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正书院钩沉

苏州日报 20161202 B第02版

■何大明

  苏州的旧式教育机构,包括府学、县学、书院、社学、义学和私塾等。其中,书院是一种颇具特色的教育组织形式。书院始创于南宋,经费最初由创建者捐资,后来由学田供给。掌教人员,大都是深孚众望的学者。学习内容以经学为主,兼学古文、制艺时文。发展到后期,又兼学历史、舆地、说文、算术、金石。
  文正书院的“文正”二字,因纪念宋代名相范仲淹而名。范仲淹的谥号即“文正”。苏州历史上,曾经有两座同名的文正书院。一座在郊外浒墅关,建于明代嘉靖年间,创建人为方鹏,俗称“新文正”。另一座在吴县县治东北,建于元代至正六年(1346年),创建人为赵丞僖,俗称“老文正”。两者不可混为一谈。如今隶属苏州大学的文正学院,则产生于当代。
  位于吴县县治东北的文正书院,在禅兴寺桥西(今“范庄前”)。院址的前身,为南宋咸淳十年(1274年)所建的范公祠(范义庄)。元代至正六年(1346年),由廉访签事赵丞僖、总管吴秉彝改范公祠为文正书院。李祁为之记。至今,书院已有整整670年历史。书院秉承先贤范仲淹创建“苏州府学”的遗风,规范教学管理。主讲者都是德高望重、深孚众望的资深学者。学习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兼学历代优秀古文、制艺时文。唐代韩愈的《师说》,为必读课文。同时,选读《范文正公文集》中的优秀篇目,比如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
  明代宣德九年(1434年),况钟任苏州知府。看到书院年久失修,即奏请朝廷拨款维修。于是,选择吉日动工。在旧址基础上扩大面积后,栽植花木,四周环绕围墙。建筑坐北朝南排列有序,前后各五楹。大堂东面偏为书院,西面偏为范公祠“岁寒堂”。三间门厅,仍旧悬挂“文正书院”旧额。明代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书院大门前建起一座雕刻精美的石构牌楼。牌楼高约八米,制式为四柱三间五楼。清代康熙和嘉庆年间,两次重修。牌楼题额“世济忠直”。坊间镌刻范仲淹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因此,牌楼俗称“先忧后乐”坊。清代康熙二十年(1681年),范仲淹裔孙、江苏巡抚范家谟重修书院。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两江总督范承勋又扩大书院规模。四十四年(1705年),康熙南巡临幸苏州时,御赐“济时良相”匾额。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南巡时,又御赐“学醇业广”额。徐崧、张大纯编著《百城烟水》,收录《文正书院》条目。张之桢为之歌咏:“仰止高山七百年,得瞻书院诵遗编。衣冠第宅传文献,孙子春秋奉豆笾”。咸丰十年(1860年),文正书院毁于兵火。同治年间,书院虽然重修,但不再招生授课。
  民国以来至今,文正书院遗址先后为崇范学校、景范中学、第八初级中学、第二十二中学等教育机构使用。可惜,精美的石构牌楼毁于“文化大革命”。尚存的范义庄(书院)部分建筑,已列入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名录。其遗构为:石库门一座,古朴典雅。祭祀范文正公的享堂,单檐歇山式。面阔七间24米,进深12米,高约9米,规模恢宏。享堂虽然为清代重建,但扁作梁和青石覆盆柱础犹存明代制式。如今,这些古建筑由苏州景范中学校保护并管理。校园内郁郁葱葱书声琅琅,昔日书院盛况又现。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