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四大古村落 缘何都在太湖边?

城市商报 20140812 A第02版

■吴梦奇

不知不觉中,商报的团队里多了好几位90年的年轻人。
  因为年轻,他们活力四射,冲劲十足;因为年轻,他们的视角更独特,反应更敏锐。虽然,刚刚走上新闻岗位的他们,难免各种稚嫩。
  这是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一个崇尚创新的时代,我们更需要这种不走寻常路的敏锐。
  《90视角》,便是商报为这批年轻人创设的舞台。
  我们一起期待。

  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等联合公布了2014年第一批列入中央财政支持范围的中国传统村落名单,327个中国传统村落入选。
  其中,江苏省共有4个村落入围,它们都在苏州。再细看,这4个村落分别是东山镇陆巷古村、三山村和金庭镇明月湾村、东村村,都在太湖之滨,相距不远。这是巧合还是必然?
  记者一番探访,归纳出四大原因。正因为如此,才使得这里包括这四大村落在内的古村落群具有更好的基础,得到了更好保护。

  □商报记者 吴梦奇 张鹏/文 张鹏等/摄

  吴越江南
  古来便是富庶之地

  殷商末年,泰伯千里奔吴,举族南迁,建立勾吴国,将中原文化和太湖文化结合起来,奠定下吴文化的根基。经过世代繁衍,碰撞交融,人杰地灵的东、西山又成了吴越王族权贵养殖、游猎、采集的地方,吴王夫差曾携西施在此避暑、赏月,消夏湾、明月湾、画眉池,一个个令人神往的古迹还能在西山找到。到了秦朝,这儿已经有集市了,世代发展,延至宋朝,形成了较大规模的集镇。
  这儿湖水丰沛,这儿鱼米富饶,这儿山林毓秀,这儿宛如世外桃源,这儿符合了中国古代隐士的所有幻想。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平民百姓,中国古代文人对山与水的热爱都达到了疯魔的程度,他们将山水融于笔尖、画纸、绣面、玉石、核雕、木刻,都在表达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退隐一处山林,寄游山水之间,放情世俗之外。
  太湖流域的东、西山正是这样的地方。
  北宋末年,中原大乱,山河飘摇,宋高宗带着小朝廷举国南渡,大批中原贵族、官宦、仕商都一起随宋室南迁,途经被太湖环绕的东、西山,隐居于此,安家立户。宋哲宗的女婿、驸马郑钊扈从高宗南渡,最终定居东山。事实上,后来东、西山的名门望族大多数是南渡贵族的后裔。宋室南迁这一历史变化,给东、西山带来了空前的经济繁荣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到清宣统年间,东山人口已经达到了6万。

  名人辈出
  归乡建宅成为传统

  宋室南迁带来的中原文化,大大丰富了东、西山地区的原始太湖文明,世家贵族的文化也在这里传承留世,绵延后代,出现了政治、军事、科技、教育、金融、文学、艺术、商业、医药等各个方面的一大批人才。明清时期,光东山籍的状元、进士就有44名,知县府第以上官员149名。
  据东山文史研究者严家伟介绍,因为地狭民稠,东、西山一带居民很早就外出经商,足迹遍布江浙沪、湖南湖北等。早在明朝中叶后,东山就形成了商人集团。
  东山席氏正是以经商起家的名门大族,他们北走齐燕,南贩闽广,吴会荆襄,往来车毂,尽为席氏之货。东、西山的商人也一起被称为“钻天洞庭”。
  清末民初,席氏家族大批子孙前往上海从事金融行业,家族日益兴旺。1933年,席启荪回家乡耗巨资建造席家花园,纪念先祖曾在此迎候康熙皇帝的圣驾。如今的席家花园,是东山古建筑里宝贵的一颗明珠,项羽攻占咸阳后曾大呼,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确实,“衣锦还乡”正是我国传统的一种价值观念,这既是中国人落叶归根不忘根本的表现,也在很大程度上造福了自己的家乡。
  严家伟说,东、西山古村落价值的提升也来源于此。
  经商致富或官至显贵后,这些人回到家乡大兴土木,建造了大批规模宏大、装饰精美的宅第,形成了许多像明月湾那样规划严密、布局合理、配套齐全的村庄和集镇,并形成了衣冠礼乐、博采人文的大邑之风,这种状况在清朝乾隆、嘉庆以及道光年间达到了鼎盛。

  交通闭塞
  古村落因偏得福

  波光潋滟的太湖水,一条银链飞舞而出,绵绵十余里,飘散在太湖群岛之间,蜿蜒起伏,直抵太湖湖心。
  这正是1994年通车的太湖大桥。大桥连接胥口与西山岛,由各具特色的三座桥组成,连通度假区中心区渔洋山、长沙岛、  叶山岛和西山大庭山。太湖大桥的建成,极大便利了岛陆交通,现在我们去东、西山,从市区出发,一个多小时就能轻松抵达。
  但在二十多年前,还没有建成太湖大桥的时候,西山居民的出行只能靠轮渡或自己驾驶小船。虽说水运发达,但水上交通到底不如陆路便利,也因为这个原因,东、西山的经济一直不能迅速发展。
  不过,对于岛上的古村而言,却是因偏得福。
  据《西山镇志》主编邹永明介绍,一方面,交通的不便使得岛外进来的人很少,这在很大程度上防止了古村被破坏;另一方面,由于交通闭塞,当地经济一直发展不起来,许多年轻人离开西山去岛外打工,古宅虽然经久失修,却也有幸保存下了原始的建筑构造。

  水源保护
  减少发展潮流冲击

  清晨薄雾淼淼中,烟水从天而降,包罗万象,奇峰峻岭若隐若现,恍如漂游水中。水天向晚之时,树影霞光,重林叠嶂,棹歌归浦,梦入桃源胜境。这一湖三万六千顷,包孕吴越,横跨江浙,因为它,才有了“苏湖熟,天下足”。
  烟波浩渺的太湖水,不仅是风光绮丽的自然景观,更是苏州城最重要的生活用水来源,而坐落在湖中的东、西山,它的一举一动都与太湖水息息相关。
  据邹永明介绍,上世纪九十年代,为了保护太湖水源地,西山岛关闭了所有采石、开矿、石灰等方面的工厂,全镇所有工业企业转移到远离太湖的工业集中区,严禁新上工业污染项目,从源头上减少污染源,一时间,工业在西山岛上迅速消失。
  在东、西山,不仅工业严格被禁止,围网养殖也大幅度被拆除,房地产的发展同样受到了限制。2010年,8000亩东太湖水域退田还湖,并逐步改造成为一片湿地保护区,改善太湖水质。
  这一系列措施,极大程度上保护了太湖水源,同时也让这些保护区周边的古村落没有像其它很多地方一样受到现代工业的冲击,得以更好地保存。

  【古村名片】

  陆巷古村

  位于吴中区东山镇太湖边的陆巷古村发源于南宋,距今近千年,是一座保存较为完整的古村落。陆巷是明代正德年间内阁首辅王鏊的故里,王鏊曾连捷解元、会元、探花,其门人唐伯虎称他为“海内文章第一,山中宰相无双”,而王鏊母亲姓陆,其村因此得名。
  陆巷是目前江南建筑群体中质量最高、数量最多、保存最完好的古村落,村中有明代老街、三元牌楼,各种厅堂鳞次栉比,惠和堂、宝俭堂等三十多幢明清古建筑保存完整,面积达上万平方米,因此被誉为“太湖第一古村”。2002年播出的电视剧《橘子红了》曾在陆巷取景,使这个太湖古村名扬四海。

  明月湾古村

  明月湾古村位于太湖西山岛,传早在春秋时已形成村落,吴王与西施曾来此赏月,村上至今仍保留着西施当年洗妆的画眉泉遗址,状若棋盘的山村格局一直完整地保存至今。村上现存的房屋多数建于清乾隆年间,包括礼和堂、礼耕堂、瞻禄堂、薛家厅、黄家祠堂等。这些宅第和祠堂,有精致典雅的砖雕、木雕、石雕,有的还有华丽的苏式彩绘,而且这些古建筑分布较集中,并绕以长达1000多米的石板街,更能体现江南古村的原始风貌。村口有古香樟一株,高25米,胸径2米,寿已千年,仍十分茂盛。自古以来,明月湾就是文人雅士的向往之地,白居易、皮日休、陆龟蒙、沈德潜等著名文人,都留下了赞美明月湾的诗文。

  三山村

  东山镇三山村位于三山岛上,是太湖中一大二小的山岛,一为主岛三山,余名泽山、厥山,主峰海拔81.2米。三山岛风光旖旎、环境幽绝,有“小蓬莱”美誉。有板壁峰、十二生肖石等奇异石景,还有距今一万余年、被称为“三山文化”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及哺乳类动物化石遗存。
  三山岛位于江浙两省交汇处,历史上曾是太湖水上交通的著名驿站,往来船只多在此休整,明清时期达到全盛。由于这座太湖孤岛交通不便,至今仍完整保存了清俭堂、师俭堂等一批明清时期的古建,还可以让人们追忆一番三五百年来历史风云的踪影。

  东村古村

  东村位于太湖西山岛北部,建村于秦末汉初,因商山四皓之一的东园公曾隐居于此而得名,古称东园村,简称东村。南宋初年,北方贵族大举随宋室南迁,大批贵族到西山定居,给西山带来了空前的繁荣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明清时期,西山不少人外出经商,足迹遍布全国,且多数因经商而致富,他们回到家乡建造了大批规模宏大、装饰精美的宅第。东村现存的古建筑,大多建于这一时期,且有着鲜明的西山地方特色。
  因为经济和交通制约,东村的古村风貌保存状况较西山的其它地方要好,村中的道路至今大多仍为石板与青砖原貌。现有古宅包括芳柱堂、慎思堂、瑞木堂、留耕堂、绍衣堂、敦和堂、敬修堂等,另有棲贤巷门、永安桥、东园公祠等古迹。这其中以敬修堂规模最大,价值最高,这座清代古宅据称曾是乾隆皇帝当年金屋藏娇地方。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