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庙前:贞烈七姬的传奇悲情

姑苏晚报 20101024 28版

■王梦沂

■王梦沂

    街巷档案

    蒋庙前,位于苏州平江区,东接临顿路,西通大王家巷至人民路。因旧时建有蒋侯庙(吴人俗称“蒋庙”),故称蒋庙前。蒋侯庙据说建于明代,因有文献考据,《吴门表隐》:“蒋侯庙在七姬庙后,神姓蒋名子文,封乐安下乡七谷神,八月二十八日神诞,明洪武四年建。 ”清雍正四年(1726)蒋侯庙颓废,里人重修;乾隆十年(1745)立碑刻石纪念;咸丰十年(1860)庚申之乱庙又毁;同治十年 (1871)重建;宣统二年(1910)四月遭火毁后,又重建。

    小巷因蒋侯庙而得名

    蒋侯庙位于蒋庙前19-21号,所祭祀的神是蒋子文。其实初始,蒋子文只是南京土人祭祀的神。蒋子文是广陵(今扬州)人,嗜酒好色、纵情任性,他自认身上有“清骨”,注定死后将变成神。吴孙权时,蒋子文为秣陵尉,一天为捉拿逃贼,他一路追至钟山脚下,终把贼抓,自己却被贼击中额头,受伤而亡。此后不久,孙权在南京建都。一位蒋子文当年的部下称,他曾在路上碰到蒋子文,骑白马、执白羽,身边的侍从与活着时没两样。蒋子文对这位部下说:“我现是这里的土地神,你回去宣告百姓,为我建一座祠庙,不然会有大灾祸降临。 ”一开始人们并不当真。那年夏天,南京果然爆发了一场大疫,百姓十分恐慌,有些人开始偷偷地祭祀。又有巫祝传言:“蒋子文要全力保佑孙氏政权,应该赶快替他立祠庙。不然还会有一场灾难。”果然不久,有种小虫飞进当地人的耳中,名医高人也束手无策,百姓更加恐慌。巫祝再传语:“再不祭祀蒋子文,马上会发生更严重的灾祸。”这一年,南京火灾频起,有的甚至殃及王宫。文武百官均认为,假如鬼神有所归宿,就不会作厉为害。于是,孙权追封蒋子文为中都侯,并在钟山为蒋子文建了一座祠庙。从这天起,都城灾厉止息,平安无事,老百姓笃信蒋侯神灵,庙里香火益盛。蒋子文之魂从此一路直升,封王封侯,上升为孙吴政治权威认定的正神。

    苏州的蒋侯庙建于明洪武四年,应该是晚了些。因为东晋时的《搜神记》,就有关于蒋子文故事:其一,会稽郡(今苏州)东郊,有一个女子姓吴,字望子,刚满十六,姿容美貌可爱。望子乡里有个巫师,要望子去他家一趟。望子沿着池塘边走到半路,忽见一贵人,非常端庄,仪表堂堂。这贵人乘着船,手下十余人,穿戴整齐。他问望子想干什么,望子如实相告。贵人说:“我今欲往那处去,咱一块坐船走吧。 ”望子不敢推辞。但刚上岸,贵人便不见踪影。望子心中诧异,急到蒋侯庙拜神,见刚才那贵人,俨然庙中端坐,竟是蒋子文神像。蒋子文望着楚楚动人的望子,竟生喜爱之情,心有所欲,从神座上走了下来……望子的这段风流韵事,传遍十里八乡,妇幼皆知。见蒋侯庙如此灵验,全县都来祭祀。直到三年后,望子有了外心,蒋子文才和她断了往来。其二,晋武帝咸宁年间,会稽郡内史王蕴的儿子和太常卿韩伯的儿子、光禄大夫刘耽的儿子,三人同游蒋庙。见庙中有好几个妇人的神像,非常端庄秀美,被迷醉了,各指其中一个调戏起来,说要与之婚配等等。当晚三人作了同样一个梦——蒋子文派人传话:“我的这几个女儿都很丑陋,而你们却不怕辱没自己的身份,光顾垂爱。好吧,你们即刻定个日子,我将她们给各位送上门去。 ”三人都觉得此梦怪异反常,十分恐惧。于是备下牛羊猪三牲,到庙上谢罪,乞求原谅。晚上,他们又都梦见蒋子文来道:“你们既已对她们产生眷念之情,就是想与她们婚配。如今限期已到,怎容中途反悔? ”不久,这三人都死了。且不管这故事是真是假,有一点可说明,东晋时期的会稽郡(苏州)就建有蒋侯庙了。分析孙权立蒋庙此事,虽然孙权是在钟山脚下筑的蒋庙。但从孙权母亲吴太夫人舍宅而建苏州报恩寺塔(有说是孙权乳母陈氏舍宅为寺)可知,孙权母亲是信佛的,作为东吴国君的孙权,又是一位孝子,完全有可能为了母亲,敕命在苏建一座蒋庙的——当然这只是笔者的推测。

    苏州的蒋侯庙于清代宣统二年重建后,坐北朝南,三路三进,总建筑面积达1588平方米。原庙建筑中路为清水砖面山门,大殿高敞,歇山顶,面阔三间,进深六檩,扁作雕花梁,前有双船篷轩,前后檐列枫拱,后有穿廊接后。殿前为露天石板戏坪,戏坪中还置有一铁香炉。两侧为硬山顶两层看楼,朝演区一面置有半窗,内分别设有贵宾、香客、女眷等观剧席。戏坪南端上层为朝北戏台,与左右的东西看楼,连接成了凹字镜框形戏楼。蒋庙的原附房天井中,还有方亭、石碑,现方亭四周已砌成水泥墙,石碑还在。此处在清朝时亦称“阴织造”,因地处织绸工匠集中地,人们朔望祭祀,还曾按规定每一台织机捐银一两,来维修庙宇。昔逢农历6月23日火神诞以及8月28日蒋侯神诞,庙例必演剧打醮致祭。30年代后,香火渐衰。“文革”期间,蒋侯庙几乎被毁,后大殿、戏坪与头门下层等地,曾为某工厂所用,戏楼上层与看楼等,散为民居。至今原建筑结构尚存。现为苏州市第28号控制保护古建筑。

    贞烈七姬的传奇悲情

    《吴门表隐》:“七姬庙在蒋土地庙前,潘元绍妾程、翟、徐、罗、卞、彭、殷七夫人,同日自尽,积尸合葬于此,并立庙祀之。”蒋土地庙即蒋庙,七姬指的是元末将军潘元绍的七位小妾:程、翟、徐、罗、卞、彭和殷氏。传说七姬皆妍姿俏丽,能诗善红。在明张士诚兵败之时,七姬自尽后合葬于蒋庙前,并立庙祀之。旧时七姬庙门外曾有“七姬一节”匾,为明长洲令赵沂书;嘉靖四年秋,知府胡缵宗题联曰“三吴昭七烈,一死足千秋”;明代两朝帝师吴宽,亦题匾曰“气凛璇呜”,时称三绝。清康熙24年,巡抚汤斌又题联曰“一姬难见,而况有七;死者不愧,转怜其生。 ”

    七姬是为这个叫潘元绍的男人而自尽,那么潘元绍是什么来头?潘元绍为张士诚之婿,江苏江阴人,商贩出身,曾落草为寇,后投奔张士诚。因他眉目清秀,人品端庄,又善于处事,不仅受到张士诚的重用,官至右丞相,还将女儿隆安公主嫁给了他。 1363年,张士诚与朱元璋交战。朱元璋在讨灭陈友谅之后,开始对张士诚进攻,并且于1367年包围苏州城。 6月,徐达炮攻苏州城,张士诚命女婿潘元绍临战。眼看自己无力抵抗,大难当头,破城在即,潘元绍溜回家对七个小妾说:“敌兵攻城,城破奈何?我受国重寄,义不顾家,恐有不测,诫若等宜自引决,毋为人嗤也。”言下之意,怕人家抢他的小妾。七姬果然能识节义,愿保持贞节,一起悬梁自尽,做了封建制度的牺牲品,其中最小的才只18岁。

    七姬死后,潘元绍叫人埋葬了七姬,自己却偷偷出城投降了朱元璋。8月,潘元绍命张羽撰文宣扬其事,由宋克书丹,卢熊篆盖,立成《七姬权厝志》于七姬墓,即“七姬墓志”。 9月,徐达、常遇春等攻破苏州,俘虏了张士诚,张自缢而死。潘元绍虽然于城破前投降,仍被杀。而《七姬权厝志》的碑刻却于明嘉靖年间始出。文徵明曾跋曰:“伪周(张士诚)据吴日,开贤馆以致天下豪杰,故海内文章技能之士悉卒于吴。其陪臣潘元绍以国戚元勋,位重宰相,虽酗酒嗜杀,而特能礼下文士,故此石出于仓促之际,而一时文章书字,皆极天下之选。”明诗人高启也作《吊七姬冢》:“叠玉连珠弃草根,仙游应逐马嵬魂。孤坟掩夜香初冷,几帐留春被尚温。佳丽总伤身薄命,艰危未负主多恩。争妍无复呈歌舞,寂寂苍苔锁院门。”陈基吟诗《群珠碎伤吴帅潘元绍众妾作》:“绣纹刺绮春纤长,兰膏鬌鬓琼肌香。芳年艳质媚花月,三三两两红鸳鸯。翠靴踏云云帖妥,海棠露湿胭脂朵。冶情纷作蝶恋春,新曲从翻玉连琐。画堂银烛天沉沉,扬眉一笑轻千金。明珠买得绿珠心,欲挥鱼肠扫妖彗。主君勿疑心似醉,一宵痛击群珠碎。门前铁骑嘶寒风,奇勋解使归元戎。 ”

    中国古代的贞妇烈女,由于受儒家思想、特别是宋明理学提出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影响,将贞烈当成崇高的气节。几千年来,这种思想不知摧残了多少妇女的性命。特别宋朝以后,多到不可计数,其中以《明史》里的《列女传》最多,达二三百人,节妇烈女占首位。明朝是嘉奖贞操最力的年月,所以许多贞妇烈女的守节、殉节,是封建势力强加给她们的。潘元绍的七个小妾,同时上吊殉节,虽志文中称赞她们知礼,是自愿的,实际上是潘元绍将她们叫在一起,逼迫她们自尽的。潘元绍的残忍而无耻,使人们为贞烈七姬的屈辱悲情,愤而不平。但从封建制度来说,七姬同时殉夫,也确是难得。七姬庙是明嘉靖年间所建,解放后被毁。蒋庙前与前庙巷交接处,那条窄窄的“七姬庙弄”东侧就是遗址,现已翻建成民居。前不久,平江区将七姬庙遗址后面的一块旧地,改造成了三百多平方米的小游园,取名为“七姬园”,以作纪念。

    乾隆进士潘奕藻居此

    蒋庙前东首为潘奕藻故居,昔又名潘太史府第,为清时建筑,苏州市控保古建筑。蒋庙前2、4、6、8、10号的范围内,均是潘奕藻的老宅。潘奕藻(1744-1815),字思质,号畏堂,苏州府吴县人。潘家为苏州彭、宋、潘、韩四大望族之一。潘氏祖籍安徽歙州,明代时六世祖迁至苏州落籍。

    乾隆时期,潘奕藻的父亲潘冕,曾为候选布政司理问,潘家开始逐渐进入家族文化发展的旺盛时期,儿子潘奕藻和其兄潘奕隽,先后考中了进士,其弟潘奕基,亦为杭州府库生,因屡举乡试不中,归回苏州,读书养心。潘奕藻的侄儿潘世恩,为乾隆五十八年(1793)状元,授修撰,曾历任侍讲学士、内阁学士、户部左侍郎等职(潘世恩的长子潘曾沂,为嘉庆二十一年举人,官至内阁中书;三子潘曾莹,为道光二十一年进士,吏部左侍郎;四子潘曾缓,为道光二十年举人,内阁侍读;五子潘曾玮,为刑部郎中)。潘奕藻的另一位侄儿潘世璜、侄孙潘祖荫,均是探花及第。真是一门进士接连,翰林层出,仕途不绝。明清时期,苏州所出状元达三十余人,绝大多数出自书香门第、富贵人家。一些苏州状元的家族虽原非苏州土著,而是从其他地方迁徙而来,随之人文蔚兴,这些家族往往科甲高第,人才辈出。究其原由,一方面固然是受苏州地域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这些家族本身书香绵延的惯性。

    潘奕藻自己为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甲辰科3甲17名进士,主要任职于刑部,官至郎中。但潘奕藻仅当了四年官,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主持湖南乡试以后,即告病回乡读书治学,优游林下,进行文物典籍的收藏和研究。潘奕藻天性俭朴,安之若素,而急人之急、千金弗惜。他在苏州居住27年中,与兄奕隽、弟奕基“琴尊山水,出入必偕”。他工书画、擅诗文,如今在北京图书馆就藏有潘奕藻的《听雨楼诗稿》8卷(嘉庆二十一年序刻本)。潘奕藻于嘉庆二十年(1815)卒于家中,享年71岁。

    潘奕藻的老宅建于清咸丰年间,建筑宏伟,坐北朝南,原正门在蒋庙前4号。今遗有蒋庙前10号花篮厅,原名“存诚堂”,应是源之《周易·乾》的“闲存其诚”而名,是一座五路五进木结构大宅,经陆续拆改,已不成布局。现存厅堂6座、楼厅3座、门屋及下房10余间。其中翻轩、花篮厅,系仿钮家巷3号纱帽厅建设,富有特色,面宽三间9.4米,进深六檩7.8米,有鹤颈轩、船棚轩、垂篮等,装修甚精。宅内尚存乾隆年间的“文元”、“进士”等匾牌4块。梁上两侧雕有精致花篮。不久前还有潘氏后裔居住其间,后都去了上海。蒋庙前6号鸳鸯厅,2进3开间亭院,厅前花园今为小型花圃,尚留有假山亭子和翘角屋檐,如今已散为民居。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