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山琴派:四百年不落的琴声

苏州日报 20040628 一卷31页

■李嘉球、李嘉球

创立于明万历年间的“虞山琴派”,2002年曾作为中国古琴艺术列入世界第二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的代表接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官员的考察。今年5月,又被联合国教科文国际民间艺术节组织亚大分会授予“古琴之乡”――― 

    首辅儿子痴迷古琴创琴派 

    今年5月10日至14日,联合国教科文国际民间艺术节组织亚大分会2004春季会议在常熟国际饭店举行,来自亚洲和大洋洲的18个国家和地区的3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常熟市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向与会者展示了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古琴艺术,把中外嘉宾带入了距今400年左右的动人一幕――― 

    在常熟古城琴川河旁有一处深宅大院,从高墙的庭院里飘逸出一阵阵优雅清丽的琴声,循声走进大宅门,只见有一帮古琴爱好者围聚在一起,中间坐着一位须发飘然的长者;他们时而抚琴弄弦,时而交头接耳,时而停下手来,静心聆听长者娓娓道来,听到会意处,大家微笑点首……这位受人尊敬的长者,就是“虞山琴派”的创始人严天池。 

    严天池,名澂,字道澈,常熟人。出身世宦人家,父亲严讷曾做过明代嘉靖朝的首辅。严天池从小喜爱音乐,对古琴更是情有独钟、如醉如痴,曾与京师古琴名家沈音等往来密切。公元1604年,严天池出任邵武府知府。三年任满后,他便回到家乡,以琴自娱。然而,由于古乐湮没、琴道失传,当时许多操琴者步入了歧途。为了拯救中华音乐之菁华,严天池联络常熟城里的古琴爱好者,发起成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琴社,因虞山脚下有条琴川河,于是取名为“琴川社”。他继承当地琴学,又吸收了京师古琴名家沈音的精华,综合诸家之长,终于创出了具有“清、微、淡、远”特征的一代琴曲风格。 

    经过多年的搜集整理,严天池于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将自己弹过的历史上和当时流传的22首名琴曲,编成《松弦馆琴谱》(后曲目陆续增为29首)。在《松弦馆琴谱序》中,严天池提出了“虞山琴派”的理论建树,主张音乐应发挥它本身的表现力,不必借助于文词。音乐表达感情有其独到之处,是文词所不及的。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他改变了当时琴坛盛行以文对音的偏颇,提升了音声本身的艺术感染力。“琴谱”一问世,便引起轰动,被“海内推为正声”。他提倡的“清、微、淡、远”琴风,也被公认为最理想的琴曲演奏风格,“虞山琴派”于是名闻天下,成为明、清之际最有影响的琴派。 

    “口传心授”存神韵 

    “虞山琴派”以其世界上第一个拥有代表琴谱、代表人物、理论纲领及专门琴址的琴派,在中国古琴艺术3000多年的历史中享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古琴艺术作为琴棋书画之首,曾是中国文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古琴艺术并不仅仅指古琴这种平置弹弦乐器。古琴作为中国器乐艺术的集大成者,包括了琴的制造、弦的制造、音律构成、乐谱的特殊传承、演奏的技巧、均(调)调(弦法)音(调式)的辨别运用、旋律的多样等等,基本可以概括为琴制(形制与制作)、琴弦、琴谱、琴人、琴曲、琴史、琴歌、琴论、琴社、琴派等。此外,琴制本身也已成为一个专门领域,有伏羲式、神农式、连珠式等20多种,其研制过程从选料、式样、髹漆及其与音响共鸣之间的关系,都积累了大量经验,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在历代琴家、斫琴家之间流传。琴谱的传承由于其特殊性,也是在“口传心授”的基础上进行。古琴艺术有着其它艺术式样不可替代的特殊价值。中国古琴音乐已成为世界上广泛认同的东方艺术神韵的一种代表。1977年8月,美国太空探测器“旅行者”号选择了地球上十几种人类文化的代表性音响带入太空,其中苏州人管平湖演奏的古琴曲《流水》无可争议地成为东方音乐的代表;古琴音乐表演中人与物一体、乐与思相融的洒脱、达观境界,是中国传统精神的集中体现;琴乐是数千年前中国以及人类音乐文明在旋律、曲目、技法、音乐思想方面达到最高水平的范例;古琴以其被誉为“神奇秘谱”的特殊记谱法,以及同样特殊的、须由“口传心授”方能完成的传承方式,成为这门艺术逾千年而音声不断的保证;古琴自成一体的独特研制方法,自汉唐以来延续至今,是人类乐器制作史上不可多得的宝贵经验。 

    “高山流水”重返寻常百姓家 

    “虞山琴派”对中华古琴艺术的继承与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是中国古琴艺术中的“精品”,也是常熟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一道独特靓丽的文化风景。 

    2002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处长爱川纪子专程来到常熟,对“虞山琴派”进行了考察。她详细了解了“虞山琴派”诞生近400年来的发展历史,参观了琴社社址,观看了虞山琴社成员的精彩演奏。当她欣赏了少儿古琴社成员的演奏后,不禁感慨地说道:“如此深奥的音乐,能出自这样一批小女孩之手,我非常吃惊。我持乐观态度,我认为把古琴艺术介绍给全世界人民是很有意义,也是很有必要的一件事。” 

    自“虞山琴派”诞生以来,曾涌现出陈禹道、赵应良、丁耀夫、陈岷、孙崖、张道浚、王继良、李世则、王庆蓉、徐青山、吴景略等一代代名师大家,推进了中国古琴艺术的升华,成为中国民族音乐遗产的一个重要部分。而更令人欣喜的是,“虞山琴派”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已渗透于常熟的人文环境,植根于常熟的群众文化生活。1984年,当地政府恢复建立了“虞山琴社”,社址设在环境清幽的虞山公园半山轩;1997年,虞山琴社又会同该市文化馆组织成立了中国首家少儿古琴社。他们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依靠“虞山琴派”传人、虞山琴社成员以及广大古琴爱好者,多方面着手促进古琴艺术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使源于民间的琴曲艺术又从文人学士的专有艺术回到民间,成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艺术样式。“高山流水”重新回到了寻常百姓家。目前,虞山琴社拥有一支老、中、青、少儿120余人的古琴骨干队伍,其中有中国琴会常务理事、中国琴会考级委员会考评专家和江苏古琴学术研究会组委会委员3人,中国琴会联谊成员15人,这在全国尚属鲜见。 

    与此同时,虞山琴社在全国首次将古琴艺术引进高等学府课堂,在常熟理工学院艺术系开设了古琴选修课,编写出了专门的教材,进行古琴艺术教学和演奏技能培训,目前已有两届学生完成选修。 

    2003年,常熟市被江苏省文化厅命名为“古琴之乡”。今年5月13日,联合国教科文国际民间艺术节组织(简称西奥夫)副主席乌当姆赛克先生将精致的“古琴之乡”铜牌,授予常熟市市长王建康。从此,常熟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又多了一张世界级的新名片。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