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人的戏服人生三代人的戏服人生

姑苏晚报 20161209 A第07版

■张健

  本报记者 张健摄影
  孙阿明是桃花坞街道中街路社区的居民,他的店铺就位于中街路上,是中街路仅剩的几家戏服店之一。随着年轻人对戏曲热爱程度的降低,戏服的生意也日渐萎靡。但是,从事了大半辈子的戏服制作手艺,在孙阿明看来还是有前途的。他的父亲一直从事着戏服制作,他也从事这一行当,如今,儿子辞去了园区企业的工作,也加入到这一行中来。孙阿明认为,做戏服是祖辈留下来的宝贵财富,这门手艺无可代替,戏曲又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不会消失,因此,做戏服这一行必将存在,不会消失。
  中街路尚存四五家戏服制作店铺,这些店铺少则存在了十多年,多则已有数十年之久。想买戏服就来中街路,中街路,可谓是苏州戏服、道具、器乐的“集散地”。孙阿明的戏服店是个三层小楼,一楼出售成品戏剧服装及其配饰,二楼、三楼为服装制作工作室,一套套精美的戏剧服装就出自这里。“一件戏剧服装的设计,需要对生活有着深刻体验,对艺术有着丰厚修养,对形象有着独特追求。戏剧服装的设计,需要对剧本有所了解,还需对历史时代背景的准确把握。戏里的人物,其性格特点、主题思想和矛盾冲突,都要有个大概而清楚的认识。做戏剧服装,不仅仅是裁缝的角色。”孙阿明说,没有标准的戏服,只有更适合的戏服。他做戏服,如果顾客有标准模版,他就会按照客户要求来做。如果没有模版,他就会与客户沟通,按照传统戏服的元素,另外设计属于自己创作的戏服。正因如此,孙阿明的戏服店,才有了独特而具有时代气息的生命力。
  孙阿明的父亲在苏州市戏剧服装厂退休。父亲退休后,孙阿明就顶替父亲进了该厂。1979年进厂至1997年辞职出厂,其间18年,让孙阿明掌握了一手戏剧服装制作的好手艺。他回忆,当时的戏剧服装厂分工极为严格。几个班组,有的专门制作女式戏服,有的专门制作男式戏服,一些难度较高的精品戏服,都需在厂几十年的老师傅来制作。孙阿明是个有心人,做完自己班组的戏服后,他总是游走在其它班组,靠着“察言观色”,他慢慢摸透了做戏服的核心技术。1997年辞职后,他就在家里单干了起来。当时,家族式的手工作坊干得很红火,他和父亲两人,靠着手艺和人脉,经营得非常不错。2008年,他承接了中街路一家戏剧服装老店,从专做加工转变成了独立的制作与销售。由于生意不错,其儿子也辞去了园区企业的工作,加入到这一行中来。他说,儿子虽然学的是电子专业,但是好学,短短几年功夫,就已经掌握了大部分戏曲服装的制作工艺流程。一件好的戏服,该直的部位就要直,

  该圆的地方就得圆。如果“横不平竖不直”,手艺不到家,是很难在市场中生存的。去年,应一位朋友所托,孙阿明制作了一件仿宋代的“百鸟衣”,服装深蓝色底子,下摆和衣襟都为勾金设计。“百鸟”在深蓝色底子上各显神态,衣襟处绣有金丝勾勒的龙的形态。为了掌握这件服装的韵味和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孙阿明翻阅了很多资料,历时五个月才完成。成品出来后,客户非常满意,一口气又要了四件。孙阿明说,做戏服,并不是简单的裁剪,它的精妙之处,在于对历史和文化的准确把握。戏剧服装,已经超越了普通服装生活穿着的范畴,它是一种文化精华的体现。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