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国的“工业区”就在今天的工业园区

姑苏晚报 20161113 B第04、05版

■徐苏君

  苏州的古老文明,始于一万年前。1985年太湖三山岛考古,发现旧石器时代人类活动的遗迹。1972年和1973年,唯亭草鞋山遗址考古发现了包括马家浜、崧泽、良渚和春秋等在内的十个文化堆积层,并出土了长江下游地区发现最早的6000多年前的稻谷和纺织品残片。苏州古城就是在这片丰腴滋润的厚土里,开始了它悠久灿烂的文明。

  古城众多,但2500多年来在同一城址上的,除却苏州,更无其二。百千年来,苏州人以其顽强的毅力,坚守着这座城址,曾经歌舞升平,也曾经沦为废墟。苏州人从未舍弃过故土。苏州不仅有时间上的朝代更迭,盛衰荣辱,更有空间上的光影驻足。草鞋山厚厚的十个文化堆积层,彰显了苏州先民是如此眷恋这片土地,从不忍离去。一层抚平,一层复又开垦,这层层叠叠的不单是地层啊,更是那割不断的历史文脉。
  多少年来,历史过客的目光无不汇聚在苏州古城,却对苏州东部地区较少停留,其实,这片土地的文化积淀更加深厚:草鞋山遗址、澄湖遗址、独墅湖遗址、琼姬墩、斜塘土地庙及永安桥……这片土地现在的名字叫——苏州工业园区。

  唯亭7000年前已有人工栽培水稻

  苏州古城有2500多年的历史,在苏州的东部地区却拥有更加悠久的历史。更多见诸史书或口耳相传的历史掌故或文化遗存在园区这块土地上都有印证,这是园区最可宝贵的文化资源,也是今后可资利用发展的瑰宝。
  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文物工作者在苏州东部的考古发掘工作有了相当惊人的发现,他们在唯亭草鞋山、车坊澄湖、斜塘独墅湖、甪直张陵山、昆山千灯少卿山、正仪绰墩、张浦赵陵山等处发现了许多新石器时代以来的马家浜文化(距今6000-7000年)、崧泽文化(距今5300-6000年)、良渚文化(距今4200-5300年)和春秋时代的吴越文化(距今2500年左右)以及战国、秦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以来的历朝文化遗存。从中发掘出了数量众多的石器、陶器、木器、瓷器、古井、汉瓦、墓葬等等。尤其珍贵的是在草鞋山遗址发现了6000多年前马家浜文化地层中的木构建筑遗迹和炭化粳、籼稻谷以及炭化纺织品残片,其中还有由浅坑、水沟、水口和蓄水井组成的灌溉系统的遗存和人工水稻田遗迹。在7个浅坑内观察到的水稻经过分析,证实已属于人工栽培而非野生,其品种接近于现代粳稻,这说明唯亭地区早在7000年前就已经出现了人工栽培的水稻。草鞋山遗址由此成为世界上迄今为止人类最早生产稻谷的地方,其重要的文物价值和文化上的深远意义不言而喻。由此可见,苏州东部这片水乡田野千百年来不仅以其发达的农业和渔业养育了苏州这座古老的城市,而且它们还孕育出了长江下游地区和太湖流域灿烂的文化。这是一处可以与黄河文明和中原文化相媲美的中国长江文明的发源地,它们的存在,说明了中国文明起源的多元化。
  6000多年前的稻谷和纺织品,正属于中国文化传说三皇(伏羲氏、燧人氏、神农氏)五帝(黄帝、炎帝、尧、舜、禹)中的神农氏阶段,以草鞋山为代表的文化遗址,是我国农耕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也可以说是稻谷种植的祖庭。

  斜塘河水道对苏州至关重要

  在远古时候,太湖地区一片洪荒,大水肆虐,四千多年前大禹治水疏通三江(娄江、吴淞江、东江),从此这里成为适合人居的地方。三江之中的东江进入现浙江地区,由今天的海盐入海,至唐末五代时已经湮塞不见。娄江则经过今天的斜塘、唯亭、昆山由太仓的刘家港入海。吴淞江因吴江和松江得名,发源于东太湖吴江境内的瓜泾口,流经现在的车坊、斜塘、甪直和昆山,然后进入上海的苏州河和黄浦江。
  大禹疏三江中的两条江都流经现在的斜塘境内,其中的吴淞江更是名重中国历史,早在1500多年前的三国东吴和后来的魏晋南北朝时期,苏州已通过吴淞江与海外有了经济联系和人员交往,公元8世纪的唐代,苏州成为内外通商的要地。在三江中吴淞江最为宽阔,旧志载其曾宽达20里,北宋时尚有9里,元代最狭处犹广2里,至明初广150余丈。元代初年,海上巨舰可经吴淞江直抵苏州城东葑门湾停泊,葑门外墅里泾一带就曾建有海船修造场坞。
  吴淞江水源除来自太湖之外,还应该包括苏州东部的九里湖、澄湖、独墅湖、金鸡湖等湖泊和众多河流。作为主要对外交通航道,吴淞江正是经由斜塘河进入金鸡湖与葑门塘才到达葑门城下苏州的。过去这里河面开阔,并无桥梁阻隔,以便于巨船通航,直到1931年在斜塘河上才建造了第一座桥即慰民桥。明代嘉靖年间倭寇沿河频频窜犯内地,巡按御史尚维持为保护苏州城,除了在枫桥水陆要津建造敌楼御敌外,还在太湖泄水流经木渎的胥江和由吴淞江、斜塘河进入苏州的葑门石炮头也建造了敌楼,由此可见吴淞江和斜塘河水道对于苏州的重要性。

  曾是吴国铸剑场

  苏州东部漫长的历史自先贤开凿了娄江与吴淞江之后,到了2500多年前的春秋吴国时代,开始了又一次的辉煌。在春秋诸侯国中,吴国原先不过是个南方蛮夷小国,后来之所以能够称霸,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生产出了优良的农具和精良的武器,而这一切便都得益于吴国先进的冶金技术。其中干将、莫邪为吴王铸剑的故事更是名闻四方。干将、莫邪是夫妻,两人都是铸剑高手。相传他们采集“五山之铁精,六合之金英”,夜以继日地锻炼,并遣童男童女三百人,用皮革制成的鼓风机烧炭,金铁乃熔。学术界认为干将、莫邪是见于记载的世界上最早使用或发明鼓风机的人。干将铸剑故事尽管带有传说成份,但考之地下出土的实物,可证明其并非子虚乌有。这些宝剑上呈现有水纹和龟纹,据现代科学测试,其中已含有钢的成份。据东汉人所著的《越绝书》载,当时吴国出产的铁剑,可以换到一千匹骏马,或者两个带街市的乡,或者两座有上千户居民的镇。唐代诗人李贺也曾作诗云:“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历史上,人们已将吴地出产的戈、钩、剑等视为精良锋利武器的代名词。
  当时吴国冶炼铸剑的地方就在苏州城东相门(古称匠门)外,即今工业园区的所在地。郭沫若曾猜想“吴越大概是发明冶金术最早的地方”。1953年著名的历史学家顾颉刚在实地考察后推断,苏州娄门、相门以东直至官渎里是当年吴国的“工业区”。正是因为这里当初是冶金所需物资进出运输的港口和河渠,故地名才叫“官渎”。原娄葑葑塘村田庄河东侧有干将墩,传即为干将之墓,而墩西干将泾一带则被村民指为干将铸剑之处。
  除此之外,春秋遗迹在园区范围内还有不少。金鸡湖畔的琼姬墩相传是吴王夫差之女琼姬的墓葬,还有鸭城、唯亭和余昧墓等遗迹。吴国渔业和饲养业在当时已十分发达,吴王阖闾就曾在石湖越来溪西筑鱼城以养鱼,“冈势如城,有田百二十亩,城基厚而方,土极细,故久不坏。”除了养鱼,吴王还在金鸡湖畔养鸭,相传夫差在此养鸭供西施观赏,至解放初尚存鸭城庙,历代文人对鸭城遗迹亦屡有咏吟。在唯亭,公元前505年,有东夷部落侵袭吴境,阖闾率兵抵御,在此扎营建亭,夷亭之名由此而来,后因吴地方言,称为唯亭,相传山麓还有第22代吴王余昩(寿梦第三子,王僚之父)墓。

  独墅湖考古发现古井600多口

  苏州城东所遗文物十分丰富,20世纪70年代围垦独墅湖时发现古代先民居住的街道。2001年9月为取土填高园区第二期工程区内的地基,在独墅湖东侧斜塘境内的湖水抽干后,发现了自5500年前崧泽文化时期一直延续到800多年前北宋时的古井600多口,其中以春秋、战国及两汉古井为主。新石器时代的古井达四五十口;崧泽文化时期的古井大致深1.5米左右;夏、商时期的古井又大又深,最深达6.85米。战国时期的古井用铁制工具挖掘,井圈多用木桩围成;汉代的古井以预制的陶圈,层层叠起形成井壁;唐朝的井壁砌有青砖,青砖制作精细,薄而略带弧形,两侧皆有阴阳榫,相嵌形成圆形井壁。在这同时还在湖底发现了古河道和古村落遗址。这些考古发现可以证明苏州城东地区自古以来一直有先民居住,并且还是人类活动的频繁地区。比如今斜塘旺墓村就是古代苏州经独墅湖至松江的重要水上驿站,相传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就隐居于此,并葬于此,故其地称王墓。王墓很早就成为苏州东郊的闹市,村边现存的宋代朝北土地庙和明代永安石桥可以说明该处旧时的繁华。王墓市在明初即为元和县五大集市之一,经过太平天国战争才败落,至解放初才改称为旺墓村。明宣德年间江苏巡抚周忱和苏州知府况钟于苏州城郊设四大粮仓,其中东仓、南仓皆在斜塘境内,而东仓就设在王墓市。

  历史人物不胜枚举

  苏州东部诸乡镇灿烂的古代文明还可以从志书记载的古墓中略知一二。历代在此建墓的名人有:汉代中丞尚书、吴郡太守朱梁。三国吴丞相顾雍六世祖、御史大夫、尚书令顾综,晋代淮南内史朱诞,唐代张夫人,宋代太守周和,元代进士陈震龙、吴王张士诚,明代礼部尚书杨成之父杨琼、藏书家黄省曾、文学家黄姬水、监察御史顾宗孟、御史宋学朱、崇祯帝周皇后家族、武略将军吴恩,清葑门祖孙状元彭家迁苏始祖彭学一等。清代著名诗人沈德潜曾祖沈世烈、藏书家蒋重光、内阁侍读吴均金、状元与军机大臣潘世恩、吏部尚书宋德宜、翰林院检讨张大受、文士顾曾、顾承。还有南宁府通判张埙墓,在黄石桥堍,墓前有他做官之地百姓为他竖的“天下清官第一”之碑,墓旁还有张公祠,状元韩菼为其作墓志铭。这些墓葬除了吴王张士诚墓之外,已全部湮没,然而它们曾经的存在,就已经证明了这块土地上的文化积淀有多么深厚。其中关于明代崇祯皇帝周皇后的故事就颇有几分传奇色彩。周皇后是苏州娄葑人,其曾祖周三槐、祖周文学、父周奎均葬于相门塘东北木香港侧,墓毁于文革。据说当年周皇后父亲为使皇后不致失宠,在苏州物色到一名艺色双绝、名动江南的女子,送去北京。不料其时国运日下,崇祯帝因时事煎熬寝食不安,根本无心享乐,遂将该女子赐给山海关总兵吴三桂以笼络他忠心守边。谁知李自成农民军很快就打进了北京,其手下大将刘宗敏抢了该女,吴三桂为此“冲冠一怒为红颜”,引清军入关,演绎出了一场天崩地裂的朝代兴亡大悲剧,而该故事的主角便是出生于苏州阊门内的陈圆圆。据史载,周皇后在北京被攻陷前曾含泪乞求崇祯帝南迁苏州,云:“江南未被‘闯’祸,官庶繁富,社会升平。姑苏城池坚广,财力厚实,且民心可用。”可惜等到崇祯帝想要南迁,已经太晚。明亡,周皇后自尽,谥号“庄烈”。
  在苏州东部诸乡镇出生或曾在此生活过的历史人物则有:西汉将领韩说,随卫青讨伐匈奴,立下战功。西晋文学家张翰借“莼鲈之思”弃官南归,隐居家乡,葑门七公堂弄有其祠堂。唐代苏州刺史、诗人韦应物寄寓于斜塘龙墩山畔。明初“吴中四杰”之一的诗人高启隐居青秋浦。御史陈祚以铁面无私,被吴地百姓称为“冷面御史”。此外还有礼部尚书杨成、监察御史李模、文学家杨廷枢、藏书家邢量、鉴赏家朱存理、学者朱凯、慈善家卢珪等明代人物。清代知名人物则有多才多艺的尤侗,曾被顺治帝誉为“真才子”,后被康熙亲自点入五十八名翰林中,授予“检讨”,修纂《明史》,并赞其为“老名士”。苏州知府陈鹏年,系湖南湘潭人,康熙四十七年(1708)任苏州知府,他屏绝贿赂,办事清廉勤勉,不到一个月就判决了遗留案件300多桩,又抵制滥差,力戒奢侈,驱逐流娼,惩罚赌棍、讼师、拳勇、匪类,还大力疏浚城河,修建郡学,创兴义塾,得到了士绅和百姓的拥戴。时娄葑荡里(今群力村)流行瘟疫,陈拿出公款购置药品,又力劝富户捐资,换来了足够药品,发放给村民,救活村里500多户人,村民感激不尽,便在村中为他立祠。陈鹏年去世后,雍正帝见到他的遗疏,非常感动,下诏说:“此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臣”,谥号“恪勤”。清乾隆年间的钱棨乡试、会试、殿试均为第一,苏州三元坊原有三座牌坊就是纪念他的。诗人沈德潜,因替乾隆校对《御制诗集》而深受赏识。学者杨无咎、诗人张永夫、名医薛雪等也知名于世。还有光绪年间元和县知县李超琼,除筑金鸡湖李公堤之外,还修复定慧寺巷苏公祠、竖立上津桥“郝将军卖药处”碑等,在苏州影响很大。民国年间的知名人士则有国民党抗日将领翁照垣,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时率部抵抗,撤退后即戍守唯亭,对当地公益事业颇多贡献,唯亭人在其驻地建立了翁将军纪念亭。还有出生于唯亭的钱大钧,曾任黄埔军校参谋长、国民党上海市长、淞沪警备司令、蒋介石侍从室第一处主任兼侍卫长,1950年在台湾任当局国策顾问。
  在园区原属乡镇范围内涉及到的人物中,因德贤而列沧浪亭五百名贤祠内祭祀的历代名贤就有:张翰、顾雍、韦应物、周容、高启、陈祚、邢参、黄省曾、杨成、蒋育馨、黄姬水、顾其志、周顺昌、李模、杨廷枢、宋学朱、蒋若来、蒋灿、杨无咎、宋德宜、沈德潜、蒋德埈、尤侗、张大受、陈鹏年等20余人。由此可以看到,这方水土的人文底蕴是多么的丰富。
  1994年中国和新加坡合作的苏州工业园区成立,苏州东郊的娄葑镇、斜塘镇、跨塘镇、唯亭镇、胜浦镇随之划归园区。2005年初,车坊镇吴淞江以北地区也归划园区。园区范围内的历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其中以斜塘最为丰富,唯亭次之,娄葑又次之,跨塘、胜浦、车坊则相对少些。
  1、原斜塘镇范围
  斜塘西距苏州古城8公里,位于太湖最重要的泄洪道娄江与吴淞江之间。昔日船只为避风浪,常走由娄江折南沿塘斜行往东至甪直的航道,故称斜塘。南宋淳祐年间就有斜塘地名,距今已760多年。明初有集市,诗人高启即有《舟归江上过斜塘》诗句。清雍正初年人口渐繁,民国初年设斜塘乡,1920年南社诗人柳亚子游斜塘时也有诗记述。
  当年大禹治水疏三江,其中的娄江在今斜塘境内流经4公里,吴淞江则蜿蜒流过境东南。斜塘境内人工开挖的6公里长的娄斜江又把娄江和吴淞江南北沟通,故境内渠道纵横交错,密如蛛网,湖泊面积大,江南水乡风貌浓郁。过去斜塘依靠水运,与外界沟通十分便利,故集市兴旺。但随着陆上交通工具的兴起,它却愈来愈闭塞,至上世纪80年代之后,斜塘与周边乡镇相比,已明显落后,然而也是因祸得福,斜塘老街等一些古迹却由此得到保存,民风也见淳朴。
  斜塘境内文物遗迹甚多,有张士诚墓、琼姬墩、龙墩山等名胜和张王庙、法华庙、朝北土地庙、城隍庙、万寿禅院、紫柏庵、鸭城土地庙等20多处寺庙道观以及永安桥、青龙桥、兴隆桥、望龙桥等古桥。
  2、原唯亭镇范围
  唯亭镇历史悠久,《吴郡志》载春秋吴王阖闾十年(公元前505)东夷侵袭吴境,阖闾率兵抵御,扎营建亭,由此得名“夷亭”,吴方言则称为唯亭。因位于娄江北岸,明代中叶后集镇已有相当规模,商业比较繁荣,时常有人通过娄江出海贸易。史载明崇祯年去海外经商者有200多人,至清道光时已是人烟稠密,比屋万家的大镇,以盛产夏布、毛毯著称。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沪宁铁路通车后,此地商业更加发达,民国初年市镇行业十分齐全。然而也正因为地处铁路沿线,受时局动荡影响,经济起伏不定,经常发生萧条。抗战沧陷时期和内战时期商业经营尤其艰难。自上世纪70年代考古发现了草鞋山遗址后,唯亭在中国文化界声名鹊起,草鞋山遗址在阳澄湖南岸650米处,是太湖流域一处重要的古文化遗址,其在唯亭山之西,形如草履,因名。东西长120米,南北宽100米,面积约12000平方米,高出地面10.5米。遗址范围东西长约260米,南北宽约170米,总面积约4.4万平方米。1956年11月江苏省文管会组织文物普查时发现,1957年曾公布为江苏省文物,1995年又公布为江苏省文物,目前正推荐该遗址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1972年、1973年南京博物院、南京大学历史系和苏州博物馆对草鞋山进行了第一次探掘,发现吴越文化、良渚文化、崧泽文化、马家浜文化等不同时期原始文化依次叠压的地层关系,清理了新石器时代居住遗迹11个灰坑和206座墓葬,出土了陶、石、骨、玉等质料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装饰品等1100多件,其中包括玉琮、玉璧、镂孔壶、四足兽形器等珍贵文物。遗址的文化堆积最厚达11米,可分为10层,其先后次序为: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早期良渚文化、典型良渚文化直到春秋时代的吴越文化。这一地层关系为研究长江下游太湖流域的古文化和确定史前文化的发展序列提供了标尺,具有典型意义。遗址的发掘,还首次从地层上证明了琮、璧、钺、串饰等玉制品是良渚文化的遗物。遗址中发现的6000多年前的木构建筑遗迹,炭化粳、籼稻谷,炭化纺织品残片,以及各文化层出土的精美玉器、陶器等,说明这里与黄河流域和中原地区一样,是我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唯亭除了草鞋山遗址外还有夷陵山、重元寺、延福寺、乙未亭、状元泾桥与状元泾、问潮馆、石堤等。此外,唯亭历史上尚有吴泰伯分庙、西城隍庙、东城隍庙、关帝庙、霖雨桥、驷马泾桥、陆金坝、明代御史李模别业、郑景行所筑南园和清代尚书宋德宜墓等古迹,但都已湮灭。
  3、原娄葑镇范围
  苏州城东有娄门、葑门,娄葑地名便源于此,为苏州古城附郭地区,1956年由周边数个小乡合并建乡。其所在地在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代曾是吴国冶炼铸剑之处,相传大小工场绵延10余里,各路工匠数以千计,炉火相映,锤击之声不绝,其兴旺的冶坊业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
  娄葑地区文物古迹有陈公祠、关帝庙、天宁寺、接待教寺、欧冶庙、韩蕲王庙、蛇王庙、陈公乡堂等寺观祠庙50多处;有春秋以来的历朝墓葬如干将墓和明崇祯皇帝皇后周氏祖墓等50多处以及三国东吴丞相顾雍、明兵部尚书杨成、清代尚书沈德潜等历史名人的故居遗踪13处;并有金鸡湖、黄石桥、李公堤等名胜古迹。
  4、原跨塘镇范围
  跨塘古名娄下镇,乃苏州娄门外第一商埠,因跨于至和塘(娄江)而得名。娄门北岸旧为官道,此地设有刑房场,为供差役押解犯人过往息宿。也备养马匹,为朝廷传递官文者换马接力。因水陆交通便捷,又靠近苏州城,明清逐渐形成集镇,原只有娄江北岸一条上塘街,老街东西长500米,宽3米,狭街小弄,户棚遮阳。南北两侧商铺排列,行业较全。该镇土地旧时分属斜塘、沺泾、唯亭,1957年3月采用以集镇为基点,以农业合作化为基础,将周边村庄、小乡合并建立跨塘乡,其作为中心镇的历史并不长,故此间除了村民兴建的土地庙外,文物遗迹只存周孝子庙、周王庙、顾三老坟、郑国公墓等。
  5、原胜浦镇范围
  胜浦位于工业园区东部,吴淞江北侧。民国之前,胜浦地区本无集镇,村落稠密。所在地的主要河流有凤里浦、青秋浦、古浦、尖浦、界浦、新浦及吴淞江等“六浦一江”。1949年后建乡,为庆祝胜利,取名胜浦。历史上由于胜浦地区分属周边各乡镇,且无集镇,故文物古迹遗存不多,但因远离集镇,民俗质朴,风情浓郁。乡土文化如山歌、水乡服饰、春台戏、摇快船等在苏州地区颇为知名,群众文化也十分活跃,文学创作、摄影、曲艺、舞蹈等时有佳作问世。
  6、原车坊镇范围
  车坊位于原吴县东南部的镬底潭畔,东枕吴淞江,是个“开门见水,出门登舟”的水乡集镇。南北距苏州市中心14公里,相传镇区原来东有油车,西有糟坊,故名车坊。清后期建西车坊镇,1949年后为车坊区人民政府驻地,1957年为乡(公社)驻地。镇内现存主要文物古迹为肖特义士殉难处。
  岁月沧桑,乾坤再造,在园区这块土地上,每天都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6000多年的历史虽然早已逝去,但在我们脚下却是深厚的文化积淀以及过往的岁月。这也许是文化的根基所在吧,这里才是我们祖祖辈辈真正意义上的故乡,在这里,我们找到自我及文化的归属感,守着一片叫故乡的土壤。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