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沧浪”看文化苏州

苏州日报 20040618 一卷28页

■缪智

在经济全球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推动下,社会发展正在出现“优势向区域集中,区域向城市集中,城市向文化集中,文化向品牌集中”的发展趋势。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不少专家认为:人类正在进入“以文化为轴心的时代”,文化的社会角色已经从“跟跑”转向“领跑”。对于一个文化积淀深厚的城市来说,必须在挖掘文化底蕴的基础上,提炼出更有吸引力的精神形态,“文化沧浪”就具有这样的价值。

    “文化苏州”根系“文化沧浪”,从地域范围看,“文化沧浪”位于吴国都城的心脏——子城的所在地,其文化地位的重要由此可见一斑。这里有沧浪亭、网师园、瑞光塔、古盘门、古胥门、文庙;有巡抚衙门和苏州织造署旧址。站在乌鹊桥上,你可以回味白居易诗句中的意境,漫步这里的古街巷,你会生出历史的感叹。走进苏舜钦、沈德潜、章太炎、叶圣陶、周瘦鹃这些难以一一列数的名人故居,你可以感受到是文化让他们活到了现在。读“文化沧浪”,其实是在和历史和文化对话,在对话中,你能读出历史的文脉,读出对前人创造的文化成果的敬重、敬畏心理,读出淡泊和浮躁的区别,读出政绩和业绩的不同,读出现代化需要什么。

    物化的文化景观是人文精神的外在形式,文化的生命力在于穿透历史活到现在,而这正是“文化沧浪”入文精神的重要之处。从精神价值的角度看,在这里,伍子胥和胥门的故事给苏州留下了“居安思危”的政治遗产;范仲淹兴办苏州府学的业绩,开创了苏州重文重教的传统;苏舜钦营造的沧浪亭种下了苏州人求真求美的精神之根。这些优秀的人文传统因其流淌在现代苏州的血脉里而不朽,这是苏州人文传统的重要价值,是现代苏州辉煌的重要底蕴,是苏州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发展中极其珍贵的精神财富。

    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苏州文化胜在人文,其实就胜在“沧浪”两字所体现的价值观上。“文化沧浪”因沧浪亭而得名,苏舜钦取《楚辞·渔父》中“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之意,筑沧浪亭开始了人和自然的对话。中国的人文精神有儒道互补的传统,“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苏舜钦取两者之精华,以出世的态度做人生的事业,善其身立其业,无意插柳之中成了苏州古典园林的开创者,《楚辞》中渔父的隐逸意象经“苏化”成了一种健康的文化心态,苏州的昆曲、苏绣、吴门画派无一不是这种心态的产物。这心态经过历史的积淀,形成了苏州不激不扬的城市性格,清代的汪琬曾把状元称之为苏州的土特产,但苏州人对状元的了解远不如唐伯虎那样家喻户晓,苏州的人文传统使之然也。苏州文化能独树一帜,就因为在文化价值上有感召力,其特征就是以出世的态度做人生的事业。有出世的态度,便不再浮躁,有人生的事业,便有生活的追求。独善其身是让人格在事业中张扬,兼济天下是把人的价值的精神形态传递给天下。苏州人在这样的文化引领下,人生进入了审美的境界,人格在“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中体现,城市在人性的张扬中形成特色,“文化沧浪”泛化为社会心态,它的根扎在苏州,它魂系人生的意义。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