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化的重要支柱——科技文化

苏州日报 20161125 B第03版

■王馨荣

 《苏州科技文化》   强亦忠 主编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6年8月版
  国庆七天长假“宅家”,一本《苏州科技文化》相伴。整部书征引雅博、论断精审、逻辑严明、浑然一体;上下两编十六章,三十余万字,洋洋洒洒460余页;文笔优美流畅,收放自如;章节编排精炼简约,好看耐读。全书捧读完毕,掩卷静思,余味悠长。
  其一,十年磨一剑,功到自然成。
  由苏州科技史学会原理事长、苏州大学强亦忠教授领衔的苏州科技文化史研究项目,自2002年立项,到最终成果出版,历时十余年,正可谓“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充分表现出著者严谨踏实的治学作风。
  众所周知,吴文化研究,历来是众多学者的一个热点和焦点,故而研究成果众多,受世人瞩目。但他们的重点往往集中于古城、古镇、古街坊、古村落、园林、民居等物质形态上,或集中于昆曲、评弹、书画、工艺珍品等艺术形态上,或集中于历史上涌现出来的名人及其思想著述上,而对浸润其间的科技文化内涵(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往往着墨不多,不同程度地忽视了吴文化的一个重要支柱——科技文化。而《苏州科技文化》一书,则弥补了这方面的缺失,比较全面系统地研究和总结了苏州的科技文化,并依据深入研究的结果,得出的结论亦独具匠心。即:“科学技术和科技文化是自古至今苏州发展最具活力的因素;科学技术和科技文化是吴文化最重要的支柱和基石,也是吴文化的先导和硕果。”
  其二,贯通古今、追本溯源,鞭辟入里、宏微结合。
  纵观苏州科技文化史,历史跨度大,上下几千年,面对如此浩繁杂芜、千头万绪的史料,不仅需要用一套合理的史述结构,将其提纲挈领地串联起来,才能条分缕析地将历史清晰地呈现出来。而且作为一部苏州科技文化的历史,在厘清发展脉络的同时,还需要凸显苏州独具特色的科技文化。为此,《苏州科技文化》在史述中采取了编年与专题相结合的方法,宏微结合地将笔触延展开来,这里既有全景式的鸟瞰,又有细节的精雕细刻。
  《苏州科技文化》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七章以历史进程为顺序,追本溯源、探微索隐、纵向阐述。对史前至吴的早期文明显曙光、汉唐宋元的科技兴起筑天堂、明清时代的科技渐进促繁荣、禁锢初开的西学东渐传新知、百年黑暗的师夷之技以制夷、民国时期的筚路蓝缕强国梦、新中国的科技兴市高科技助飞跃七个历史阶段,著者本着“有一份史料,说一份话”的治学原则,依据大量的史实,还原了苏州自古以来光辉灿烂的科技成就。下编九章则以具有苏州特色的九种门类,鞭辟入里、横向论述了苏州鲜明的科技文化特质。即:苏州文化的灵魂——水文化;富庶江南的基石——农耕文化;文明之火的标志——冶铸文化;城市魅力的凸现——城建文化;灵秀江南的奇葩——丝绸文化;中国造园科技的翘楚——园林文化;科技与艺术合璧的瑰宝——工艺文化;中华杏林的骄傲——医药文化;姑苏文脉的核心——状元-院士文化。在这里,著者史观平和,论述得当。在厘清九种科技门类来龙去脉及细节打磨的同时,与上编相关内容,既互为照应,又互为补充;生动有趣的叙述,娓娓道来的解读,丰富了人们对苏州科技专业门类的认知。
  如果说上编在系统探讨苏州科技文化发展演变史,阐释科技在其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那么下编就是解析苏州科技文化在发展演变史中的具体例证与实践。
  这里既有开阔视野,更有严谨的考证,给我们展开了一幅纵深极强的苏州科技文化历史画卷。
  其三,史料丰沛、结构严谨,图文并茂、融会贯通。
  研究历史,离不开史料的深耕发掘与详尽爬梳。《苏州科技文化》一书史料丰沛、结构严谨。这么多丰富的历史内容能够在书中有机组合和生动呈现,表明著者对历史脉络把握的自如和对历史资料掌握的娴熟,展示了著者在史料收集与整理上所下的苦功。
  《苏州科技文化》一书,善于从历史发展进程的大背景中,去考察研究对象的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对史料的辨析工作做得十分到位,一方面对若干史料进行考辨、解读;另一方面又赋以合理的价值评价与深刻的理性思辨;从而做到史论结合,该书也因之而增加了创新性,显示了著者的学术功力。
  《苏州科技文化》一书,还穿插得体的320余幅历史图片,将图像与文字结合,相互映衬,融会贯通,相得益彰,从而更直观、生动,增加了传播和阅读的效果。
  由于著者为写好全书做了大量史料的搜集、整理、调研等案前工作,自身兼具厚实的理工、文史造诣与坚实的文字功底,使得这部《苏州科技文化》,既肌丰骨劲,又情文并茂,虽是学术著作,但读来引人入胜,读后启人思忖,堪称今人研读和诠释苏州科技文化的重要成果。

  □王馨荣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