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好口罩做大饼

苏州日报 20161223 B第02版

■记者

    在苏州人的早点当中,最出名的要算“四大金刚”——大饼、油条、豆腐浆、粢饭糕。以前苏州饼馒业供应的早点,以大饼油条市面做得最足,虽然行当小,但牵连着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
  饼馒业陈设简单,仅烘炉、油锅、炉子就可。店面不讲究,甚至房屋檐下搭个遮荫棚即可,经营较灵活,有的只供应大饼油条。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一副大饼油条,一碗豆腐浆,加起来可能也就几分钱,但在当时看起来却是一件奢侈的事情。那时候买油条仅凭一根筷子或者一只小竹篮就行,穿街走巷,急速而行,就为了能买上“热烘烘”的大饼,再把沥掉油的热油条一“凹”,夹在一起吃,那真是——“黄金搭档”,因为这两样东西放在一起吃,最耐饥了,有时候过了中午也不会觉得饥饿。
  那时候大饼店的工作人员上班有一套“行头”——围(音yu)身,或者是饭单;袖套;帽子;讲究点的店家再配嘴套(现在叫口罩)。当时戴口罩不是为了“雾霾”。其实戴口罩的原因只有两种,一种是为了保护自己,一种是为了保护产品。这大饼店干活人戴口罩就是为保护“产品”——大饼油条的卫生。
  据说在宋朝时,都城迁到临安(杭州),大量中原百姓南徙,将面食习惯和面饼技术也带到了苏杭。那油条原称“油炸桧”,因南宋宰相秦桧陷害岳飞,“民恨秦桧,以面成其形,滚油炸之,令人咀嚼”,由此而成一种食品。
  老照片是1958年苏州市金阊区饼馒合作商店的职工在制作大饼的情景。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