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证年代

苏州日报 20160828 A第04版

■顾小平


  提起老票证,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出生的人根本不知道是什么东西,有什么作用。对我们这代人来说,老票证却是我们的生活之本,是家中的宝贝。作为票证收藏者,我随手翻出一张,是1976年的春节物资供应券,凭票供应肉一斤、粉丝一斤、红糖半斤、豆腐十块、百叶二斤、煤油二斤、食油四两、飞马香烟二包、白酒二斤。老票证就这样伴随着多少人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度日,它们虽是民间记忆,但也记录了一个社会的变迁与发展。
  年龄越大,对老票证的印象越深刻。因为那时可以没钱,但没有票证万万不能!票证比钱更金贵!没票,有钱也买不到东西,这导致票证成为身份的象征,谁的票证多,说明谁有本事、有关系、有身份。
  票证连着千家万户,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婚丧嫁娶,衣食住行,都与票证紧紧相连,买衣要布票,买米买面要粮票,买油要油票,买煤要煤票,买豆腐百页也要票……钱、票齐全,才能买到所需的物品。各种票还要细分,比如粮票有地方粮票、省级粮票、全国粮票之分,省级粮票可在全省通用,全国粮票可在全国通用。至于能买多少,这要看票证上印的数量,有的半斤,有的二两,有的只有一两。众多的票证五花八门,只有半张名片大小,印制也比较粗糙,有印在彩色纸上的,有印在马粪纸上的,不管有多粗糙,但只要红红的公章盖在上面,到哪都有用。
  改革开放后,物质商品开始丰富起来,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还出现过一些优惠券,如彩电、冰箱、名牌自行车等紧俏物资,凭票可以优惠供应。这是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转换时期发放的又一特殊票证,与计划时代供应的生活必需品明显不同,这些优惠券对应的可是当时的“奢侈品”。同样的商品,有无优惠券就是价钱不一样,持有优惠券的人在柜台上买商品,可以大鸣大放地少交钱,当着你的面就是“欺负”你,你也没办法。这些优惠券,可不再是凭户口就能拿到的,得关键部门关键人士手里才有。为了娶媳妇、凑齐结婚“三大件”,可得发动全家族找门路找优惠券哦!
  再后来,就是各种卡的时代了!如今人们走到那里,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拿出随身带的银行卡一刷,要什么买什么。当年怀揣几张薄薄的纸片时拥有的自信、炫耀感,八零后无论如何都体会不到。
  物资供应丰富了,票证慢慢退出市场,被遗忘在抽屉里,各种各样、花花绿绿的,越积越多,渐渐地成了收藏品,成为那个年代的印记。票证被丰富的商品击溃后,大量的收藏爱好者开始进入这个领域。这些票证,在收藏界大出风头,一张粮票能卖到几十元甚至是上百元。那张1976年的春节物资供应券上凭票供应的肉、粉丝、红糖、豆腐、百叶、煤油、食油、香烟、白酒,是如今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商品,那时因为紧张,要凭计划供应,并且只有春节才有这么大的量。那年头不像现在,三口之家极少,一般是四至五口一家,也有七八口的。不管多少人,每家凭票供应一份,过个年一家人才有一斤肉吃,现在的小孩哪能想象。这券还不是每个家庭都有,只有城镇定量供应的居民户口才能领取。
  粮、油、布票,再到优惠券,带着物资紧缺时代的烙印,活脱脱地印证了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轨迹。作为实物档案的一种,票证收藏册浓缩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史,从侧面反映了百姓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翻看着收藏的各类票证,我仿佛在回顾自己的一生,从艰苦年代走来,走到精神与物质生活异常丰富的当下,不由得感慨万分,票证已然成为历史,又见证了历史。

  □顾小平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