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头米金盒入宫 荸荠做周岁礼

姑苏晚报 20160814 B第02版

■沈建东


  ■沈建东
  苏州自古出产以“水八仙”为主的水生植物群落闻名,有莼菜、塘藕、南芡(鸡头米)、茭白、水芹、荸荠、茨菰共计八种类,俗称“水八仙”,其中芡实可算是水八仙里的贵族,而荸荠则是水八仙里的平民。但对于喜爱水八仙的苏州人来说无论“贵族”还是“平民”都是餐桌上的珍宝,养生的
  妙品。
  芡实,苏州人俗称“鸡头米”,晒干可入药,有健脾补肾,补中益气之效。宋吴自牧《梦粱录》卷十八云:“鸡头,古名‘芡’又名‘鸡壅’……独西湖生者佳,却产不多,可筛为粉。”卷四又讲到当时临安买芡实皆贵族官僚,其云:“鸡头亦有数品,若拣银皮子嫩者为佳,市中叫卖声不绝,中贵戚里,多以金盒络绎买入禁中,如宅舍市井欲市者,以小新荷叶包裹,掺入麝香,用红小索系之。”看来那个时候芡实产量小,物以稀为贵,进入宫廷还要以金盒装饰,更不是一般人享受得起的。
  古人认为菱花向阴,芡花向阳,故菱性寒,芡性暖。六月紫花结苞如鸡头状,故称鸡头。苏州出产的芡实是南芡中的佳品,清香软糯属第一。《古今图书集成·草木典》说:“鸡头,实大而甘,植荡田中,北过苏州,南逾嘉兴,皆给于此。浙之西湖有之不及此也。”在苏州地区湖荡多种之,采而剖之,咬壳出粒,色白如珠,入药充饥,味腴糯,以葑门外出为最好。清初诗人沈朝初《忆江南·咏鸡头》词云:“苏州好,葑水种鸡头,莹润每疑珠十斛,柔香偏爱乳盈瓯,细剥小庭幽。”
  鸡头米好吃,可剥鸡头米是个耐心的活,先将鸡头扒开,把一粒粒的鸡头粒拿出来,洗掉粒上的薄衣,然后手指带上铜或铁的指甲,拿起一粒,轻轻剥开外面淡咖啡色的壳,一粒珠圆玉润般的鸡头米就算剥好了,再把它放在清水里存着,再剥第二粒,如此反复,直到完成。一斤鸡头,剥好成米仅二两多点,如今在苏州的葑门横街,入秋后鸡头米上市,会有许多妇女一字排开,在街边一边剥一边卖鸡头米,成为了苏州老街的一道独特市井风景。苏州人讲究吃新鲜的鸡头米,清水煮开,放入新鲜的鸡头米粒,略煮二三分钟即可,起锅撒点糖桂花,清香宜人,称桂花鸡头米。但若捣为粉则真味尽失,明文震亨《长物志》云:“芡实昼合宵展,至秋作房如鸡头,实藏其中,故俗名鸡豆。有粳糯二种,有大如小龙眼者,味最佳,食之益人。若剥肉和糖,捣为糕麋,真味尽失。”如今苏州的许多旅游景点有芡实糕卖,不知滋味如何?
  在苏州呆过的人大凡对鸡头米都印象深刻。本世纪初,苏州打算邀请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为苏州的文化标志——苏州博物馆新馆进行建筑设计,临行前电话问他需要带什么家乡的土仪,贝聿铭幽默的说:最想家乡的鸡头米了。为了把新鲜的鸡头米带到美国,人们把鸡头米行前冻好在最小号的冰箱里,出发的时候连冰箱一起带上飞机,好在安检的时候听说是给贝大师的礼物,居然放行了。贝聿铭十分诧异,新鲜的鸡头米能够在万里之遥的美国品尝到,想象一下,老人家一定会在鸡头米的清香氤氲中,心里泛起一缕缕乡愁的涟漪……
  荸荠也是苏州“八仙”之一,因它形如马蹄,民间也称它马蹄。其外表像栗子、不仅是形状,连性味、成分、功用都与栗子相似,又因它是在泥中结果,故又有“地栗”之称。苏州荸荠,肉质洁白,味甜多汁,清脆可口,上个世纪80年代初,苏州车坊一个乡镇种植的荸荠就达6000亩。
  荸荠是苏州人饭桌上经常出现的菜肴和平时的喜食小零食,荸荠削掉皮可以生吃也可以炒菜,苏州人通常用黑木耳炒荸荠,糖水腌制后成为糖水马蹄。苏州民间如果遇到小孩热伤风或热毒生疮,就用荸荠连皮洗净煮水给孩子喝,可以起到清热解毒的作用。许多老苏州喜欢在荸荠上市的季节多买些放在通风处风干,时间拔去了多余的水分,留下了甘甜,利咽清喉,祛毒润肺,称之“风干荸荠”。
  过去,集市上荸荠有削掉皮浸在冷水里,俗称扦光荸荠,在长篇叙事吴歌《孟姜女》歌中,描写万喜良与孟姜女对杯畅饮时所吃小菜、瓜果的唱词就有“扦光荸荠”,歌词唱道:“青豆果肉,阔板瓜子;莲心桂圆,浇糖榧子;青梅玉梅,红得青起;玉段甘蔗,水晶好比;虾松肉松相配陈皮蛋;熏鱼氽虾拼好白斩鸡;嫩白藕衬好甜水梨;扦光荸荠红福桔;燕窝什蛤炒野鸡……”
  旧时在苏州乡村,家里的孩子周岁,有些地方的晬盘还有男女的区别,男孩盘正中放一只玉手镯,实在没有玉手镯,乡间有的用镶金边的瓷碗代替,女孩晬盘放的则是金砖片瓦,乡间有的用瓷盘及削好的荸荠代替,这无疑是古代“男璋女瓦”指代的孓遗。寻常的荸荠在周岁的晬礼上成为人生礼仪重要的象征物。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