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也是陆上丝路重要原发地

苏州日报 20160422 B第02版

■方仁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丝绸之路再度成为热门词。苏州科技大学教授戈春源为此在最近首发的23辑《传统文化研究》上撰文指出,以苏州为中心的吴地也是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原发地。目前,苏州是海上丝路起点之一的说法已逐渐被社会接受,但苏州与陆上丝路的关系研究却还处于起始阶段,应该深化研究。

  陆上丝路起于长安是片面认识

  西汉张骞从首都长安(今西安)出使西域之时,丝绸之路便成为东西方交流的商路,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宋元时期。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将这条古代通道称为“丝绸之路”,后来这个名称被国内外学者和社会各界普遍接受,只是为区分海上丝绸之路,如今这条路被冠以“陆上”两字。
  戈春源认为,可能就是这个原因,让大家普遍认为,陆上丝绸之路起点在长安,途经河西走廊、中亚、西亚,以罗马为终点,全长6400多公里。其实,这个认识是片面的。2014年6月中国联手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成功为“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项目申遗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网上有关丝绸之路源头的表述就为“长安/洛阳”。

  其实长安只是一个“总中转站”

  更为重要的是,长安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只是丝绸产品的“总中转站”。戈春源发现,根据文献记载,唐朝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唐玄宗在敕令里说:“关辅(指关中地区)既寡蚕桑”;《新唐书·地理二》里,长安与所在关内道的贡赋也没有丝绸一类的东西。这些都证明,长安一带不可能有地产丝绸供出口。
  那丝绸之路上的丝绸又从哪里来?显然只能是从全国其他地方运到长安后再中转出去的,戈春源考证后认为,其中不少丝绸就来自以苏州为中心的吴地,所以吴地是陆上丝绸之路上丝绸产品的重要原发地。
  戈春源的理由是,吴地自古以来盛产蚕丝。在距今六千多年草鞋山(今属苏州工业园区)遗址,除出土纬花绞纱罗织物之外,还出土陶制纺轮、骨制梭形器、木制绞纱棒等缝纺工具。吴国都城有“织里”之名,应是官营纺织业的所在地。西晋文学家左思《吴都赋》中有“乡贡八蚕之绵”的句子。隋唐宋元时期,以苏州为中心的吴地普遍养蚕,一年三四熟,且勤于纺织,使丝织品形成自己的特色。吴地丝绸产量高,质量好,被称为“吴丝”,是名牌产品,朝廷和百姓、境内外客商争相采购。1994年版《吴县志》上也有吴县(今苏州)丝绸唐朝开元年间(713—741年)已销往罗马等国的记载,只是没有交代资料出处。
  不过,受区划频繁变迁、文献失传等的影响,丝绸之路上吴地丝绸到底占了多少比例,涉及哪些品种,都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产地中转站间道路也应算丝路

  对于吴地丝绸运往长安的线路,戈春源认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设驰道多条,其中东南一条直通吴楚。吴地的丝绸可能先沿春秋时吴王阖闾与夫差所开的通江水道西行,到镇江附近渡江北上,再经驰道前往长安的。隋朝开通大运河后,吴地丝绸从江南段运河经邗沟、通济渠,到洛阳,再过渭水或通惠渠到长安。
  按字面意思,“丝绸之路”应该包括从丝绸原发地到中转站之间的道路,那吴地能不能算陆上丝路的起点之一?戈春源个人认为可以算。他说,其实现在全国许多出产丝绸的地方都在这么提,相比之下,苏州更有资格。当然,具体还要由更多专家和有关部门来论证。
  另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海上丝路起点在福建泉州,但现在一些人已经认同,苏州也是海上丝路的起点之一,理由是明代郑和携丝绸等产品下西洋,就是从太仓浏河出发的。戈春源据此认为,所以关于陆上丝绸之路起点的认识也应该有所更新,苏州应进一步开展工作,深挖古籍和外国资料,争取早日得出权威结论,并扩大宣传,进一步擦亮苏州丝绸名片,推动苏州更好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方仁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