崧泽文化大型墓葬群现世

苏州日报 20040121 一卷83页

■苏菁、吴云赞

一只只大小不一的盂、钵、罐造型各异,纹饰生动;还有瓷灯、泥制灰陶壶、龟形水盂……更是精致细腻,创意丰富,让人浮想联翩,虽然它们已在地下深埋了5500多年,但当今天重见天日之际依然色彩绚丽。经过了近一个月的挖掘,上月中旬在吴江市同里中学发现的崧泽文化遗址考古工作于15日暂告段落。据介绍,此次考古共有两大收获:一是探明了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同里就是当时人群集居之地,同时在该遗址下面,可能有一个崧泽文化时期大型的墓葬群。其考古价值,堪与昆山绰墩山遗址相媲美。二是出土了一批珍贵的文物共100多件,其中3件可能将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去年12月12日,吴江同里中学教学楼建造工地上,施工的民工们突然发现土里有很多陶片,富有文保意识的学校教务主任闻讯后当场要求停止施工,并速将此事报告镇文管所。当天中午,经赶到现场的苏州市博物馆副馆长、研究员张照根考证,这些出土的陶片大部分是距今5500多年的崧泽文化时期的文物。当月15日,一个由8人组成的苏州博物馆考古队正式进场,开始考古挖掘工作。

    据资料显示,崧泽文化在考古学上是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延伸的一个重要时期,它上承马家浜文化下接良渚文化,处中层环节。去年11月30日,我市吴中区甪直、郭巷曾发现崧泽文化晚期的遗址。据张照根估计,此次发现的墓葬应属于崧泽中期。

    在同里镇静议馆考古队驻地,张照根就此次考古情况向记者作了详细介绍。这次考古挖掘共涉及10个墓葬。从墓葬呈南北方朝向以及墓葬中出土的物品中有玉镯、玉管等8件精细玉器等特征来看,这批墓葬在崧泽文化中期等级较高,其中一号和二号墓的墓主身份较为高贵。由于崧泽文化时期正是人类文明处在母系社会时期,因此出土的物品中大部分是居家日常生活用品,并极具阴柔之美。如一只用来盛装食物的盂,上下是大小圆盘,中间的柱形表面则分别刻有稻穗,菱形镂空以及丰富的线条,图案栩栩如生。再如一只泥质四足灰陶壶则体现了当时制造者巧夺天工的创意和较高的工艺水平。壶是用清泥制作的,泥质非常纯,无一丝杂质,可以推测事先经过精心淘洗;在造型上,它有别于同时代的壶,上圆下方,下面还是四足微向外翘。壶中间在圆形向方形过渡时,线条圆润自然但又棱角分明。据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张敏称,此壶可能将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此次墓葬还有一个重大的发现,那就是大量分布规则的红烧土。据史料记载,一般红烧土大量集聚之地,是古人用来举行宗教仪式的场所,即祭台。而墓葬大都就以祭台为中心分布在四周。根据这一特点,考古队员们为考查这个墓葬的大致布局,在其东西两边分别打了两条斜坡,以从红烧土的倾斜态势来确定该祭台的大小。但令人意外的是,他们没有找到红烧土的边缘,却发现了这个墓葬是覆盖在这个祭台上的,考古学上称之为“破位”。据此,张照根推断,原来正在发掘的墓葬与这祭台不属于同一时期,它另有一个祭台,与这批墓葬同一时期的墓葬还有很多,现在发掘的只是其中很小部分。二是从这个祭台如此大的规模看,在发掘的墓葬下面与之平行的应该还有一个庞大的墓葬。为了得到证实,考古队将南京博物馆考古研究所所长张敏及省里崧泽的文化专家请到了同里。经过考证,专家们一致同意了苏博考古队的推测,并建议考古暂告段落,以通过详细论证后,再进行第二轮发掘。由此推断,同里镇形成于宋代但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是人口聚居之处,考古学上名为“二级聚落”。

    此外,考古队员们还在墓葬的周边发现了一口古井和多个灰坑,从中出土了许多崧泽文化晚期至宋代的物品,其中有橘红色的彩陶灯、书房中为砚池加水的龟形水盂等。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