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腊八粥 吃出新年味

苏州日报 20160117 A第03版

■顾志敏


  □苏报记者顾志敏

  今天是农历腊月初八,也就是民间俗称的腊八节。腊八节在中国人一年的传统节日中并不算非常重要,全国各地的腊八习俗也不多。但有一样是必不可少的,就是一定要喝腊八粥。
  中国人喝腊八粥的历史,仅书面记载的也已有一千多年了。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

  腊八粥曾是穷人心中的“佛粥”

  说起腊八粥,大家几乎都尝过,但若是讲起腊八粥的起源,恐怕很少会有人知道。
  据传,吃腊八粥的习俗源自佛教。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经过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作纪念。有的寺院会在腊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钵盂,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食材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传说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穷人把它叫做“佛粥”。
  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腊八节和腊八粥也就逐渐在民间兴盛起来。直到如今,每年到了腊八这一天,寒山寺、西园寺等寺院都有“施粥”风俗。今年,定慧寺准备了超过2000份、咸甜不同口味的腊八粥,在腊八当天一早开始发放,市民可根据自身需要,按需领
  取。
  伴随着腊八粥传下来的爱心也得到了延续。近日,姑苏区葑门街道觅渡社区请来社区残疾人,和他们一起熬制腊八粥,不仅暖了大家的胃更是暖了心。平江新城万达社区的团员青年和幸福驿站的志愿者们,准备了一碗碗暖暖甜甜的腊八粥,送给寒冬里仍在辛勤工作的环卫工人们。平直实验小学的学生从家中搜集了多种原料制成腊八粥,走进社区和培智学校送粥。
  石路街道彩香一村南区社区在社区内征集到了东北、江西、山东、内蒙古等7种腊八粥的制作方法,邀请了十余省份的居民聚会,分享各自家乡的腊八习俗。居民在社区欢聚一堂,也不忘为辖区单位外来务工人员、空巢老人送去腊八粥,送去关怀。

  粥做法不一苏州人还吃“荤腊八”

  腊八节喝腊八粥,这是各地都有的习俗。腊八粥做法不一,食材也多种多样,莲心、花生、红豆、糯米、桂圆、枸杞、蜜枣、胡桃仁、松子仁、鸡头米、红枣、栗子等不一而足,放入粥中的食材数量,看各人家的喜好。但因为腊八粥的习俗出自佛教,所以不管食材种类、数量、口味如何变化,都是素食,因此也叫“素腊八”。
  而在苏州,却还有一种“荤腊八”。顾名思义,“荤腊八”中的食材必定有荤食。13日,观前街道西北街社区请来美食达人张雪军现场制作腊八粥,并向居民们介绍苏式腊八粥的特点。张雪军介绍,老苏州的“荤腊八”的食材主要是咸肉、黄豆芽、芋艿、香肠、火腿、黑米、白菜、青菜等。
  熬制“荤腊八”时,先把除白菜、青菜以外的食材切成细丁,和米一起倒入锅中,加水慢慢熬,等到快煮熟的时候,将切好的白菜、青菜倒进去,文火煮一两分钟就可以了。“闻起来,比‘素腊八’香得多了。”张雪军介绍,“素腊八”里有赤豆、蜜枣等,所以味道是甜的,因此也叫“甜腊八”,而“荤腊八”里有咸肉、香肠,虽不加调料,仍有咸味,所以又叫“咸腊八”。
  在张雪军的童年印象中,苏州城内的贫穷人家是吃不起“荤腊八”的,只有那些富庶的大户人家,到了腊八,才会精心熬“荤腊八”。

  腊八前后寒冷生活应慢而不闲

  “数九寒天,冷在三九。”腊八正值最寒冷的三九天,民间有俗语“腊七、腊八,冻掉下巴”,正是说明腊八前后的寒冷。因此,这一时期,养生更应注重“藏”,注意保护阳气,早睡晚起,切记不要通宵狂欢或熬夜加班,在生活节奏上可以适当“慢一点”。
  民间有“夏补三伏、冬补三九”的说法。在“三九”寒冬时节,人应多吃羊肉、牛肉等高热量的食物。自古就有“冬吃萝卜夏吃姜”的说法,因此,在冬天吃点萝卜等寒凉食物,可以起到滋阴的效果。另外,适当吃一些藕、梨、萝卜、白菜、竹笋、木耳等食物,还可散发体内淤积的热量。
  三九天,记得睡觉前用热水泡脚,不仅能驱寒,消除上班的疲劳,还可以促进睡眠。在寒冬的日常生活中,保持搓手的习惯对身体健康大有好处,一是能锻炼手指,使手指更加灵活自如,对大脑也有一定的保健作用;二是可以促进手部血液循环,防止冻疮发生;三是工作在室内的人经常搓手,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预防感冒。
  但腊月里的慢生活并不代表可以真正享受“冬闲”时光。进入腊月,就要开始为迎接春节而忙碌了。虽说过年应该从腊月廿三“过小年”开始,但苏州人有句俗语叫“过完腊八就是年”,喝了腊八粥之后,年味就渐渐重了起来,生活就要开始进入过年的节奏,置办年货等一些年前的准备工作都要开始操办起来了。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