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集》

苏州日报 20161216 B第03版

■罗时进

  钱谦益(1582—1664),字受之,号牧斋,又有牧翁、蒙叟、绛云老人、敬他老人等自称,最后号东涧遗老。常熟人,其声名长期与“虞山”相连。为明万历三十八年进士,官至礼部右侍郎。福王时,官礼部尚书。入清后短暂入京,任礼部右侍郎管秘书院事,后即辞任归家,领袖清初文坛,产生了重大影响。
  关于钱谦益,流传最广的是他与柳如是的婚恋故事。其实,研究明清之际历史、文化、文学诸方面问题,钱谦益都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作为文学家,他堪称纯粹而杰出;作为政治活动家,则显得极为复杂。他是传统道德的维护者,但又熏染了晚明文人纵诞的习气;他是一个崇尚风骨气节的东林党魁,却又患得患失,进退失据,引起诸多质疑;他内心深处契厚清流,心仪佛乘,却又热衷世务,并屡屡卷入政治漩涡;他入清后长期从事抗清复明的活动,但又未必能称之为明代的忠臣孝子,最终还是被乾隆列入《贰臣传》。
  政治连累了他,甚至连他的文学成就也被否定了。乾隆《题初学集》诗云:“平生谈节义,两姓事君王。进退都无据,文章哪有光。真堪覆酒瓮,屡见咏香囊。末路逃禅去,原为孟八郎。”赵翼《瓯北诗话》卷九云:“其人已无足观,诗亦奉禁,固不必论也。”陈仅《竹林答问》云:“钱牧斋《有学集》可以不作,固知居心不净,必无好诗。”
  钱谦益作品遗存很多,除以上提到的《初学集》和《有学集》之外,还有《投笔集》《苦海集》《牧斋晚年家乘文》《钱牧斋先生尺牍》《牧斋有学集文钞补遗》等,另外编撰有《列朝诗集》《楞严经蒙抄》等多种著作。但毫无疑问,《初学集》和《有学集》是其作品中最有代表性的,而二者中《有学集》又显得更为重要。
  《初学集》是钱谦益在明代所作的诗文,《有学集》是其入清以后的创作,篇目起自顺治二年(1645),迄于康熙二年(1663)。从“初学”到“有学”,显示出钱谦益生命过程中的累积、发展。
  《有学集》共五十集,作为钱谦益的晚年之笔,不但表现出他在经学、史学、子学、版本目录学以及宗教等各方面的认识和成就,同时表达出他臻于老成之境的文学思想。作为领袖群伦的文学巨擘,他为江南地区乃至全国各地文人的文集、诗集写了许多序言,从中可以看出他对前代、当代许多代表性作家的评价。可以说,打开《有学集》,我们对清初学术与文学的走向就可以有所了解。另外,《有学集》中诗歌作品占了十三集的篇幅,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具有诗史意义的。其所达到的高度,是那个特殊时代的标志,也是整个清代的标志;进而言之,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也属不可多得。
  需要提及的是,读其诗亦应细味其序,蕴含其中的沧桑之感,相当动人。试看载于《有学集》卷五的《冬夜假我堂文宴诗序》:“嗟夫,地老天荒,吾其衰矣;山崩钟应,国有人焉。于是绿水名园,明灯宵集;金闺诸彦,秉烛夜谭。相与恻怆穷尘,留连永夕。珠囊金镜,揽衰谢于诗文,红药朱樱,感升平之故事。杜陵笺注,刊削豕鱼,晋室阳秋,镌除岛索。三爵既醉,四座勿諠。良夜渐阑,佳咏继作。悲凉甲帐,似拜通天;沾洒铜盘,如临渭水。言之不足,慨当以慷。夜乌咽而不啼,荒鸡喔其相舞。美哉吴咏,诸君既斐然成章;和以楚声,贱子亦慨然而赋。无以老耄而舍我,他人有心;悉索敝赋以致师,则吾岂敢。”这里已经可以看到鼎革易代之变的“时代影像”了。
  如果我们仅仅将《有学集》作为学术史料、文学史料来认知,并没有完全凸显其价值。《有学集》中有不少篇章涉及钱谦益入清后的反清问题,是作者的心灵史和践履实录。近代李岳瑞在《春冰室野乘》中曾据《有学集》“摘其诋諆本朝之语而汇录之”,共录四十一首,然而这远远不是《有学集》中表现反清诗歌的全部。陈寅恪先生在《柳如是别传·复明运动》中已指出《夏五集》(共三十七首)“可称为第一次游说马进宝反清复明之专集”,而李氏只录了其中九首,其它遗漏尚多。牧斋睠怀故国的作品,李氏限于体例,都未涉及,那实在是充盈于全集诗篇之中,触处皆是了。
  至于文章,亦同样激荡着深沉的忏悔和强烈的反清情绪,即以其中《瞿临桂浩气吟序》而言,已足称碧血汗青之伟辞,真难怪乾隆帝见之恼怒异常,将牧斋打入“非复人类”之另册,不将其著劈版禁毁而不休。而乾隆所见牧斋“笔墨腾谤”的只是《有学集》而已,如《投笔集》亦同时寓目,则必斧钺牧翁而后已了。
  关于钱谦益,时人与后人有太多争议,然而细细阅读《有学集》便可发现其中抗清复明的内容表现得那样广泛、具体、深沉,在清初并不多见。章太炎先生曾针对朝野时论“多谓谦益所赋,特以文墨自刻饰”,在《文录别录甲》中说:“以人情思宗国言,降臣陈名夏至大学士,犹拊顶言不当去发,以此知谦益不尽诡伪矣。”
  总之,要了解钱谦益,自然应该从《初学集》读起,但不读《有学集》是无法了解钱氏全人的。欲对清初历史作“江南现场”的考察,《有学集》也是不可或缺的基本文献,其中提供的“现场情境”是弥足珍贵的。

  作者 钱谦益 年代 清
  □解读 罗时进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