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苏州评弹的人文价值

苏州日报 20160520 B第03版

■潘讯


   《听声耳畔苏州 评弹》   潘讯 著古吴轩出版社2016年2月版
  苏州人都知道有评弹,但到书场去听过书的人,现在不多。即使在电视里、广播中听过书的人,也不会很多。因为评弹衰落了,已经成为非遗保护的对象。但还有不少老听客,不少熟悉评弹的老人,昔日繁华,他们犹历历在目。上世纪前期,苏州城内外,有几十家书场,一条街上有好多家书场,不少人家周围就有三四家书场。响档来了,有人不吃饭去占座位,占不到座位就听“站书”,书场里面站不下,就站在门外、窗外听书。有人跟着说书先生从上一家书场,再到下一家书场再听。每到年终,光裕书场,更加轰动。不少响档因而一夜成名,听众推出响档,如醉如痴。那比现在的评奖,有效得多。能记起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当时情景的人,现在还比较多。夕阳西下,有线广播里传出空中书场的声音,不少人围坐而听,不少人一边吃饭,一边听书,一时成为街头胜景。
  为什么苏州评弹当年有如此盛况呢?向大家介绍一本新出版的书,潘讯写的《听声 耳畔苏州 评弹》。作者在书中,不仅向读者介绍了苏州评话、苏州弹词的历史,艺术特点和欣赏苏州评弹的许多体会。作者还告诉我们,“评弹自其诞生之日起就是江南市井百姓的日常消遣和精神消费,普通人听书最直接的目的就是求得书场中的片刻轻松,求得对那些构成日常生存压力的异我因素的暂时遗忘。在评弹的文学世界里,往往以戏谑消解庄矜,以玩笑摆弄崇高,以世俗解构神圣,以市井对抗庙堂。”(本书第38页)
  作者告诉我们,苏州评弹以其艺术上的造诣,好听动听,受到听众欢迎,满足了听众的娱乐和精神需求,还因为评弹的故事在思想感情上和听众相通,喜怒哀乐的相同,爱憎态度的相互激荡。作者在书中告诉我们,弹词《描金凤》中的私订终身,已不再是才子佳人。《珍珠塔》“在势利和反势利之间向吴地百姓絮絮传递着人情与世理”,还有,“这种出自书中人物的口吻的知恩报德,如春雨般润物无声,给吴地人民以心灵的滋养。”(第44页)
  作者在介绍苏州评话《三国》的时候,写道:“书中一个个性格鲜活的形象,尤其是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等人物,经过历代艺人的改铸,他们身上寄托了民间的伦理道德。”(第146页)在介绍《岳传》时说到岳飞、牛皋等形象的创造时说:“评弹艺人熟悉他们的喜怒哀乐,熟悉他们的道德信仰,这些人物生气勃勃、充满市井气息,尤其受到听众的喜爱。”(第149页)
  苏州评弹联系着听众的生活和思想,尤其是市井平民,听书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苏州评弹生存、繁衍在百姓之中,同时反映出群众的思想认识和道德情操。这就是苏州评弹的重要的人文价值。
  苏州评弹之所以衰落,有很多客观原因:人口流动加快,城市化加速,各地方言逐渐消融,文化娱乐和业余生活的更加多样化。但主要原因,还是它脱离了群众。这不是本文要谈的。但认识苏州评弹的群众基础,很重要。
  希望不熟悉苏州评弹的人,抽时间读一读本书。如有兴趣,听几次书试试。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