有人还带着好奇的眼光看着他,让他压力倍增,甚至犹豫到底要不要走进去。
  在苏州工业园区胜浦街道吴淞社区、吴中区越溪街道旺山村等地的社区(村)书场里,听众同样以“银发族”为主。即便是去年10月28日至11月6日在苏举办的第六届中国苏州评弹艺术节上,1.3万人次听众里青少年比例也不超过20%,其中许多年轻人还是苏州评弹学校学生。
  然而,过去情况并非如此。85岁的老听客刘信林回忆,他小时候书场里青年人、孩子要占三四成。苏州市曲艺家协会主席袁小良也说,过去书场里青年人和孩子确实多,二十世纪20至40年代甚至要占一半比例,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才逐渐减少,直到出现现在这一局面。
  广播、电视书场受众的年龄结构也证实,听、看苏州评弹的人以中老年为主。

  听众老龄化,根本原因在于“生态环境”已变化

  提到苏州,许多人想到的就是三个词:一,天堂;二,园林;三,评弹。作为苏州文艺“三朵花”之一,以“说、噱、弹、唱”为基本技巧的苏州评弹传承400余年不衰,被誉为曲艺形式的“活化石”,听众遍布长三角、辐射全中国,在海外侨胞中也有一定影响,2006年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遗项目。除登陆央视春晚外,苏州评弹还受邀参加2015年第四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文艺演出、2014年上海亚信峰会文艺晚会等重要演出活动。
  针对苏州评弹受众老龄化的现象,袁小良和苏州评弹专家、苏州演艺行业协会原会长毕康年等认为,原因复杂,但归根结底是评弹艺术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变化。
  变化之一是人们可选择的休闲方式多了,原先天黑后听书的休闲方式,已渐渐被用电脑、玩手机等替代,而且这些方式足不出户就能实现,比起赶场子去书场,真叫一个方便。原先以夜场为主的苏州评弹,如今只能转向以日场为主。
  其次是青年人越来越忙。“听苏州评弹是一种慢生活。现在青年人工作节奏快、压力大,休息天则要忙家务,或出门游山玩水、搓麻将,哪还有静下心来听书尤其是听长篇书目的时间和耐心?”毕康年颇为感慨地说,现在不仅青年人,连孩子们也不得安闲,以前放学后他们可以跟着爷爷奶奶进书场,为此一些书场推出过临近傍晚的“中场”演出,但现在的孩子一放学就要忙功课,休息天要学钢琴、学画画……书场对他们来说自然就成为陌生名词了。
  面对现实,袁小良认为不必过于悲观,但也不能掉以轻心。“现在的中老年之所以来听书,是他们早年就接触过苏州评弹,对这门艺术留下了深刻印象,产生了深厚感情。等他们到了自由支配时间相对充裕的中老年时期,就很容易再度走进书场,重拾早年的美好感觉。”袁小良说,就目前而言,当务之急是“孵育”未来听众。如果现在的青年人、孩子都不听,那三五十年后,苏州评弹还说给谁去听?苏州评弹艺术还怎么传承、发展?

  行动已有,加大书目和语言创新或是主要出路

  事实上,政府部门和有识之士已采取一系列扶持苏州评弹的行动。政府部门近十年来先后出台了《关于扶持农村、社区书场开展评弹长篇书目公益演出的奖励办法》等扶持政策,让苏州对外营业的书场从2009年的49家增加到了如今的180多家,而且收费低廉。像光裕书厅单次票价只要6元,还免费提供茶水,联票更只要5.5元一场。而乡镇、街道的一些书场,听书单次票价只要2元。
  作为市文广新局下属事业单位的中国苏州评弹博物馆,2012年起推出青少年评弹夏令营,目前已有4批共300多名青少年接受了学讲苏州话、学习基本弹唱表演的培训。全市30所学校开设了评弹兴趣班,小票友已达2000人。市评弹团也在努力,推出众多面向社会的讲座和道德评弹进校园活动。
  而袁小良成立的“小良评弹工作室”,已在苏州工业园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相城区北桥中心幼儿园等基地设立了十个分站,培养众多孩子学习评弹,进而辐射他们的家长和家长的朋友圈。与此同时,袁小良还通过参加旗袍秀等活动,将苏州评弹穿插其中,吸引了数千名30岁左右,以白领、企业家、公务员、大学生为主的“苏州评弹粉丝”。但毕康年和苏州评弹老听众黄祖耀认为,光有上面的行动还不够。现在要完全恢复苏州评弹生态已经不可能,但不妨借此次苏州评弹登上央视春晚、备受关注的机会,进一步加大“孵育”未来听众的力度。
  “重点可从内容和语言创新两方面入手”。毕康年、黄祖耀说,就内容而言,要创作出更多既有时代感、又适应大众需求的新书目。在这方面,市评弹团2012年首演的中篇评弹《绣神》值得学习。此外,书目的内容还可以与时事联系起来。
  在语言上,要用跟得上时代步伐的词句。毕康年举例王池良、吴静表演的《水浒·打店》说,这一选回是传统书目,但里面用了“我吃到包子,吸到汤汁鲜美可口,这是舌尖上的中国”“冲击钻碰着电警棍”之类的词汇,年轻人就喜欢听。袁小良则觉得,苏州方言的学习、传承也十分重要。“苏州方言是苏州评弹的语言载体。如今多数苏州青少年能听懂但不善于说苏州方言,到他们的下一代可能连听都听不懂了,这未来的听众还怎么培养?”袁小良为此建议,不妨借鉴书画、音乐舞蹈的考级做法,推出面向社会的苏州话考级活动,让更多青少年通过证书获得满足感,让更多掌握苏州方言的人与苏州评弹艺术相伴。
  26岁的游客侯亚杰等则建议,书场能开出面向外地游客的苏州评弹专场,演员们表演时少一些说表,多一些弹唱,书场里最好能安装电子显示屏,同步显示唱词,“我们不指望听懂故事情节,希望的是能听到美妙动听的旋律,这就不虚此行了!”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