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下卧麒麟

苏州日报 20141024 B第03版

■记者

阳山箭阙峰为苏州境内第二高峰,其西侧有阳抱山。山位于东渚镇东北部南山、宝山两村交界处,一称阳宝山、阳耙山或南山。山体南北走向,长700多米。山体由石英斑岩构成,并有花岗斑岩岩脉穿插,山有萤石矿,抗战时期曾遭日本人盗挖。在苏州100多座山丘中,阳抱山是高仅几十米的小丘,但论文化底蕴,它却是苏州的文化宝山。阳抱山背靠阳山,面朝太湖,地理环境极佳,背山面水属理想的归葬之地,千百年来一直被信奉风水的人们看作墓葬的首选地。阳抱山顶有春秋时期藏军洞,南北长10余米,洞高1.8米,底宽1米,口为0.6米,为大石覆盖,洞面堆放泥土,留有南北两个出口。山南顶部“吴王墓”是苏州考古史上至今规模最大的墓葬,山南麓有市级文保单位宝山遗址,北麓有春秋战国獾墩大墓,西南麓三梓堂有东晋古墓。还有汉郁林太守陆绩墓、三国鲁肃墓、元明清三朝昆山朱氏家族墓及清兵部侍郎蒋之逵墓等一大批名人墓葬,近代名士李根源认为:山上还有明代国子祭酒魏公校、山东巡按盛公昶等人的墓葬。古代的阳抱山是极其秀丽的,清代马葕《九日同友人登阳抱山》描绘了一幅恬静的江南乡村秋景图:“披衣散幽独,霁色满秋山……千峰来脚下,一径出人间。茅屋藏红树,炊烟引望还。”
  1983年3月,在阳抱山南麓发现宝山遗址,时代系西周至春秋。遗址总面积约2000平方米,文化层厚约0.8米。采集到磨光石锛、斜柄石钺等石器和夹砂红陶罐、原始瓷及云雷纹等硬陶片。
  阳抱山西坡坡长340米,村民采石时发现东晋古墓群。1991年7月,吴县文管会进行抢救性发掘。墓廓为青砖结构,由墓室、墓道两部分组成。共出土文物22件,其中一件青瓷羊,造型生动,釉色青绿,匀净晶莹。后又在山麓发现几处规模较小的“船”形古墓。
  2002年,在阳抱山山南一脉(俗称铜鼎山)山顶发现春秋墓葬。同年9月,苏州博物馆和吴中区文管会联手进行抢救性发掘。墓为长方形石穴墓,坐东朝西;底部东西长60米,南北宽20米;墓室长11.3米,宽5米,整体呈“甲”字形,墓室底部堆积厚达10厘米的积炭。其上有12件原始青瓷器,均为官窑烧制,胎薄精致、釉色均匀、器型规整。还出土了珠襦及玉管组成的玉敛葬,不计其数的绿松石穿珠散落土中。墓主极可能是春秋末期某位吴王。这是继浒墅关真山大墓之后苏州又一次发现的吴国王室大墓,也是苏州考古史上规模最大的墓葬。
  獾墩大墓在阳抱山北侧小峰上(南山村),年代为春秋战国,未发掘。2005年7月,在修复采石宕口现场发现獾墩顶部有东西长约40米的墓坑,为一大型墓葬。墓葬遗址为一墩一墓,是在基岩上堆筑的土墩墓,土墩有7层封土,曾被盗掘过。出土原始瓷碗、陶纺轮和玛瑙管、玉柱状器、绿松石珠、镶嵌类绿松石片等15件随葬器物。
  阳抱山有郁林太守陆绩墓,《新唐书·卷一九六》记载:“陆氏在姑苏,其门有巨石。(陆龟蒙)远祖绩尝事吴为郁林太守,罢归无装,舟轻不可越海,取石为重,人称其廉,号‘郁林石’”。明弘治中,监察御史樊君祉巡按吴中,移巨石至闻德坊(今察院场)北察院东侧,题“廉石”二字刻石上,郁林石改称廉石。今已移于文庙。民国时期,吴荫培立碣陆绩墓前;上世纪70年代,墓碑被砌建生产队仓库;2000年末,碑终失所在。
  山上还有鲁肃墓,鲁肃是三国时吴国名臣。清陈大赉《同吴太玄吊鲁将军墓》:“独寻前代迹……碑横不记春。涧边行蜥蜴,松下卧麒麟。再拜将军墓,还期一荐莼。”李根源《吴郡西山访古记》载:“程墓(清程孟雄墓)左近,有鲁肃墓,究在何处,不能实指。”后在“阳抱草堂”遗址附近找到乡人所指的“吴鲁肃墓”,李根源的结论是“待考”。现已无存。
  阳抱山上昆山朱氏家族墓葬群自元至清,安葬了昆山朱氏家族的数十位族人,其中有曾与倪云林一起堆叠“狮子林”假山的元代镇东行省儒学提举朱德润墓、明代指挥佥事朱质墓、贵州都指挥司都事朱懋化墓(现存墓志铭)、明末清初理学家朱用纯墓等。民国17年(1928年),李根源曾在阳抱山找到朱质墓碑。朱用纯字致一,号柏庐,其所著《朱子治家格言》几百年来一直被人们视为经典,其中“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等句,脍炙人口,至今仍被许多人奉为座右铭。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