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苏州“干面” 叫声屈

苏州日报 20160916 B第02版

■老凡


  近年来,一碗始创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武汉“热干面”,忽然间在苏州便有了风行的势头。上了一下“百度”,发现武汉的这碗面,不仅被称之为“中国五大名面”,而且还在2004年正式申报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汉热干面的制法大约为“碱水生面先经水煮、过冷后上油拌匀摊开,吃时沸水中回热,淋上芝麻酱、香油、香醋、辣椒油等调料做成的酱汁”。说白了,这不就是苏州最平常的一碗“芝麻酱拌面”吗?
  虽说是物有千种,适口为珍,但看着“热干面”竟有此等的风头,忍不住要为苏州的“干面”鸣冤叫屈几句了。
  虽然苏州人对面汤的注重几乎到了苛求的程度,但在苏州,其实也有好几种面式却是一点也不用汤汁的,比如夏天热销的冷拌面,以及一年四季都有的热炒面就都是无汤的干面。
  苏式炒面有软、硬之分。硬炒面,即是大名鼎鼎的“两面黄”,其中尤以观振兴的“虾蟹两面黄”最为著名。两面黄的炒制也有两法,一是直接将生面下油锅氽;另一种方法即是先将生面入沸水氽后再入油锅氽制。前者脆性重,后者则是脆中略带韧性。两面黄氽时,先徐徐将面条放入五成热的油锅中,顺向盘成圆形,氽至底面呈金黄色,翻过面来也氽至金黄色,然后滤去油,加入高汤焖烧至水干,盛在盘子里。原锅加入熟猪油,先炒虾仁,后炒蟹粉,再将虾蟹同锅颠匀后勾芡,倒在炒面上,一碗松脆鲜嫩的“虾蟹两面黄”就能上桌了。
  传统的苏式软炒选用小阔面或棍子面(粗细约如筷子)。先将生面煮熟后捞出置于匾中冷却,再用素油拌和后散放。上桌前,根据客人的需要,将面条起油锅加配料炒制而成。软炒面的配料品种相对多一些,常见的有虾仁肉丝、菠菜肉丝、白菜肉丝等,甚至还有什锦炒面也很好吃。口味以咸鲜柔爽滑为特点,既能佐酒,也能当餐,还非常适合家庭中自制。于此录一段《苏州传统食品》中的烹制法,以供常吃方便面的年轻人,适时调节一下口味:“以菠菜肉丝为例,原料是:熟阔面条150克,精肉丝40克,菠菜25克,精盐5克,酱油20克,绍酒10克,绵白糖3克,熟猪油50克,味精2克。烹制时,炒锅置旺火上,舀入熟猪油,烧至七成热(微见白烟)时放入肉丝炒,加绍酒、精盐、绵白糖烧沸,放入面条,加精盐、酱油、清水。盖上锅盖焖烧五分钟,去盖,淋上熟猪油将面条盛入盘中,原锅中肉丝仍置旺火上,加入菠菜、味精颠翻,淋上熟猪油出锅,铺放在炒面上即可上桌。”
  要是觉得这还麻烦,那也可以尝试做一碗也不用面汤的“糟油冷拌”面,这也是一道味道很不错的传统面点之一。在唐代诗人杜甫的《槐叶冷淘》诗中就有描写:“青青高槐叶,采缀付中橱。新面来近市,汁滓宛相俱。入鼎资过熟,加餐愁欲无。碧鲜俱照箸,香饭兼苞芦。经齿冷于雪,劝人投比珠。愿随金騕褭,走置锦屠苏……君王纳凉晚,此味亦时须。”
  冷拌面的制法,不算很难。生面买回后,可用上笼蒸制的办法,不需要蒸得太熟,否则会觉得口感偏软,也就没有冷面的风骨了,一般水开后再蒸十五分钟就行了。蒸时如果觉得生面偏干,可以适量洒一些水,否则面条的韧劲出不来。若是掌握不了火候,也可以先蒸至六分熟后再在滚水中过一下。过去的办法往往是面条蒸好后先用凉水冲一下,然后用冷开水再洗一下,以使面条迅速停止熟化,并去除面条中碱气。现在一般店家都采用风扇来冷却,一边将面条挑松,一面用强力风扇吹,这样制作出来的面条效果也很不错。所以,冷拌面也因此有了“风扇冷面”的别号。自从有了冰箱后,一次蒸制冷面坯可微多一些,将冷却后的冷面淋上一些食用油,拌匀后冷藏起来,吃上个一两天应该没什么问题。但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能加调料,否则调料都渗入到面条中,吃起来既没有层次感,而且还会并成一坨,难看还难吃。冷面调料的配置很随意,香醋、麻油、生抽、花生酱、白糖、味精,各取所好,现拌现吃,只需注意酱油尽量少用些,否则黑乎乎地影响食欲。当然,味道最好的还属糟油拌面,不过我曾试过好多次,直接用市面上出售的糟油,不管是上海老大同、宝鼎的糟卤,还是太仓特产糟油来拌面,吃起来的效果怎么也不如店家那么好,可能这里面还隐含有一定的门道。还有一点值得指出,吃冷拌面时浇头宜清淡,焖肉、熏鱼、大排之类的就不是很合适,卤面筋、炒素或者炒肉这一类口感偏重的也不是最好,以我所好,有一份绿豆芽炒青椒干丝最为适宜。
  苏州的一碗面,虽以汤汁著称,但没汤的干面同样也精彩,苏州人的吃经由此可见一斑。

  □老凡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