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苏州压岁还送“吉利果”

苏州日报 20160207 A第03版

■顾志敏


  今天是除夕,农历一年中的最后一天,俗称“大年三十”,苏州人称为“大年夜”。但巧合的是,今年农历没有大年三十,只有除夕。
  除夕是个特殊的日子,既是旧的一年的结束,也是新的一年的开始,所谓“一夜连双岁”即是如此。在这一天里,许多事都含着除旧布新和趋吉避害的意蕴,充满了对新的一年的希望和祈愿。

  除夕夜要祭祖、接灶神

  传统习俗里,一年中要多次祭祀祖先,但除夕当天的祭祖最为隆重,这也是除夕最重要的一项习俗。
  苏州民俗博物馆研究员沈建东介绍,除夕祭祖一方面源于“百善孝为先”和“慎终追远”的传统观念,在辞旧迎新之际对祖宗先辈表示孝敬之意和怀念之情;另一方面是由于人们深信祖先神灵可以保佑子孙后代,使子孙后代兴旺发达。这一传统习俗代代相传,人们每逢除夕总要举行祭祀仪式,感恩追始,祈求保佑。
  在过去,祭祖仪式一般是除夕下午在族人祠堂举行,身穿盛装的同一姓氏宗族参加,仪式较为隆重。老百姓一般在吃年夜饭之前,在家中的先祖神龛前摆起美酒佳肴,进行拜祭,表达对先祖的缅怀。祭祀用的供品,和年夜饭一样,酒菜俱全。当然,香烛是少不了的。家中大小以长幼辈分为序,叩头跪拜,口中还要念叨“老祖宗保佑,让大家手脚轻健,太太平平”之类的话。
  腊月二十四送灶神升天后,最终还要将灶神迎接回来,称为“接灶”。跟北方年初四接灶的风俗不同,苏州的风俗中接灶是在除夕之夜,当夜,安灶神于灶马陉之龛,并祭以酒果糕饵,比送灶要简单上许多。
  过去,水井是苏州人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民间传说井神是一个孩童,叫做“井泉童子”,按照习俗,正月初一至初五不能汲水,因此除夕当晚需将水缸装满水。然后封井、祭祀井泉童子,初一、初三还要供奉圆子,直到初五叩拜后开封,才能再次汲水。

  年夜饭又叫“合家欢”

  祭祀过祖先之后,一家人就可以团团圆圆坐下来吃年夜饭了。
  除夕之夜的年夜饭,最为苏州人所看重。周宗泰在《姑苏竹枝词》中这样描述年夜饭的场景:“妻孥一室话团圆,鱼肉瓜茄杂果盘。下箸频教听谶语,家家家里合家欢。”吃年夜饭,正是亲人团聚,大家欢聚一堂的时候,因此苏州人干脆就将年夜饭叫做“合家欢”。
  吃年夜饭有很多讲究,年夜饭餐桌上的菜肴都要有吉利的寓意。对苏州人来说,肉圆、蛋饺是必不可少的。肉圆象征团团圆圆,蛋饺色黄而形似元宝,有招财进宝之意。此外,这天吃的菜都有讨口彩的叫法,青菜因为梗长,所以叫做“长庚菜”;黄豆芽因形状像如意,所以叫做“如意菜”……饭里须预埋荸荠,吃饭时用筷子挑出来,叫做“掘元宝”。席间,鱼一般是不吃的,叫做“年年有鱼(余)”。
  过年是合家团聚开心的日子,而对于那些孤老、失独家庭来说,来自社区大家庭的关心更能让他们感受到节日的温暖。近日,平江新城锦华社区志愿者们掌勺,为辖区孤寡、失独、困难居民精心准备了一顿美味可口的社区年夜饭,响油鳝丝、苏式熏鱼、“狮子头”、酒酿圆子等等,一桌老人吃得是个个眉开眼笑,赞不绝口。
  吴门桥街道盘溪第一社区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来到同济医院,看望军属孤老谭云兰,几个爱心志愿者们还一展厨艺,为谭阿姨准备了精致可口的爱心年夜饭,提前向老人拜个早年,让老人在寒冬里感受到节日的温暖和祝福。

  守岁要送孩子压岁果子

  吃完年夜饭,照例是要守岁的,一家人围炉而坐,谈笑欢歌,通宵达旦。据古书记载,早在隋唐之时守岁就十分盛行,连帝王也非常重视,唐太宗就写过好几首《守岁》诗。
  一家人谈笑守岁时,也是小孩子最开心的时候。因为这个时候,家长们要给孩子压岁钱。压岁的原意在于“压祟”,驱避邪恶。后来,逐渐转变为庆贺祝祷了。苏州过去还有给孩子送压岁果子的习俗,压岁果子就是橘子、荔枝,“橘”“荔”和“吉利”同音,所以被选作压岁果子。
  苏州人守岁,要在屋里点上两支蜡烛,生花报喜,红光满屋,彻夜不熄,真是“烛花频送喜,儿女笑哄堂”。小孩子熬不得夜,一会儿就哈欠连天,大人就诓说晚上有老鼠娶亲。为了看老鼠热闹的迎亲队伍,小孩子都硬撑着不睡,但过不了多久,便又都悠然入梦了,所以小孩子是始终无法看到老鼠娶亲的。

  □苏报记者顾志敏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