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塘祈福 过原味中秋

苏州日报 20160916 A第03版

■胡毓菁



  昨天,虽然天公不作美,阴雨绵绵,但在姑苏区山塘历史街区景区,做月饼、折香斗、祭月等传统中秋民俗活动接连上演,吸引了不少冒雨游山塘的市民、游客驻足,感受姑苏民俗特色。

  模板中“敲”出祈福月饼

  中秋节在农历八月十五,时值三秋之中,“中秋”之名便由此而得。这一天,苏州人家家户户都有吃月饼的习俗。这是因为月饼饼如满月,象征着天上月圆,人间团圆。“老山塘”徐文高今年70岁,在他的记忆中,儿时的中秋是“一碗芋艿、半只月饼喷喷香”。他说,以前每到中秋,家人都会到离家不远的一家小店中买回几只月饼。母亲则会烧好一锅糖芋艿,给家人都盛上一碗。由于人多饼少,一家人经常要将月饼分半品尝。“因为吃得少,就更加觉得月饼的珍贵和美味。关于月饼的这份记忆也就一直留在了脑海中。”徐文高说。
  “以前,有不少苏州人还会自己做月饼。”昨天,苏州民间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主任钱杏珍特意带来了自己珍藏的两块月饼模板。在山塘街商会博物馆门前,她和沈建华、沈铭珏几位巧手阿姨一起,现场做起了传统苏式月饼。木质模板当中挖空,底部雕刻着精细的线条、圆圈及花纹图案,分别呈现出蝙蝠、鲤鱼、灯笼等造型。阿姨们将裹着豆沙的面团填进模板中抚平,然后将模板反过来在桌上轻轻敲打几下,寓意着“年年有余”“吉祥红火”“福至中秋”的月饼就做好了,蒸熟后就是一道又香又糯的中秋美食。“每年,我都要用这模板做月饼,制作的过程也是一种对传统民俗的回味,很享受。”钱杏珍说。

  折“香斗”期盼生活丰衣足食香斗”

  吴中旧俗,中秋夜家家都要在庭院里放上供桌,供上月饼以及菱藕、石榴、柿子、白果等时令瓜果“斋月宫”。此时,“老苏州”还要做的一件事就是焚香斗。传统的香斗在香店里有售卖。其用线香编制而成,形状像座宝塔,斗面上有纸扎的月宫,十分精致好看。“斋月宫”时,人们会将香斗上的线香点燃,到线香将烬之时,就把香斗移到庭前,焚于月下,祈福中秋。
  昨天,在山塘街上,“老苏州”陈小玲、王建珍用彩纸折起了香斗,吸引了往来市民和游客的目光。她们一边折纸,一边向大家介绍着“焚香斗”的民俗。陈小玲说,“斗”在以前是一种称量器具,呈方形或鼓形,常常被用来称量粮食。民间还有“日进斗金”的说法,认为斗里装满了东西是丰收圆满的意思,中秋焚香斗也就表达了人们对未来丰衣足食生活的一种期盼。“原来的香斗是用线香做的,现在我们用彩纸代替,虽然材质不同,但寓意的内涵是不变的。”陈小玲说。来自上海的游客周小姐对传统香斗很感兴趣,现场拿着彩纸学着折了起来。一只香斗折好,她还跟着陈阿姨学折纸工小兔子。她表示,吴地民俗很有意思,年轻人应该多多了解,感受传统文化内涵。

  祭月仪式还原吴地中秋礼仪

  每年的祭月仪式都是山塘历史街区景区中秋民俗活动中的重头戏。昨晚,祭月仪式设在山塘商会博物馆内。祭月现场安放祭桌,祭桌上摆着香烛以及月饼、葡萄等祭祀物品。身着汉服的祭者点烛燃香,诵读祝文,献酒作揖,祈愿美好。整个祭月仪式庄重肃穆,表达人们祈求月神降福人间的美好心愿。
  “我们小时候的祭月活动比这还热闹。”家住山塘街的78岁老人潘水根说,小时候,到了农历八月十五这天,山塘街陕西会馆处就会有祭月活动。祭桌上摆放的除了月饼和糖芋艿之外,还有鲜藕、水红菱及时令水果。祭月时,也有点香烛,诵祝文等环节,此外,大家还要虔诚地焚香斗。看完这一套仪式后,年幼的他会骑跨在祖父肩膀上,手提一盏红灯笼,去山塘街看花灯走月亮。回家后,母亲则会端出早已准备好的瓜子、月饼、水果,一家人坐在庭院里赏月聊天,其乐融融。
  据悉,今年,山塘历史街区景区的中秋祭月活动已进入第八个年头。目前,其已成为山塘传统民俗活动的一大品牌。去年,央视国际频道还曾面向全球现场直播山塘中秋祭月的民俗活动。“通过现场展示、体验的形式,向大家展现‘老苏州’的传统生活场景,这是对传统吴文化的一种弘扬和传承。”一直积极参与活动组织、策划的钱杏珍表示,山塘历史街区景区有着丰富的历史遗存和文化积淀,通过“中秋祭月”这样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将进一步丰富山塘旅游文化内涵,加强市民、游客的参与互动性,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优秀的吴地民俗文化。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