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留存城市的记忆──“平江路方程”程序编写之理念设定

苏州日报 20040704 一卷25页

■常新、高岩

作为苏州古城缩影的平江历史街区,东起外环城河,西至临顿路,南起干将路,北至白塔东路,面积约为116.5公顷,至今保持着与南宋(平江图》基本一致的格局,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水城风貌依旧。2003年2月,市委、市政府投资近之亿元先行启动平江路风貌与环境整治工程。

    对历史文化遗存保持敬畏和尊重,在建设城市时努力为来来留下良好的示范,使古城这一宝贵财富传之后世、永续利用,这是苏州近年来在古城保护中形成的指导思想。苏州古城是各个时代遗存的聚集点,延续着连绵不绝的城市文脉;随着时代进步和城市发展步伐的”加快、苏州古城保护也需要围绕城市文脉这一轴心,不断注入新的内涵。惟其如此,有2518年历史的苏州才能焕发时代气息,凸显现代文明,成为融合古韵今风的崭新亮点。

    城市越大越新,旧宅越少越破——这是近二十年来,几乎所有的中国古城面临的悖论。苏州也不例外。作为苏州古城内迄今保存最为完整的一个甚域,平江历史街区正在进行的尝试,准备为走出怪圈提供一个新的路标。

    我们之所以把平江路风貌与环境整治工程比喻为“平江路方程”,主要是因为其方法的疑难性。或许,还有解题的多样性。

    大量采访形成了这样的判断——目前已经启动一年的“平江路方程”求证方法如可行,那么平江历史街区乃至整个古城保护,就有了更加科学的前行方向。

    “编写”“平江路方程”的“程序”,必须设定理念。此前的苏州,无论在街坊改造还是古建筑保护,都已经积累了宝贵经验。但是,“平江路方程”的设计者,在探索全新的方案。

    新天地·清河坊·平江路

    建筑是一个城市记忆的载体。

    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很多城市正慢慢失去记忆。为了避免尴尬的“失忆”,很多城市的建设者、设计者殚精竭虑,想方设法。

    先让我们把目光投向苏州以外的地方——上海新天地和杭州清河坊,这是两处最近颇为引入关注的所在。  

    位于上海市太仓路181弄的一片石库门建筑,被重新“剪裁”后,变成了“新天地”。为了真实体现上海历史文化,保留石库门建筑的砖墙、屋瓦、石库门,开发商不惜代价,从国外进口价格昂贵的防潮药水注射进旧砖瓦。而石库门建筑内部的结构,则以现代都市人的生活方式重新打造。现在,漫步“新天地”,旧上海的风情呼之欲出,而各个餐厅、酒吧、画廊内的现代装饰却丝毫没有削弱这种情调。设计师们的煞费苦心由此可见一斑,他们甚至保存下了石库门上的绿色青苔、枯萎之后重又新生的小草,这让人觉得,穿行和倚靠的石库门,在历经了无数春秋之后,容颜宛然。

    说起杭州的历史街区,清河坊首当其冲。这里是杭州古城风貌最浓厚的地区。区内现有全国重点文保单位胡庆余堂和钱塘第一井及胡雪岩故居、方回春堂、叶种德堂等。清河坊历史街区改造与保护工程规划方案提出,要从整体上保护清河坊地区的传统风貌,尽量保持建筑、街巷的原有比例。保护区内避免大拆大建,对文物建筑要按原样维修整饰,对后人不合理改造的地方,可恢复原貌。一些年久失修的古建筑要予以修缮。同时,整修钱塘第一井等文物古迹,形成大井巷药业一条街。其具体做法是:居民逐步搬迁、文物严格保护、古建筑修旧如旧、业态布局符合街区历史文化氛围。  

    参与过清河坊改造工程设计的原苏州市规划设计院副院长顾仁德说,“新天地”也好,“清河坊”也好,确实各有千秋。但是,苏州的平江路,有它自己的特点,最鲜明的特征是:这里从1986年就被国务院列为绝对保护的历史街区。平江路虽历经千年风雨沧桑,但仍较好地保留了小桥、流水、人家的风貌,幽深古巷的江南水城格局依然末变,是苏州古城风貌保存最典型、最完整的历史街区。街区内积淀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聚集了极为丰富的历史遗存和人文景观,有世界遗产一处——耦园、文物保护单位10处、控制保护建筑43处,还有为数众多的老建筑、古桥、古井、古牌坊、古树散落在街区。

    1996年,关于“平江路方程”的第一个规划出炉,执笔者为美国易道公司和贝氏集团,协助方是当时的苏州市建设委员会和市规划局。规划名曰“龙睛”——“假如把苏州古城比喻成一条睡着的龙,古老的历史建筑及河道系统则是它的身体,我们研究的平江历史街区是龙的眼睛,我们的工作就是画龙点睛。”——时任苏州市长的章新胜如是破题。

    八年磨一剑,当苏州迎来第28届世遗会的时候,这道方程式终于出现了破解的曙光。

    董氏义庄·平江会馆·武康石

    在平江街区的一次采访中,我们碰到了“三万昌”茶庄的后人盛先生,老人就住在平江路附近,他不解地指指寿安桥畔的那个巨大方形建筑,摇了摇头。无疑,在很多苏州人眼里;这座还在装修的房子和周围民居相比,堪称前卫。

    历史和现代,终于开始在平江路发生碰撞。

    2003年初,在悄悄开始的“平江路风貌保护与环境整治工程”的“先导试验”里,那种“把历史剪断,从头来”的气概,被化作了小心翼翼的审慎态度。从大拆大建到重视风貌性保护,规划专家在平江路提出了“原生态保护”的概念。  

    这种观念的嬗变,不是能用“修旧如旧”就能够简单概括和诠释的。决策层和规划专家达成这样的共识——为了实现“原生态保护”这样的总目标,可以动用一切建筑工艺和设计理念。  

    位于平江路寿安桥西南堍、暂时命名为“平江会馆”的前卫建筑,其中包含着最传统的建筑元素。“平江会馆”庞大而镂空的墙体,是青砖搭建起来的。市园林局的园林建筑专家周永生说,这种叫做“干挂青砖”的手法,脱胎于中国建筑常用的清水墙,属于时下前卫建筑界中运用较多的传统元素。而连接“平江会馆”和后面一片老房子的广场,200多平方米地面全由“武康石”铺就,这种微微泛红的石头,曾是宋朝苏州的主要建筑材料。明清以后,苏州建筑才开始广泛采用青石。无疑,南宋绘制《平江图》的时候,正是“武康石”流行的年代。

    苏州城市的记忆,将这样一点一点被激活。

    在“平江会馆”的南侧,是“苏州市控制保护古建筑第128号”——董氏义庄。在先导试验中,这片老房子外侧倾斜而斑驳的墙面依旧,里面却是钢筋结构的纵横支撑,这种价格不菲的支撑,全部是为了一个目的:让外面倾斜的墙面“倾而不倒”,为的是最大限度地保留其原生态。

    谁能想象,迟至去年初,居住在和危房相差无几的董氏义庄之中,居民还在为身边那个垃圾中转站的难闻气味烦恼——那里,就是现在的“平江会馆”。

    让我们倒推一年,从“平江路方程”解题的第一步重新开始。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