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圣叹批评本〈水浒传〉》

苏州日报 20161125 B第03版

■朱栋霖


  读书界有言:“不读金圣叹点评的《水浒》,等于没读《水浒》。”
  《水浒传》是一部描写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成书于元末明初,作者施耐庵依据民间流传故事写成。施耐庵,一说江苏兴化白驹镇人,一说原籍苏州,因元末乱世,避居兴化白驹镇。
  金圣叹(1608—1661),原名采,字若采,一名喟,字圣叹,又名人瑞。长洲(今属苏州)人。金圣叹是一位卓越的文学批评家,有新奇独到的思想与文学见解。他精批精评《水浒传》《西厢记》,以《贯华堂批第五才子书〈水浒传〉》《贯华堂批第六才子书〈西厢记〉》问世。“金圣叹”的名字也因这两部书而流传后世。
  历来封建统治者和卫道士斥《水浒传》《西厢记》“诲淫诲盗”。他则把《水浒传》捧为经典:“天下之文章,无有出《水浒》之右者;天下之格物君子,无有出施耐庵右者。”“自《水浒》以外,都更无有文章。”
  他把这部写强盗造反的白话小说,评为堪与司马迁《史记》媲美的经典:“《水浒传》方法都从《史记》出来,却又许多胜似《史记》处;若《史记》妙处,《水浒》已是件件有。”他甚至拉出庄子、屈原、司马迁、杜甫这些经典作家,与施耐庵、董解元(王实甫)相提并论,其意在飙升《水浒传》《西厢记》的地位,标举《水浒传》《西厢记》为新的经典。
  金圣叹从全书结构入手,纲举目张,他揭露当政腐败,乱自上作,造反所为乃是“逼上梁山”。金圣叹以其敏锐思想、深刻洞察、犀利文笔直逼封建朝政黑幕,为黎明百姓造反行为伸张正义:“天下者,朝廷之天下也;百姓者,朝廷之赤子也。”“欲民之不衅,国之不亡。胡可得也?”
  古代的文学批评,是细读文本,在每页上下加眉批,每回开端、结尾加总评,具体分析、剖示作者的写法,呈现写作的妙处。这是一种细读原著的文学批评方法。金圣叹的批评,极力赞叹:“《水浒》所叙,叙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一般人读《水浒》只知这部小说故事好,却不解为何好,好在何处。金圣叹目光如炬,大胆犀利,又心细如发,写下了许多新颖的、独创的见解。这些批语开发了读者的阅读视野与心灵世界,读者有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快感。“百批”金圣叹名声大振,洛阳纸贵。各路书商热邀这位奇人为书肆评点小说。清代王应奎记载,当时几乎家家都有金圣叹的作品。
  《水浒传》流传的有120回本。但是金圣叹推出的《水浒传》却是70回本,到第七十回忠义堂石碣授天文、梁山泊英雄排座次,以卢俊义噩梦作结。
  “金圣叹腰斩《水浒》”,很快在全国流传。金本《水浒传》是清代流传最广的《水浒传》版本。一直到三百年后中国学术界还在讨论这个公案。
  金圣叹毅然决然砍掉了排座次后的所有情节,那一系列招安、征辽、平方腊等情节全被舍去。石碣授天文、英雄排座次恰是一个最痛快的高潮。这个结局保留了全书那股回肠荡气、豪壮跌宕的英雄气,读来令人痛快淋漓。金圣叹让那些窝囊事全然废弃,岂不快哉!
  金圣叹其实是在十七世纪中期的中国文坛重新提出了一个新的文学标准——“才子书”,他用一个新的文学标准重新遴选中国文学经典。要知道,《水浒传》是通俗小说,小说历来被视为不登大雅之堂,《西厢记》是戏曲,也不是文学正宗。更何况《水浒传》写的是流寇强盗谋反朝廷,《西厢记》淫词艳曲赞颂男女偷情。但金圣叹不以为然,他标新立异,冠以一个新名目“才子书”。他将通俗小说与戏曲提升到了与正宗文学经典一样的地位,这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理论创举。
  如果没有深邃的历史学思想和直面现实的勇气,金圣叹如何能成为代表一个时代的批评大家?
  金圣叹的才华还体现在他对《西厢记》的评点。他为《西厢记》洗刷罪名,给予这部书顶级的赞美:“乃是天地妙文。”在程朱理学主流思想强调“存天理、灭人欲”的社会环境中,众人都小心翼翼地避开一个最敏感的领域。只有金圣叹直言“此一事”性事,以他惯有的明快直率、麻辣尖锐,把这件事理说得透彻明白,凛然大方。
  这是一股时代的反叛思想。受到王阳明心学尤其是王艮泰州学派与李卓吾思想影响,汤显祖在《牡丹亭》中张扬情至,袁宏道提倡性灵,金圣叹的乡前辈冯梦龙大谈情教。这股鼓荡性情、放言情欲的思想潮流,从明代中叶开始到金圣叹生活的时代已有百年。承受这股个性解放思潮的激荡,金圣叹显然接过了李贽、汤显祖、冯梦龙的思想命题,发人未发,言人不言,举起了思想反叛的旗帜。
  金圣叹也因此触怒了统治者。顺治十八年(1661)二月初,因顺治皇帝驾崩,苏州的百余名秀才到文庙鸣钟击鼓,并到府堂跪进揭贴,揭露吴县县令任维初贪污暴虐,科场舞弊。参加哭庙者达到千余人。巡抚朱国治将抓押的秀才押送至南京审问,在此过程中金圣叹也被牵扯进去。该年七月十三日,金圣叹与其他十七名秀才被清政府斩于南京三山街。为了纪念包括金圣叹在内因反对贪官而遇害的十八名秀才,苏州百姓在阳山建造了十八人祠。

  作者施耐庵 金圣叹 年代 元、明
  □解读 朱栋霖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