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艺人的三十载“元宵灯彩缘”

姑苏日报 20150306 A第07版

■高小花

本报记者 高小花 通讯员 陈燕丹
  元宵佳节,老苏州有闹灯会、猜灯谜、提灯笼的习俗,元宵夜更是要赏灯、祈福、“轧闹猛”。从古至今,元宵灯彩也映照了人们的幸福生活与美好心愿。在白洋湾街道宝祥苑里,有一位与“元宵灯彩”相依相伴30年的老人。30年来,凭借精湛的手艺,老人走遍全国,还前往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阿联酋等国为其“定制”参展灯彩,从早前传统的宫灯、人形灯、吉祥龙凤灯到现今的“草泥马灯”、“喜羊羊灯”、“机器人灯”等流行灯彩,这位老手艺人扎灯无数,也与“元宵灯彩”结下了不解的情缘。

  老照片重拾“灯彩记忆”

  “我当学徒那会,厂里的灯彩以传统的宫灯、人形灯、吉祥龙凤灯为主,现在的灯会灯彩加入了不少流行、时尚元素”看着一组组发黄的老照片,徐云明老人介绍说,老照片上,记录着他这三十年的“灯彩情缘”。
  61岁的徐云明现在住在宝祥苑小区,初次与灯彩打交道时,老徐仅仅是为了生计,而在一次次的灯彩制作与创作中,他渐渐地找到了乐趣,一头扎了进去,一干就是30年。在他家原先的一室一厅的老房子里,各个角落、书架上都堆满了“样板书”、小工具、手工创作品。家里“太挤了,全是他的家什。”老徐妻子为此没少抱怨过,早年,有几个同行见老徐家里摆满了灯彩书籍,就向他高价购买,都被他婉言拒绝了。老徐笑了笑,回过头又拿出一沓老照片来,指着照片自豪地说:这张照片是去印尼做灯彩展时拍“的,那次灯展当地电视台还对我和同伴的作品进行了报道呢。”新加坡、阿联酋……翻过每张照片,老徐都会自豪的介绍一番。

  “五湖四海”灯彩如数家珍

  “很多人认为制作灯彩只是个技术活儿,但我认为,它更是项脑力活儿,样式新颖才有人喜欢,因此,设计很重要”徐云明说,灯彩的制作季节性特强,国内外对灯彩的观赏角度、喜好还有所不同,外国有华人的地方,更思念家乡,也就更重视办好当地的元宵节,国外元宵灯会的阵势可一点不输国内。灯彩又分为南灯和北灯,苏式灯彩因其用料考究、做工精细、色彩丰富,在很多地方都很受欢迎,后来,还有了“美人灯”、“动物灯”和时尚灯等等。谈起各地灯彩,老徐如数家珍。原来,这30年,老徐参加了国内、国外不少的灯彩展,近的有寒山寺灯展、古胥门灯会、姑苏灯展等苏州灯会,远的有安徽、新疆等地的灯展,还有印尼、新加坡、阿联酋等地灯展。
  在“定制”灯彩前,他往往还需要对当地的风物人情、自然环境进行初步了解,要不就会“水土不服”。让他印象最深的是第一次去印尼“定制”灯彩的经历,印尼雨多湿气重,原本他和两个同伴为展会定制的灯彩是想用浆糊粘合的,由于湿气重、风大,作品很久都不能粘合,即便粘合了有的也不甚牢固,时间久了还会发霉。时间很紧,由于老徐手艺好、点子多,大伙就找他拿主意,在与主办方商讨后,老徐他们就用502胶水代替了浆糊作粘合剂,而这批参展作品非常受欢迎。

  当“义师”让传统代代相传

  去年,老徐一家搬进了宝祥苑,房子大了,可老徐并不开心,原来在搬家过程中,家里的那些做灯笼的样板书、工具、作品被家人落下大半,几个心爱的作品还弄丢了,称手物什不齐了,要搞点创作出来也难了,这让他很是郁闷。社区在走访中发现了老徐的心事,于是借助社区“助翼汇馆”为老徐开设了一处“手工义师”公益传授点,免费为社区里的居民和小朋友们传授灯彩制作等手工技艺。这个春节、寒假里,就有不少居民和学生前来“拜师学艺”。小区里残疾人较多,为了让残疾人掌握一门技术,更快融入社会,老徐还打算为每个残疾人增开义授课程,让他们在“公益传授点”多看、多学、多实践。
  “能在社区里将传统技艺传播给大家,让传统手艺代代相传,还能帮助一些残疾人获得一技之长,确实挺开心的。”老徐说,“现在来学做灯彩的人越来越多了,不管是苏式灯彩还是南灯、北灯,让这些传下去就能照亮历史文化的彩色记忆。”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