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文襄的雪景画

城市商报 20161105 A第10版

■王家年

    藏友相聚,藏瓷者居多,话题离不开瓷识,去藏友家里看见他收藏有一套雪景四扇台屏,另一件雪景直筒瓶,这类瓷绘民间俗称“567”瓷。所谓“567”瓷,指上世纪五十、六十、七十年代,轻工业部陶瓷研究所的产品,不落人名款识,只落“轻工业部陶瓷研究所”等款识,当时的代表人物有余文襄等人。
  余文襄(1910-1993),中国陶瓷美术大师、雪景大王,又名恂松,别号华舜,斋号“明泉古屋”“、清平画室”。江西都昌人,世居景德镇,擅长工艺粉彩雪景山水,作品风格意境深远,用笔雄浑,给人以高洁旷达,豪放壮观的感觉。在当时就被称为“八小名家”。1925年从“珠山八友”之一何许人学艺6年。代表作品有“扫雪图”“、雪归图”“、赏雪图”等。
  余文襄的作品,布局自然,主次分明,意境深远,极富诗意,他在继承传统雪景技法的基础上,另辟途径,在岁寒萧索、冰天雪地的景致中表现春的信息和勃勃生机,充满纯朴庄重的意境,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被人誉为“雪景大王”。余文襄在传统上下过很深的功夫,但绝不为传统所束缚。他早年创作的精晶、瓷板画“踏雪寻梅”,在构图上,一反当时流行的段叠式旧章法,大胆采用前人并不多见的“高远”构图法,非常巧妙地将近景、中景、远景的层次层层推进,井井有条而又富于变化,境界显得是那样幽深,引人入胜;山石、树木、流云等景物穿插有致;溪水、人物、草舍安排得当。画面显得和谐、丰富、别致,人、水、树、石在白雪皑皑的世界里静中有动、以静为主,饶有诗情画意。特别引人注目的是,那正在小桥上缓缓行走的小书僮肩上扛的那株梅花枝,虽着笔不多,却红艳夺目,跟周围的白雪茫茫的境界形成极为强烈的反差,不愧为“画龙点睛”的妙笔。
  以雪景笔筒为例,粉彩山水雪景笔筒高17厘米,直径20厘米。笔筒的器壁上绘有雪景、山水和人物,并写有“积雪初霁”四个字以及“丙甲冬月余文襄画于珠山”的落款。笔筒底部的款识为“景德镇第一美术合作社,画瓷室,一九五六年”。笔筒是搁放毛笔的专用器物,它的材质有镏金、翡翠、紫檀和乌木,在传世器物中,大多用瓷或竹木制作。在漫长的发展过程当中,文房用具不断丰富,能工巧匠们凭借着他们的想象力,利用各种材质创造出了让人爱不释手的文房工艺品。笔筒的制作除了材质的不同,绘画技法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上世纪初,景德镇的瓷画艺人对传统粉彩画法加以改造,用粉彩原料在瓷器上绘制中国画,形成了以“珠山八友”为代表的瓷绘名家流派。
  余文襄家乡,隆冬那冰雪皑皑的山峰,迷茫的无垠雪原,挂满冰棱的大树小枝……这一切都使他心驰神往、流连忘返。冬天北风呼啸中那飘飘洒洒的飞雪,人们都视之为吉祥之物,“瑞雪兆丰年”,表达了劳动人民对雪的美好寄托。对乡土风光的挚爱,对飞雪的无比迷恋,是促使余文襄早年投师于当时颇负盛名的画家何华滋(何花子)门下的重要原因。在何老师循循善诱指点之下,他从临“芥子园”画谱人手,继之学习古代范宽、李成的雪景山水,对清代画家袁江、袁耀的许多作品也爱不释手并悉心研究。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