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地民俗 元宵

城市商报 20150305 A15版

■吴梦奇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都说喜庆的春节到这一天才算结束,所以正月十五元宵成了不可错过的狂欢。一个闹字,写尽了这一夜的风光无限。
  元宵,又叫元夕、上元。古人将一年之中第一个圆月之夜称为元夜,体现的便是他们心中这一晚的分量。元宵之夜,男女老幼走到街头,张灯结彩,达旦通宵。“吴中风俗,尤竞上元”,历数吴地风俗,也属元宵“闹”得最厉害。
  古时不少朝代都有宵禁,夜间老百姓都得老老实实呆在家中,不得出外行走,只有元宵节才是例外。对受封建礼教约束的妇女来说,平时更是不许随便抛头露面,但这一夜,也是例外。这样一个“不禁之夜”,怎能不成为狂欢的理由?而苏州人,更是有“理由”。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元宵节,花灯才是主角,这方面苏州人可是绝对有“资本”的。苏州的灯彩制造始于南北朝,盛于唐宋,繁于明清,在中国四大灯彩中,苏灯居首位。阊门内吴趋坊向来是苏州灯彩店最多的地方。早早的,店家就挂出了五光十色的花灯,也挂出了挡不住的诱惑。隔壁王洗马巷的小囡缠着阿婆去买灯,因为呀,这灯越早买越便宜,趁着便宜还可以央着大人多买几盏。元宵比灯时,我可得比隔壁的臭小子多哦。
  吴台今古繁华地,偏爱元宵影灯戏。待到元宵当日,花灯就要坐地起价了,但真爱花灯的还是舍得掏钱。灯市上,那些精工细作的花灯前,总能聚上不少人,张三要李四也要,卖谁?价高者得!买到的人喜滋滋提着灯笼享受旁人艳羡的目光,没买到的叹息一声,算了,咱打灯谜去!
  灯谜摊前也是人头攒动呢。有聪明的店主,在店前挂上一排灯谜作为揽客的幌子,猜中者自有奖品,引得偌多闲人围着嚷嚷。人群中,小囡馋那奖品,歪着脑袋苦思冥想也不得谜底,撅着小嘴急得泪眼朦胧,大人看不过总会买点小玩意哄哄,小囡霎时破涕为笑,殊不知这正中店主下怀。自然,也有为了谜底争得面红耳赤的小伙,各执一词谁也不服谁,年纪最大的一把扯下谜条,走,咱们去老板那儿对答案!
  迎面拱桥上走下三五成群的女子,穿戴漂亮,娉娉袅袅,联袂踏月而行,她们在走三桥呢。走三桥是传统的吴地风俗,过桥渡河是“渡厄”的象征,元宵这天走过了三桥,也就渡过了一年中的灾厄,终岁无百病。
  妇女牵着小儿走三桥,逛灯会,小儿手里必定要提着一只花灯,遇上小伙伴比一比,谁的花灯更好看。姑娘们也可以大大方方地走上街头,走三桥的队伍里总能时不时瞧见几张男子的面孔。对待婚男女而言,这一天不亚于七夕,回眸递上一个眼神,对方便知是,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闹元宵,重在一个“闹”字。除了花市灯如昼,又怎能少了龙舞火药杂戏助兴?顽皮的孩子拿着锣鼓,咚咚咚满街奔跑,玩累了到小贩摊上吃一碗汤圆,又奔回人群中。这天人人都是杂技师,人人都可以到大庭广众下“露一手”。玩得正热闹,身后夜幕“嗖”一声炸出火树银花,乐得小儿忙拍手欢呼。
  元宵,是一年中难得可以彻夜狂欢的,但快乐的时光总是过得飞快。“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计时的玉漏你别催,让我再玩上一会。说这话的,莫非是难得一见的情人?舍不得分手,终于得分手。那么,约好了,明年元夜时,陪你的可还得是我。
  □商报记者吴梦奇/文贾茹/绘图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