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目离人随处遇

苏州日报 20161223 B第03版

■记者

  《梦入江南烟水路》   潘讯 著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6年11月版
  潘讯的名字,我是早就熟悉的。盖因他近年来发表过许多有关苏州评弹尤其是苏州弹词的评论文章,大都给我留下了较为深刻的阅读印象。仔细检视潘讯收录在这个集子中有关苏州评弹即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的研究文章,不难发现,其所具有的研究特点及学术品格,是十分鲜明的。
  一是涉猎的范围比较广,且观察的视野比较宽。举凡苏州评弹的历史、文化、理论、评论,人物、节目、曲本、流派,音乐、表演、保护、传承,都有所论及,且都有所建树;其对问题的讨论,既能抓住要害,又不局限本身,常常能从社会、历史、文化、时代等等不同的层面和角度,探寻并揭示苏州评弹历史与艺术的沿革成因及发展走向。如《关于“苏州评弹口述史(百年)”的构想》一文,对既往苏州评弹艺人谈艺录和回忆录的梳理总结及20世纪初至21世纪初苏州评弹口述史研究的规划与设想,能够立足艺术实际,着眼学术目标,不仅指出了口述史“能够呈现一部多元、全息、个人化的评弹史,与正史构成参照”的独特价值,点出了“还为江南文化社会研究提供重要视角和资料”的别样作用,而且提出了“以艺人史为中心,旁及艺术发展史、书目传承史、流派演变史、书场史、社团史等部门或专题,以从多侧面呈现百年来评弹经历的风云变幻,以及与江南社会之间的因应、互动关系”的研究路径,同时通过已有口述资料的分析比照,指出了具体开展口述史研究应当关注的切入点及注意的关键项。比较全面系统,比较细致专精,非常富有理论上的参考价值和操作上的指导作用。并从一个侧面显示出作者对于苏州评弹及其艺术构成的熟悉程度,体现出作者较为全面的理论素养和知识结
  构。
  二是研究的起点比较高,且运用的观念比较新。如果细致披览其中的一些篇章,会发现,除了受过良好的学术训练,拥有较好的知识储备,具有宏阔的文化视野,具备且能灵动地运用中外古今相关学科新颖经典而又相类相近的学术方法与认知观念,作为苏州评弹研究的类比借鉴与映照反衬,是其有别于传统苏州评弹研究尤其是老一辈学者的特色与优长。比如,他对徐丽仙及其“丽调”的研究,就借鉴了京剧表演艺术家盖叫天的“默”(戏)理论和话剧导演艺术家焦菊隐的“心象(说)”观点,以之来阐释“丽调”演唱在体会人物情感和塑造音乐形象方面的创新借鉴与舞台经验。此等不乏新颖的观念意识及其引述比照,对于推动和促进苏州评弹乃至整个曲艺研究与古今中外相关学科的对话与互鉴,无疑是一种可贵的努力和积极的探索,挥洒着清气四溢的开放气息。
  三是思考的理路比较细,且开掘的程度比较深。在这方面,以对王朝闻的专论和对周良的访谈较为鲜明。如《论王朝闻的苏州评弹研究》一文对王朝闻有关苏州评弹研究的论述,能非常精细地从对散见著述的钩沉研读中,体会出十分深刻而成系统的思想意蕴;散点透视,重点聚焦,见微知著,集腋成裘,形成了许多精到的判断与精深的立论。而《在路上:对苏州评弹历史及艺术特征的探索》一文与周良的访谈讨论,由对周良苏州评弹研究之路的探访开始,延及整个当代苏州评弹艺术的历史发展与学术探究,中间渗透了对于一些重要而又敏感问题的回望与讨论,又不乏对苏州评弹艺术创演、学术研究、理论批评和保护传承等等范畴及领域的现实关切与反思观照。话题宏阔,头绪繁多,但又脉络清晰,重点突出。观之琳琅满目,读来很有兴味。在这篇访谈中,周良无疑是一根鲜亮的红线,而潘讯确是一枚翻飞的银针。
  作为一本综合性的个人文艺评论专集,《梦入江南烟水路》收录的文学和戏曲评论虽然没有苏州评弹的多,但也占据了相当的比重,且整体水平不在其对苏州评弹的研究文章之下。其中的一些篇章与观点,视角独特,振聋发聩,堪称精到之论。如《新编剧目呼唤经典唱段》对于经典戏曲唱段的呼唤及对缺乏经典唱段原因的揭示,庶几可以看作戏曲创演独特规律及审美传统“四两拨千斤”的深到别解;《桐城文派的遗风余韵》对方令孺游记散文的关注与评论,选题新颖,眼光独到,既撩起了现代文学研究长期以来被惯性遗忘和忽视的绝美一角,又勾起了传统文派血脉遗传在现代社会的命运遭际与思想情怀;其他如对巴金、沈从文、吴组缃、叶圣陶、孙犁、杨绛、苏雪林等现当代文人学者的相关评论及考据随笔,对胡朴安与包世臣思想渊源的承传探讨及对南社人物研究的相关见解,包括泾县、苏州等地历史人物与文化风情的关切观照等等篇章,无不透视出作者丰富的知识素养和宽广的学术兴趣,承载着作者敏锐的学术思想和深沉的乡梓情怀。
  据潘讯自己在本书“后记”中说:“书名‘梦入江南烟水路’源出晏几道的一首《蝶恋花》词,开首几句云:‘梦入江南烟水路,行尽江南,不与离人遇。’‘离人’,是小山萍水相逢的歌姬?还是他刻骨铭心的情人?写得恍兮惚兮,朦胧迷离”;又说:“我借作书名,‘离人’便是我心中寻寻觅觅、魂牵梦绕的‘江南’意象”。但通读《梦入江南烟水路》,不得不承认,“‘江南’意象”虽被作者许为自己孜孜追求的学术理想,可从那些被他深度关切并不断解读和阐释,从而时常能够亲近的包括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在内的江南艺术文化事象及其日常存在状况去看,“左右逢源皆著处”,才是作者坐拥苏州独特学术资源和人生审美财富的优越写照。从这个意义上说,“满目离人随处遇”,或许才是作者真正葆有的人生境界和学术境遇。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所长、著名曲艺理论家。本文系作者为潘讯文艺评论集《梦入江南烟水路》所作的序,有删节。)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