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宗“爷孙”修家谱延续500年乡愁

姑苏晚报 20160530 A第09版

■高小花



  一个宗族,就是一条血脉搏,一本家谱,就是一段乡愁史。“我们都是王鏊的后人,应该继承、发扬祖先的优良传统,让敦厚、朴实、勤奋、崇德、尚善的品德世代相传。”一对同宗“爷孙”的一场偶遇,萌生了续修家谱的心愿。历时十年修成家谱续集,延续乡愁。昨天,在嘉业阳光城96岁的王叔宴家中,面对这套《莫厘王氏家谱续集》,“爷孙”俩感慨地说,这套家谱就是要留存一份记忆和情感,也让海内外的宗亲子孙知道自己的根在何处,留下这份割舍不掉的500年乡愁。

  “爷孙”偶遇,续修家谱成最大心愿

  今年84岁的王守青家住桂花新村,今年96岁的王叔宴是留园街道嘉业阳光城的居民,两人都是明代宰相王鏊的后代。“王叔宴是老祖宗王鏊的十三世孙,我是十五世孙,按照辈分,我得管老人家叫爷爷。”在王叔宴的家中,王守青接受采访时说,“我们‘爷孙’俩之前并不认识。”2003年的一天,王鏊故居——位于东山陆巷的惠和堂对外开放,王守青乘坐公交车前往祖先故居参观,在车上碰到王叔宴叔侄两人。闲聊中,问及名字才发现,按照家谱,他们是同宗不同支的“爷孙”辈。“很小的时候,在家中看到过家谱,其中,王鏊为儿孙排名,共有三十二字。十三字是‘叔’,随后是‘季’,接下来是‘守’和‘义’。”王守青说,尽管这套家谱后来不知所终,但是家里人的排辈还是严格按照这个进行。
  参观结束后,“爷孙”两人各自回家。“但是这次偶遇让我萌生了一个念头,而且挥之不去,那就是续修家谱。”王守青说,东山莫厘王氏是南宋初自汴梁迁居姑苏洞庭东山的,是自明清以来苏州著名的世家大族。明朝中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王鏊是莫厘王氏第十世。这一资料发现,让他激动不已。他说,如果说王鏊修的是第一套家谱,历经数代人,到1937年的那套《莫厘王氏家谱》20本家谱,老祖先已经修了5次家谱。
  于是,王守青就再次去拜访同宗爷爷王叔宴。没想到,这一想法得到了王叔宴的积极响应。从2004年开始,王叔宴、王守青“爷孙”俩踏上了续修家谱之路。

  十年艰辛,八本家谱延续500年乡愁

  从2004年起,王守青等以1937年《莫厘王氏家谱》为底本,续修王氏家谱。历时10年,到2014年正式修成。“离上一届修谱,时隔77年。”王守青说,这一次家谱续修完成,意味着莫厘王氏自南宋迁至东山至今,王氏宗族的历史得以完整记载。10年修谱工作,个中艰辛,老人一言难尽。
  “我不是学历史和文学的,而是学工科的,修家谱对我来说有着很大的难度。”王守青说,一开始真的很难,寻找1937年的《莫厘王氏家谱》就是最先碰到的难题。数月的寻觅,终于在苏州图书馆的古籍部找到,于是,随后很长的一段时间,王守青天天跑图书馆,抄摘家谱上面的名字。然后按照名字寻找族人。“那时候,我70多岁了,王叔宴已经80多岁了,两个七老八十的人到处寻亲。”他说,最让人伤心的是,很多时候还遭遇上“闭门羹”,甚至被当做骗子对待。
  在上海找到了王义芳一支,修家谱才有了突破。当年80多岁的王义芳小时候听说爷爷想修本支的家谱,为了完成祖辈的愿望,她后来也就着手修家谱,并联系上很多海外的王氏后人。王守青说,坚持了7年,家谱终于有了顺利进展。当时很多家族的人都希望他赶紧付印这套家谱。但是王守青却认为不完善,于是继续寻亲,后来自己亲自前往徐州,寻得了徐州的一支王氏后人,也是一个大家族。
  10年艰辛,这套家谱终于修成。《莫厘王氏家谱续集》共计八本,涵盖了数个分支2500多人,这些人中散落在全国甚至世界各地。王守青说,本地居多,还有北京、上海、南京、杭州、徐州、甘肃、新疆、香港、澳门、台湾等地,有美国、加拿大、新加坡、澳大利亚、法国、比利时等国家。
  “修家谱最遗憾的是,很多明明知道是王氏后人,但是却接不上哪一支,于是只能在‘拾遗’一项中补充。”王守青说,也正是这个原因,他感觉家谱现在不修,后人要修的话就更加困难了。

  成立基金,助力宗族孩子“书包翻身”

  近代知名的王氏后裔有王季烈、王季同、王季点、王季绪、王季玉等科技专家、教育家,后来更涌现出王守竞、王守武、王守觉、王淑贞等一批我国科技界的顶尖人物。有一位身在美国的王氏后裔是一位慈善家,在修家谱的时候,王守青联系上了他。“在找到自己的根后,这位王氏后裔也萌发了在家乡做慈善的念头。”王守青说,于是,他在古城区一所中学和东山的一所小学里,成立了一个助学基金,来帮助学子们更好地完成学业。
  “这位王氏后裔拿出了十万美元,其中七万五千美元作为古城区这所中学的助学资金,还有两万五千美元一直在银行里。”王守青说,在寻亲中,他发现生活在苏北农村的一些王氏后裔很是艰难,一套《莫厘王氏家谱续集》的价格是近一千斤麦子的所得。他说,这让人很是唏嘘。于是,这两万五千美元就作为《莫厘王氏家谱》和《莫厘王氏家谱续集》,两套28本家谱的印刷费用。对于实在买不起家谱的家族,他们就免费赠送。
  “在与这些生活在农村的王氏后裔了解了情况后,发现他们的生活还勉强维持,孩子义务教育也能完成,但是缺少上高中和大学的费用。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的孩子只有两条出路,一是进城打工,一是去当兵。”王守青说,当年老祖宗王鏊是“书包翻身”的,一直做到了当朝宰相。经过他们这些王氏后裔的协商,应该成立一个助学基金,帮助这些农村孩子也能够“书包翻身”。
  这套家谱印刷后还剩余了8万多元人民币,王守青说,加上自己捐款和募集来的5万元,一共13万元组成了宗族“书包翻身”基金。从2015年开始,这一基金开始启用,农村或山区王氏后裔的孩子新入学的小学生,每人发放书包和文具,考进高中和大学的孩子每人发放一定数额的奖学金,来资助他们“书包翻身”。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