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三梦”里的南昆滋味

姑苏晚报 20161127 B第02版

■记者

  十月的一个下午,天还下着蒙蒙细雨。
  从苏州驱车赶到江苏演艺集团的停车场,急急忙忙停好车,远远地就看到张继青老师和她的先生姚继焜老师已经收起雨伞,站在江南剧场门口了,怕我不认识路,两位老艺术家四处张望着,在等候我。

  而就在前一天晚上,虚岁已79岁的张继青老师还在忙碌。传奇般的“张三梦”再现江苏省文联小剧场,“一脉相承——张继青传承专场”完成了一场令人难忘的演出。张继青代表作《惊梦》、《寻梦》、《痴梦》分别由来自南京、苏州、北京的三位弟子单雯、沈丰英、顾卫英重新演绎。多年前,新华社记者的一篇报道让张继青有了“张三梦”之美称,那天,这“张三梦”再次点燃了观众的热情。从张先生到三位弟子身上,流转着让观众陶醉的南昆之美。
  昆山腔,南曲之一派。之后的水磨调,磨琢新开。度腔出字,精妙于头、腹、尾;聆曲之妙,“三绝”在字、腔、板。南昆之美,是吴地水土的滋味,也是这方天地的审美。
  一落座,我不禁说起了当年我初次接触昆曲,聆听一曲【皂罗袍】时的心灵震动,其后几十年,张老师那委婉缠绵、流丽悠远的唱口,让我从此魂牵梦系。每次欣赏张先生的演唱,只觉得耳畔那一缕雅音和着演唱者的内敛之气水乳交融,行腔之中每个字音、字腔、字韵、字意的收放拿捏是那样精妙而有回味。这次我当面提出,如何磨洗炼就这南昆之美,望张先生能奥妙一解。
  张继青老师接过一旁姚老师为她细心准备的清茶一杯,没有和我细聊南昆,却先回忆起了当年剧团在苏州文衙弄苦练的往事。是啊,苏州是张继青的娘家,这块土地滋养了六百年的昆曲,也滋养了张继青。虽然在1959年的时候,她从苏州离开去了南京,但是这位著名表演艺术家的心从未离开过苏州。而当 年苏州的曲家,剧团里的老师和传字辈的先生们传授于她的,正是让张继青受益至今,也让我痴痴醉醉的南昆之韵。当年,教昆曲唱腔的老师有两类,一类是演员,一类是曲家清客,而曲家的文化底蕴让他们对昆曲曲辞的把握,唱腔的钻研更为精深。有很长一段时间,苏州很多有名望的曲家,如宋氏兄弟、吴仲培先生、俞锡侯先生、贝晋眉先生等,一直是继字辈们的老师。其中,俞锡侯先生师从俞振飞之父俞粟庐先生,与俞振飞同称“俞门二虎”。他从小学曲,专工南昆旦行,肚内很宽,唱曲造诣极高,尤以小腔、切音、入声字运用见长。张继青从俞老师处得之甚多,她至今清晰地记得,在苏州艺圃文徵明的旧书馆内荷花池边,俞锡侯老师为她拍曲练唱。俞老强调“慢火出细活”,他特别注意气息的运用,同时要求学唱不同家门的曲子以加强吐字出声的起伏与清晰度,一天三功,一次二十遍,用火柴棒数着唱,不满二十根,绝不收场。每天,张继青都唱得唇干舌燥,而俞老师抚笛托腔,伴着她一遍遍
  地练习,每到结束时笛管内气水流淌不息,可谓“魔鬼式”训练。现在看来,这样练唱也许不那么科学,但日久见功,张继青嗓音宽厚度增强了,小腔运用自如了,柔刚遒媚、蕴藉滑润的南昆味慢慢有了。
  是啊,细细听张继青老师的唱腔演绎,她气息自如流畅,将苏音和中州韵结合得妥帖又舒服,在遵循昆曲曲牌体格律、音韵、依字行腔等规范之外,用自己的理解加以美化润腔,那些“擞、断、叠、嚯、豁……”等唱腔之术,运用出神入化,使人听起来活泼不死板,常听也常新。
  听我们聊南昆起劲,姚继焜老师在一旁忍 不 住 插话。他翻过典籍,从俞锡侯先生一代代再追溯上去,这南昆的唱口之美,可以追到集秀班的著名旦角演员金德辉,而金德辉的唱法得自苏州著名曲家叶堂。所以,他觉得张继青老师的唱口之美,也正是俞锡侯老师的“俞派”唱口之美,也正是“乾嘉风范”的南昆之味。而这,就是当年张继青苦练的基本功,也是苏州给张继青最珍贵的一份礼物,日后“张三梦”的迷人滋味由此而来。
  听了张先生的唱,再听他人怎么都觉得刻意。点香》。这时候因为沈先生都70多岁了,他有的时候心里要做,体态做不出来,但是看他的神态,意气神色,都在里面,似乎毫不逊色于当年的风采,还更有味道。还有姚传芗老师,他能根据每个演员的个性和身体条件,为他们捏戏毫不拘泥,因材施教,但又让人觉得万变不离其宗,真是超越了表演和传承的一般范式。
原来,张继青身上就是融汇了传字辈先生的特点,既清楚,又含蓄;既丰富,又单纯;既严谨,又自由。她的表演节奏不是程式化的节奏,是心理节奏,情感节奏,以内驱外,又以外化内。说得更到位些,那就是一动而无有不动,这一动就是心,所有的技巧到她这里都被化在了心里。
哪里呀,张老师听了急忙摆手,我和老师差得可不是一截哩。昆剧不是少林拳,需要把握内在的气质和神韵,好的演员,一定要把程式化的东西和体现的东西要融合在一起。这是顾笃璜先生几十年前就说过的,有些人听了可能忘记了,但我听进去了。张老师说,现在想想还是派用场呢。
我心里忽而明白了。真正的大家,都是内敛又谦虚。昆曲出人出戏,人因戏显,戏因人立,而这戏人的品德之美,应该正是我一直心心念念南昆之美的源泉吧。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