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星砚的收藏轨迹

苏州日报 20160916 B第04版

■杨瑞庆



  众所周知,涵星砚是端砚中的珍品,由于曾经辗转于多名大家之手,更使这款古砚引人注目。今得到数张有关涵星砚的题跋拓片,解读其中的文字,发现许多鲜为人知的人文信息,可以梳理出涵星砚的大致收藏轨迹,从而看出古代文人对爱恋之物的满腔热忱。

  苏轼命砚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大文豪。其诗词、书画均有出类拔萃的建树。苏轼一生好砚,为了能研出优质墨水,用于他的书画创作,故经常刻意寻找名石,并刻成砚台,不但自用,而且还常馈赠文友。
  涵星砚就是始于苏轼之手的名砚,由于他爱不释手,曾留下了一段爱意四溢的题跋:“元祐癸酉秋,端州刺史冯元吉得下岩石,琢为斫,以赠予者北壁石也,眼在池者二,在阴者五,甚莹活历历,若晨星之在天,余名之曰涵星砚,永以为宝。子瞻记。”
  “子瞻”是苏轼的字,这段文字记录了涵星砚的不凡来历和命名出典:那是公元1093年的秋天,端州监察官冯元吉由于崇拜苏轼的才气,将他得到的一块上等岩石上劈出最好的一部分(北壁阴者)赠予了苏轼。苏轼得石以后,就将这块质地上等的石料雕成了砚台。只见砚台晶莹活灵,石质中好像还有闪烁的晨星在跳动,于是就命名为“涵星砚”,并将涵星砚当作宝贝一样保存。
  从此,苏轼和涵星砚朝夕相处,为他作书描画提供了更优质的条件。由于苏轼爱砚如命,他曾将对涵星砚的好感记入了诗文中,以寄托爱恋之情。

  米芾赞砚

  米芾(1051-1107)和苏轼同代,也是北宋书画大家,原籍湖北襄阳,后居江苏镇江。因其痴迷法书珍石,故有“米癫”之称。他获悉苏轼拥有一方名砚,就想一睹芳容。元符戊寅(1098)的夏季,他终于见到了魂牵梦绕的涵星砚,只见外观光彩照人,质地别具风采,感到确是一方名不虚传的砚台。
  广东端砚与甘肃洮砚、安徽歙砚、山西澄泥砚齐名,合称为“中国四大名砚”。端砚因产于端州(今广东肇庆)而命名。端砚以石质坚实、润滑、细腻、多石眼而闻名于世,如用端砚研墨,汁水细柔,书写流畅,而且无论是酷暑还是严冬,墨汁都不会凝结,因此深得文人雅士的青睐。
  当米芾细赏涵星砚时,被它的优质石料所吸引,想到了由于南方端溪具有得天独厚的水润环境,才孕育出如此灵动的砚石,同时想到了同时代梅尧臣“案头蛮溪砚,其状若圆璧”的美妙诗句,激动之余,就为涵星砚题写了“蛮溪宝石”的条幅,认为这是一块出自南方端溪边的难得宝石。
  苏轼的涵星砚得到了高人的好评后当然很高兴,随后就将米芾的题词勒石留存,并加盖了“东坡居士”印鉴,使涵星砚更有了魅力。主人离去后,涵星砚开始被接力收藏,这张拓片上还留下了其他收藏印迹。如:右下角有“嘉靖丙辰……”的字样,左下角有“长洲文彭……”的字样,说明宋代以后,涵星砚已易几主,其中,文徵明的儿子文彭曾一度收藏。之前的元末明初期间,涵星砚还被昆山名士顾瑛收藏过。

  顾瑛藏砚

  顾瑛俗名顾阿瑛,又名仲瑛,字德辉,号金粟道人,昆山正仪人。他精通艺术,书画诗文皆能,还精于音律。经商致富后轻财好客,为“筑巢引凤”,就筑别业于茜泾(今正仪镇东),而且手笔颇大,气度不凡,具有三十六景的玉山佳处拔地而起,盼能以此吸引江南才俊前来观光雅集。
  为了营造更加浓郁的文化氛围,顾瑛还办起了拥有众多名伶的家班,还引进了如并蒂莲、寒翠石等稀世赏物,当然也收藏了如涵星砚这样名声在外的文房珍品。由于玉山佳处有玩、有听、有看,因此总是高朋满座,他们在一起高谈阔论,献艺评曲,影响深远,因此形成了闻名全国的“玉山雅集”。
  玉山雅集中的名士有文坛大家杨维桢、倪瓒等,曲坛大家高则诚、柯丹邱、顾坚等,他们为树立新诗派、改良昆山腔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他们来到这儿以后,有诗文欣赏、书画欣赏、戏剧欣赏,还有文物欣赏,可以各取所需。
  那个价值连城的涵星砚就是一件人见人爱的案头文物,砚台背面四周也密密麻麻地记录下这些文化交流信息:顶部右下方有“沈周”(明吴门画派创始人)签名,左下方有“吴宽”(明成化年间状元)签名,砚底上似有“文氏”“珠璧”(文徵明原名璧)的印记,好像与文徴明有关。

  倪瓒题砚

  三个深陷的白点犹似涵星在闪耀,顿使这方古砚身价倍增,牵引着文人的眼球,都有相见恨晚之感,文坛大家倪瓒更对涵星砚投以羡慕的目光。
  倪瓒(1301-1374),号云林,江苏无锡人,元末明初著名文人,擅画山水,亦擅诗文。由于家境富庶,从小博学好古,后散尽家财,只得浪迹江湖。昆山的玉山佳处就是他经常光顾的地方,常在玉山雅集中激扬文字、放飞才华。
  1344年的仲春季节,倪瓒与顾阿瑛、柯丹邱(《荆钗记》作者)、吴仲圭(号称“元四家”之一)一起游园赏春,偶然间发现了顾瑛收藏的涵星砚,并看到了砚台上的众多题迹,因此引发了题跋冲动,于是挥笔点赞:“至正甲申仲春之月,柯君敬仲偕余玉峰之游,访金粟先生于茜泾之玉山草堂,得观坡仙涵星砚,碧眼莹活,玉质坚润,稀代之珍也,拜观,以识岁月。是日,同观者丹丘柯敬仲、嘉兴吴仲圭,东海倪瓒书并记。”
  在这篇题跋中,倪瓒提到欣赏古砚的时间(至正甲申)、同游者(顾阿瑛、柯丹邱、吴仲圭)、主人(苏东坡)、形态(碧眼莹活,玉质坚润)、价值(稀代之珍)。他也对顾瑛的收藏功劳给予了充分肯定。为让后人绝对相信这是事实,因此在后来刻石时,还留下了“仲瑛鉴定”“金粟道人”的钤印。
  随着顾瑛的离世,玉山佳处也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涵星砚从此流落在民间。

  野侯传砚

  到了清代,涵星砚已无人提起,好像失踪了。直到民国期间,涵星砚似乎浮出了水面,让人看到了存世的线索,因为野侯先生提供了多件有关涵星砚的题刻拓片。
  “野侯”是高时显(1878-1952)的号,高时显,浙江余杭人,清末举人,现代画家、收藏家,善画梅,故其斋名曰“梅王阁”。他家兄弟数人均以书画名重,故人称高家一门风雅。
  苏轼的涵星砚最后可能传到了高野侯之手,因有一张民国时期他和周围文友一起赏砚的照片(见上图),同时,野侯先生还公布了他拥有的涵星砚背面的精致拓片及苏东坡自题拓片,还有与涵星砚有关的米芾、倪瓒的题跋拓片。以上多幅拓片中都有“野侯印”为证。他还提供了另一幅苏东坡自题涵星砚的跋文:“涵星砚,北璧石,开鹄卵,见苍璧,与居士,同出入,更寒暑,就燥湿,今何者,独先逸,同参寥,老空寂……苏轼铭。”这幅基本完整的苏轼自题“三字经”,表达了他对涵星砚由衷喜爱的心情。
  新中国成立后,高野侯去世了,流传千年的涵星砚是否还留在了高家?这些题跋的碑刻还存世吗?原刻在何处?保存在何地?这些疑问还不得而知。时至今日,涵星砚的身世结局未见确切的结果,甚憾。如有知情人发现其下落,盼能书写收藏续篇,让这方千年名砚能明明白白地流芳百世。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