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风俗“秀”出新面孔

苏州日报 20160602 A第03版

■袁艺



  离端午节还有一周的时间,粽子却已全面占领苏城各大商场超市的重要位置。记者走访市场发现,今年,芒果西柚、巧克力摩卡等“国际范儿”十足的新式粽子尤其受年轻消费者的欢迎,一些讨巧的商家还给粽子“穿上”前卫的包装,让人们在买粽子的同时也能“秀”出时尚。
  传统风俗习惯是传统文化的发展载体,保持传统,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才能永驻。而保持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传统民俗也要融入现代生活的元素,这样才能焕发出新活力。当下的吴风节俗正在悄悄经历这个过程。

  看点一:新与旧融合新苏州评弹新版昆剧大放异彩

  今年“五四”青年节,苏州大学东吴艺术团的十二位女生亮相中央电视台,献唱新苏州评弹《闪亮的青春》。《闪亮的青春》是苏大特邀苏州评弹学校专业教师、市音协和曲协副主席陈勇作曲的。“新苏州评弹是个宽泛的概念,主要针对传统评弹而言”,陈勇说,“新颖的创作形式是为了让苏州评弹走向更广阔的天地,但苏州评弹的基本形式是绝对会保留的,比如苏州方言的词语及语调的韵律感。”
  昆曲跟评弹有着相似的发展路径。苏州市昆剧院演员俞玖林因演绎由白先勇改编的青春版《牡丹亭》获封“昆曲王子”。他说:“新版的昆曲剧本首先要保证昆曲的原汁原味,然后在其他方面进行改良,贴合现代审美的要求。”他举例说,现在昆剧的舞美更精致,表演中加入幕间音乐和舞蹈音乐,渲染舞台气氛。“‘昆虫’中不乏喜爱新版昆剧的年轻人”,他说。
  苏州传统文化的创新不仅存在于文艺领域。松鹤楼自2013年起陆续在苏城开出“松鹤楼小馆”,行政主管陈春燕说,小馆的菜品精致、分量偏少、价格略低,主要迎合年轻消费者。此外,松鹤楼引进现代设备,通过无菌处理,在不添加防腐剂的条件下让苏式糕点的保质期大大延长。

  看点二:民俗衍生品丰盛
  文创产品让游客把苏博带回家

  “民俗热”不光“热”在民俗本身。近年来,苏州民俗文化的衍生品越来越丰盛。
  苏州博物馆是展示吴地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丰富的馆藏、古建、展览为其赚足了人气。不过单是“到此一游”,仿佛还不足以尽兴。为了进一步提升苏州文化的影响和地位,苏州博物馆提出了“让观众把博物馆文化带回家”的文创理念。如今,在苏州的主要文化场所都能见到苏州博物馆的文创产品。目前,苏州博物馆开发的文创产品包括出版物、家居装饰、文具、日用百货、首饰手表、服装鞋包、玩具、复制品等十大类合计3000余款。产品的文化属性涉及馆藏文物、古代艺术、现代艺术、苏州刺绣、博物馆建筑和忠王府古建筑等八个方面。
  “小娘鱼”“家主婆”“拎得清”……购买洞庭山瓶装水,还能顺道学学苏州话。去年夏天开始,洞庭山推出具有苏州文化特色的包装瓶,每种瓶子介绍一种苏州俚语,现在苏州市场上有超过六成的洞庭山瓶装水采用此包装。“瓶装水的销售范围最广,我们希望在更新品牌战略的同时,肩负起传播本地文化的担当。”公司市场推广人汪先生介绍说。

  看点三:DIY体验走俏
  逛书店还能跟着老师学“苏作”

  台湾诚品大陆首家旗舰店“诚品生活苏州”去年底正式开业,其中的创意体验空间也备受瞩目。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与诚品公司合作开出了“苏作”文创平台,集合苏扇、核雕、苏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市民可在其中亲手参与制作。该院科研产学处处长秦怀宇介绍,学校有专业教师定期到诚品授课,校企合作的目的在于进一步深耕和传递苏州本地文化。根据诚品公司的数据,诚品苏州每月人流量25万左右,该院的文创专柜每月人流量约5万,也就是说,诚品苏州到店的游客每5人中便有1人会光顾“苏作”文创平台。
  吴风节俗中,二十四节气是随季节变化最贴近人们生活的。昆山巴城镇绰墩山村的一家农场将二十四节气农俗体验做成了田园亲子游项目。小满采摘枇杷自制枇杷酱、冬至采摘蔬菜制作冬至团子、清明采春茶……每个周末,农场总会迎来十几个家庭,他们在自然野趣中不亦乐乎。指导此项目的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教师李管奇认为,二十四节气本就是和农业息息相关的,这些田园耕作活动为现代人感受农耕文明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

  专家意见:
  民俗是生活的一部分肯定要跟着人走

  对于苏式民俗焕发出新活力的这些现象,苏州博物馆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理事沈建东点评说,这体现了民俗本身的四大属性,即传承性、变异性、地方性和时代性,民俗是“人们生活方式的一部分,肯定是要跟着人走的”。
  在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吴文化研究所所长余大庆教授看来,把传统民俗融入现代生活是苏州特色文化内发振兴的重要策略。所谓内发振兴,即源自本地居民实际生活需要,而非外部插入的文化工程。他说,现代化和全球化给我们带来舒适生活的同时,也使各地独具特色的传统生活方式流失而趋同,人们不免生发出现代乡愁,缅怀昔日虽简朴却温馨的生活。余大庆说:让人们抛弃现代生活“是不可能的,只有鼓励人们尽量保留一些生活习惯,或让传统习俗适应新的生活环境,这样才能真正保留、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沈建东提醒,传统是文化前进的基础,在传承民俗的过程中,尊重传统是第一位的,要汲取古人的文化精华为今人所用。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