掀开“文化苏州”新的章回

苏州日报 20040409 一卷66页

■龚平

有人说, 苏州正在成为国内外瞩目的强势品牌, 苏州的味道应该就是“文化苏州”。苏州是浸润着千年吴文化的江南古老都市,又是跳动着时代脉搏、正向国际化和现代化迈进的中国最具活力、发展最快城市之一。那么,在历史与未来的城市发展坐标系上,“文化苏州”将怎样掀开新的世纪单回呢?

    苏州一直引以为豪的,是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良好的教育传统。历史上,苏州曾有过集长江三角洲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于一体的辉煌记录。随着政治中心的西移南京和经济中心的东渐上海,有相当一个历史阶段,苏州就仅存了文化中心的“桂冠”。但因此,示出苏州文化底蕴之深厚和文化中心地位之牢固。两千五百多年的悠久历史,给苏州留下了太多珍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积淀。一座城市中,同时拥有世界文化遗产与“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恐怕在中国苏州独有。

    苏州的文化,分有形与无形两种。有形的,当然比较直观:诸如建筑丈化、园林文化、水文化和民间工艺等等。无形的,更多地折射出苏州的文化禀赋:诸如那淡淡的、却又是醇醇的民俗民风,那种做什么都“笃悠悠”的城市节奏。也有的则界于有形与无形之间:诸如美食文化、雅韵昆曲和吴侬评弹等等。

    随着苏州的建设发展,也随着世界交流舞台空间的缩短,苏州文化之种种也在自觉不自觉地发生着或快或慢的改变。有些改变,是潜移默化的:如吴侬软语的异化;有些改变,却烙上了人为的印痕:如城市改造中的建筑风格。在现代化进程中,有些文化现象被作为一种资源而开发利用或成为一种文脉而传承;有些丈化现象则濒于消亡而亟待抢救。因此,在市场化社会中,如果忽视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那就是一种浪费;而如果一些传统文化丢失在我们这代人手中,那又无异于是一种“犯罪”。现在,开发利用文化资源,已逐步为市场所重视,相应的“游戏规则”也在建立完善;而对文化遗产的抢救,各级政府都责无旁贷地摆上了位置。对此,是否也可以打破一些固有观念的框囿呢?比如传统观念上的博物馆、陈列馆,所收藏、研究和展示的大都是静态的实物内容;现如今,诸如苏剧、传统工艺技能等“活文物”,是否也能由此类的“馆”来动态收藏、研究和展示呢?

    对古城、古街坊的保护,是“文化苏州”在城市建设中一个不可回避的课题。大约十年前,笔者曾参加对石湖边一处人造文化景观的筹建论证,记得当时对方案内一条明清“苏州街”计划提出过异议:与其花那么多钱去搞那么多水泥的“明清建筑”,还不如与丈管和城建部门联系,在古城拆迁中把一些古建筑、老房子搬来,集中形成一条街。甚至还可在每座老房子门前挂上它原来的门牌。这样,苏州的老百姓就对它有一种认同感和亲切感,给景观带来文化生命力。当时正值干将路拓建,其间好多非常有特色的老房子正面临拆迁。但此建议最终未被采用。这一景观虽早巳“门可罗雀”,但如果把这个“集中多处不同门牌号的老房子,形成一条或一段街、巷”的思路,放到现在苏州古城某个街坊的改造规划中来,应该还是可行的,还能抢救下一些因为城市建设而不得不拆的老房子,而让那些改造后的街坊多留存一些苏州的味道。

    苏州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离不开日益壮大的“新苏州人”部落。这些“新苏州人”为苏州的发展贡献了他们的力量,也带来了异地文化的“他山之石”,也为苏州的丈化产业拓展了市场。如吴侬软语的培训,一时成为时尚。但与此同时,“新苏州人”中确也有不少连最基本的文化道德都尚缺,又谈何“文化苏州”?比如街头若无其事地徜徉在慢车道乃至快车道上的,大都不是“土著”的苏州人。但在外人看来,苏州街头时下这道风景线,是无论如何都无法与“文化苏州”荚誉相称的。

    也有人说:苏州旧有的天堂美誉不如最佳投资城市的新招牌更加吸引人。但我却要说:一个城市的发展,不能割断它的历史与未来;一个城市的发展,也离不开文化、经济和生态这相辅相成的三雏要素。作为一个城市发展的灵魂,“文化苏州”新的世纪章回,当然也将与时俱进,不断地充满时代特色, 其要义应该定位在“引入先进理念,弘扬传统精神”。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